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苏轼的文学成就中首屈一指的便是他的词作。对苏轼词作翻译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试以许渊冲《定风波》英译文为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翻译苏词的指导意义,以便寻求翻译苏词的佳径妙法。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苏轼词;《定风波》;英译
【作者简介】于锦涛(199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2015级商务英语专业,研究方向:英语国际商务。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词作能流传后世,“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林,2000:12)。要想翻译这样的作品殊为不易,本文试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研究许渊冲《定风波》英译文来探讨这一理论对于翻译苏词的指导作用。
20世纪60年代,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概念,他认为译者应注重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方面的对等。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许渊冲先生《定风坡》的译本。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意:不用在意林中风雨击打树叶的声音,不妨放声吟咏、缓步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走路比骑马更加轻便,又有何事值得害怕?任凭风吹雨打,我披着蓑衣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凉凉把我的酒意吹散,身上微微感到一些寒冷,天气放晴正瞧见山头上的斜阳。回头看看风雨中走过的地方,归去时,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用寥寥几十字便诠释出了自己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许渊冲先生译文:Tune: Calming the Waves
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
I had better walk slowly while chanting at ease.
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 Oh, I would fain,
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
And rather chill.
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
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 Let me go back! 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一、意义对等
意义对等指两种语言的文本所表达的意思相同,而非在字面意义上的严格对等。词牌名《定风波》的译文Calming the Waves(平息风浪),准确表达出了“平定风云”之意。再如,“谁怕”二字,许先生没有拘泥于原文将其翻译为“who is afraid of”,而是用“I would fain”(我乐意)更贴近苏轼旷达超逸的处世态度。结尾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最能揭示词人的于大自然之中获得的顿悟:在我的心中,晴天或是风雨,幸运或是厄运,我都已经看开。译文“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风雨或是晴天,我都不挂怀,我有自己的追求)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苏轼超脱风雨阴晴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这首词时忠实于其原意,没有一昧地遵循字面意义来翻译,这正是意义对等原则所倡导的。
二、风格对等
如果一篇译作与原文在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上也相同或相似,就可以说这两者在风格上对等。在形式上,宋词别名长短句,许译本也是遵循了这一特点。在韵律上,下阕中的尾词“醒”、“影”、“晴”均押尾韵[ing],译文中“shrill”、“chill”、“hill”、“will”均押尾韵[ill]。由此一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形式还是韵律译文都与原作相贴合。风格上与原词对等的译文能更容易帮助目标语读者体会我国古典宋词的独特魅力。
三、读者反应对等
诗词译作须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否则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在“料峭春风吹酒醒”的译文中,“吹”字被简单明了地译为“be sobered by”。另外,“归去”这句的翻译中增译的“Let me” 更能使读者体会词人的内心动向:与其苦等仕途上雨过天晴不如归隐而去。尾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若译为“there is no rain or sunshine”则会使读者如堕五里雾中。而译文“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风雨或是晴天,我都不挂怀,我有自己的追求)传达出了原句旷达的超然之境。这几处译文之妙不仅显现了许渊冲先生的文学功底,更是读者反应对等原则的体现。
四、结语
许渊冲先生曾说,“若要好译文,就不能死在对等上”(许,2015:19),因而“对等”问题需辩证地看待。本文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苏词的指导作用,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好的诗词翻译作品必然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且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在诗词英译方面,这三点对于创造出优秀的译作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2]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0.
[4]许渊冲.宋词三百首(汉译英)[M].海豚出版社,2013.
[5]许渊冲.西风落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苏轼词;《定风波》;英译
【作者简介】于锦涛(199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2015级商务英语专业,研究方向:英语国际商务。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词作能流传后世,“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林,2000:12)。要想翻译这样的作品殊为不易,本文试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研究许渊冲《定风波》英译文来探讨这一理论对于翻译苏词的指导作用。
20世纪60年代,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概念,他认为译者应注重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方面的对等。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许渊冲先生《定风坡》的译本。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意:不用在意林中风雨击打树叶的声音,不妨放声吟咏、缓步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走路比骑马更加轻便,又有何事值得害怕?任凭风吹雨打,我披着蓑衣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凉凉把我的酒意吹散,身上微微感到一些寒冷,天气放晴正瞧见山头上的斜阳。回头看看风雨中走过的地方,归去时,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用寥寥几十字便诠释出了自己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许渊冲先生译文:Tune: Calming the Waves
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
I had better walk slowly while chanting at ease.
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 Oh, I would fain,
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
And rather chill.
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
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 Let me go back! 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一、意义对等
意义对等指两种语言的文本所表达的意思相同,而非在字面意义上的严格对等。词牌名《定风波》的译文Calming the Waves(平息风浪),准确表达出了“平定风云”之意。再如,“谁怕”二字,许先生没有拘泥于原文将其翻译为“who is afraid of”,而是用“I would fain”(我乐意)更贴近苏轼旷达超逸的处世态度。结尾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最能揭示词人的于大自然之中获得的顿悟:在我的心中,晴天或是风雨,幸运或是厄运,我都已经看开。译文“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风雨或是晴天,我都不挂怀,我有自己的追求)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苏轼超脱风雨阴晴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这首词时忠实于其原意,没有一昧地遵循字面意义来翻译,这正是意义对等原则所倡导的。
二、风格对等
如果一篇译作与原文在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上也相同或相似,就可以说这两者在风格上对等。在形式上,宋词别名长短句,许译本也是遵循了这一特点。在韵律上,下阕中的尾词“醒”、“影”、“晴”均押尾韵[ing],译文中“shrill”、“chill”、“hill”、“will”均押尾韵[ill]。由此一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形式还是韵律译文都与原作相贴合。风格上与原词对等的译文能更容易帮助目标语读者体会我国古典宋词的独特魅力。
三、读者反应对等
诗词译作须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否则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在“料峭春风吹酒醒”的译文中,“吹”字被简单明了地译为“be sobered by”。另外,“归去”这句的翻译中增译的“Let me” 更能使读者体会词人的内心动向:与其苦等仕途上雨过天晴不如归隐而去。尾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若译为“there is no rain or sunshine”则会使读者如堕五里雾中。而译文“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风雨或是晴天,我都不挂怀,我有自己的追求)传达出了原句旷达的超然之境。这几处译文之妙不仅显现了许渊冲先生的文学功底,更是读者反应对等原则的体现。
四、结语
许渊冲先生曾说,“若要好译文,就不能死在对等上”(许,2015:19),因而“对等”问题需辩证地看待。本文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苏词的指导作用,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好的诗词翻译作品必然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且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在诗词英译方面,这三点对于创造出优秀的译作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2]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0.
[4]许渊冲.宋词三百首(汉译英)[M].海豚出版社,2013.
[5]许渊冲.西风落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