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情感在音乐教育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会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与同学相互协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情感教育基础上,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G633.951
情感教育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手段。音乐是通过一定的章法和规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因此,音乐作品在情感性质上有一定的确定性,人们能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寻找到自身情感特性,由此而引发共鸣,形成正确的音乐理解能力。教育部办法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一、课前渗入情感引导
音乐教学中,良好的课前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的走进音乐,融入其中,实现其审美与情感的共同满足。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要有情感教学,要让学生“动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情感环境,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播放一段经典或通俗歌曲,有时亲自弹奏钢琴曲迎接学生的到来,学生们一踏入教室,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可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课前音乐环境,或是在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增强学生对异域风光的了解,了解不同时期乐曲,从视觉和听觉上充分享受多元音乐文化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和充满音乐美的环境中更加想着要学习音乐,热爱音乐,并自觉地扩展学习的内容,以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在鉴赏音乐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在整个中学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鉴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鉴赏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实现,学生想要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充分理解,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音乐欣赏。可对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分析,保证其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以有效的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师生间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形成深刻的体会。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的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对于它的感知、把握、想象、理解必须经过音乐审美感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美,也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音乐中的情感通过音乐要素得以表达,主要是通过节奏、音色、旋律等使得情感得以在音响流动中体现。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听觉实现的,随后听分析器受到刺激后产生联想,进步形成想象,促使人们形成情绪反应。如在缓慢的音乐节拍下,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疲惫的情绪;较快的节拍下,则会容易形成喜悦、欢快的情感,音乐内在情感通过音乐形式能够得以表现。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充分体验蕴藏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治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幕写。基于此,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形式要素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特征,以有效表达音乐所要实现的情感表达。通常,大调给人以积极、肯定、新鲜的印象;小调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伤,给人以柔和之感。人们的想象力通过音乐得到极大延伸,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音乐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等方面的高层次发展。而情感表示了人们的喜憎好恶,对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音乐鉴赏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在这种情感认同中陶冶学生性情,在这种情操陶冶中塑造其品格的形成。进而将情感认识从直观逐步上升至理性,使得其审美经验能够形成行为技巧,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
三、通过演奏演唱来抒发情感,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手段指的是音乐通过声音、节奏等方式实现音乐情感的表达,这也是通过听觉实现的,而非空间或是视觉的。在歌唱活动中,作为歌唱主体的学生在歌唱中聆听,于聆听中分辨,以分辨实现对比与思考,思考后得以不断改进,进而实现自己歌唱的不断改进,对自己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深浅粗细的区别形成深入的体会。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歌唱风格迥异的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曲的风格进行演唱、体会哪一首是悲壮有力的,哪一首是优美抒情的,哪一首是诙谐幽默的,进而通过有节制的声音控制来提高歌唱情感表现力,既使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细腻,也使集体情感在共同的演唱和品味中达到和谐与共鸣。
进行演奏、歌唱等表演活动时,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熟练的音乐技巧,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音乐情感的充分表达,然而这并不是说需要过度崇尚技术,错误的将技术学习置于首位,儿时的音乐教学成为了技术学习基地,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而实际上,只有将真实情感投入到音乐演唱中,音乐的情感内涵才能够真实的传递,听众才能够体验到真实的情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历来十分强调音乐的表演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乐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必须在音乐的表演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音乐表演中投入的情感,是建立在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要求学生要善于调动平素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还要求同学们有意识地去体验自身从未经历过的,或是体验得很不充分然而却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因此,在音乐表演中,表现者所投入的不仅是其真实情感,还包含了对超出个人生活范围的,更加深邃、更加广阔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真实情感为种子,经过了提炼、深化而实现了音乐与情感内涵的统一,实现了情感的艺术化,学生的情感品质也得以极大提升。应该鼓励学生特长的发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这对学生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陳金涛. 中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5)
[2]张亚荣. 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4).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G633.951
情感教育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手段。音乐是通过一定的章法和规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因此,音乐作品在情感性质上有一定的确定性,人们能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寻找到自身情感特性,由此而引发共鸣,形成正确的音乐理解能力。教育部办法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一、课前渗入情感引导
音乐教学中,良好的课前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的走进音乐,融入其中,实现其审美与情感的共同满足。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要有情感教学,要让学生“动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情感环境,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播放一段经典或通俗歌曲,有时亲自弹奏钢琴曲迎接学生的到来,学生们一踏入教室,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可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课前音乐环境,或是在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增强学生对异域风光的了解,了解不同时期乐曲,从视觉和听觉上充分享受多元音乐文化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和充满音乐美的环境中更加想着要学习音乐,热爱音乐,并自觉地扩展学习的内容,以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在鉴赏音乐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在整个中学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鉴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鉴赏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实现,学生想要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充分理解,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音乐欣赏。可对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分析,保证其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以有效的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师生间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形成深刻的体会。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的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对于它的感知、把握、想象、理解必须经过音乐审美感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美,也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音乐中的情感通过音乐要素得以表达,主要是通过节奏、音色、旋律等使得情感得以在音响流动中体现。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听觉实现的,随后听分析器受到刺激后产生联想,进步形成想象,促使人们形成情绪反应。如在缓慢的音乐节拍下,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疲惫的情绪;较快的节拍下,则会容易形成喜悦、欢快的情感,音乐内在情感通过音乐形式能够得以表现。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充分体验蕴藏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治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幕写。基于此,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形式要素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特征,以有效表达音乐所要实现的情感表达。通常,大调给人以积极、肯定、新鲜的印象;小调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伤,给人以柔和之感。人们的想象力通过音乐得到极大延伸,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音乐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等方面的高层次发展。而情感表示了人们的喜憎好恶,对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音乐鉴赏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在这种情感认同中陶冶学生性情,在这种情操陶冶中塑造其品格的形成。进而将情感认识从直观逐步上升至理性,使得其审美经验能够形成行为技巧,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
三、通过演奏演唱来抒发情感,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手段指的是音乐通过声音、节奏等方式实现音乐情感的表达,这也是通过听觉实现的,而非空间或是视觉的。在歌唱活动中,作为歌唱主体的学生在歌唱中聆听,于聆听中分辨,以分辨实现对比与思考,思考后得以不断改进,进而实现自己歌唱的不断改进,对自己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深浅粗细的区别形成深入的体会。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歌唱风格迥异的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曲的风格进行演唱、体会哪一首是悲壮有力的,哪一首是优美抒情的,哪一首是诙谐幽默的,进而通过有节制的声音控制来提高歌唱情感表现力,既使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细腻,也使集体情感在共同的演唱和品味中达到和谐与共鸣。
进行演奏、歌唱等表演活动时,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熟练的音乐技巧,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音乐情感的充分表达,然而这并不是说需要过度崇尚技术,错误的将技术学习置于首位,儿时的音乐教学成为了技术学习基地,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而实际上,只有将真实情感投入到音乐演唱中,音乐的情感内涵才能够真实的传递,听众才能够体验到真实的情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历来十分强调音乐的表演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乐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必须在音乐的表演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音乐表演中投入的情感,是建立在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要求学生要善于调动平素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还要求同学们有意识地去体验自身从未经历过的,或是体验得很不充分然而却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因此,在音乐表演中,表现者所投入的不仅是其真实情感,还包含了对超出个人生活范围的,更加深邃、更加广阔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真实情感为种子,经过了提炼、深化而实现了音乐与情感内涵的统一,实现了情感的艺术化,学生的情感品质也得以极大提升。应该鼓励学生特长的发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这对学生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陳金涛. 中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5)
[2]张亚荣. 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