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了想象,人类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想象力的培养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形象教学、内涵领略、个性彰显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4-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因素也被认为是在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表明,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各种丰富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使学生思维活跃,开启学生大胆新奇的创新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课本所体现的最原始的材料,只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艺术的想象,丝毫唤不起学生的艺术再创,更谈不上能产生生动的画面。这样,就难以让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难以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难以理解作品的真正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其产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艺术的想象中,能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能确实置身于作品之中,进而能获得人生的感悟和文学美的享受。例如,我在教学《信任》一课时,文末一段话很耐人寻味:“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间小屋,那张木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针对这段话,我预设了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什么说这里是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回头”“久久地注视”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桃源主人自始至终没出现,你怎么了解主人的性格?学生马上展开思考,马上想象到桃园主人的形象:一个极为淳朴的果农,对社会充满着信任。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我”被果园的一切所感动的情景,以“我”的感动带动学生的感动,因此而转移为另一个主题——同学们之间需要信任,信任是成就真诚友谊的一座桥梁,使朋友间变得更加亲密无间。让学生做信任的事,在与人的交往中尽可能信任他人,做一个令人信任的人。在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完成了由课堂到生活实际的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和观点,不可能完全理解,其中一定有很大的距离,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与作者对话,深入文中情景,从而理解课文。如在教学《 读书》一课时,不仅要体会作者那种严谨的读书态度,还要在学习文章之后有所感悟,把文章中作者的亲身经历化作自己的学习经验。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部课外作品,在课堂上检测其阅读效果,结果问题百出。于是,我当堂指出同学们的阅读陋习: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等等。由此,我提出倡议:应该学习文中作者的读书态度。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一些好的读书习惯。于是,“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学习体会自然而来, 学生深入文章,切身理解作者的读书态度,被作者的读书精神所感染。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的学习没有固定模式,虽然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都是名家名篇,但作为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对于学生长远的人生目标,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还远远不够。教育者的重任就在于让学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课本和教师的束缚限制,能从名家名作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教李白的《秋浦歌》一诗时,经常有学生对“白发三千丈”一句表示难理解,这时如果不从下一句的比喻或者古诗词的比兴手法入手,那这句诗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用上一些恰当的比喻,描述自己心中的某种情绪。我们不难发现,也有一些学生会创作出类似李白的诗句,也会用上类似的比喻或夸张。
综上所述,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学生以课堂为跳板,踏上独立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殿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项基本途径。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尽力摸索教育规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当作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来对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能凸显个性,发展能力,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贾光社.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点滴体会[J].甘肃教育,2015(02).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4-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因素也被认为是在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表明,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各种丰富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使学生思维活跃,开启学生大胆新奇的创新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课本所体现的最原始的材料,只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艺术的想象,丝毫唤不起学生的艺术再创,更谈不上能产生生动的画面。这样,就难以让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难以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难以理解作品的真正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其产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艺术的想象中,能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能确实置身于作品之中,进而能获得人生的感悟和文学美的享受。例如,我在教学《信任》一课时,文末一段话很耐人寻味:“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间小屋,那张木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针对这段话,我预设了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什么说这里是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回头”“久久地注视”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桃源主人自始至终没出现,你怎么了解主人的性格?学生马上展开思考,马上想象到桃园主人的形象:一个极为淳朴的果农,对社会充满着信任。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我”被果园的一切所感动的情景,以“我”的感动带动学生的感动,因此而转移为另一个主题——同学们之间需要信任,信任是成就真诚友谊的一座桥梁,使朋友间变得更加亲密无间。让学生做信任的事,在与人的交往中尽可能信任他人,做一个令人信任的人。在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完成了由课堂到生活实际的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和观点,不可能完全理解,其中一定有很大的距离,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与作者对话,深入文中情景,从而理解课文。如在教学《 读书》一课时,不仅要体会作者那种严谨的读书态度,还要在学习文章之后有所感悟,把文章中作者的亲身经历化作自己的学习经验。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部课外作品,在课堂上检测其阅读效果,结果问题百出。于是,我当堂指出同学们的阅读陋习: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等等。由此,我提出倡议:应该学习文中作者的读书态度。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一些好的读书习惯。于是,“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学习体会自然而来, 学生深入文章,切身理解作者的读书态度,被作者的读书精神所感染。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的学习没有固定模式,虽然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都是名家名篇,但作为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对于学生长远的人生目标,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还远远不够。教育者的重任就在于让学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课本和教师的束缚限制,能从名家名作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教李白的《秋浦歌》一诗时,经常有学生对“白发三千丈”一句表示难理解,这时如果不从下一句的比喻或者古诗词的比兴手法入手,那这句诗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用上一些恰当的比喻,描述自己心中的某种情绪。我们不难发现,也有一些学生会创作出类似李白的诗句,也会用上类似的比喻或夸张。
综上所述,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学生以课堂为跳板,踏上独立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殿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项基本途径。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尽力摸索教育规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当作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来对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能凸显个性,发展能力,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贾光社.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点滴体会[J].甘肃教育,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