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93-01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强大力量。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必须想尽办法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以激发学习动力呢?下面是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自己的看法。
1 把好开头关,激之以“奇”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可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幽默风趣式,悬念设疑式,放松娱乐式等,恰当的采用这些形式,能营造出浓烈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兴趣,使教学顺利进行。现在的教材,内容简洁,时代性较强,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热点”问题来就引出话题,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求知欲亢奋状态。例如,初三教材中,讲到“共同富裕”这一节时,就可以利用“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西部大开发”“ 反腐倡廉”“ 重庆打黑”等热点问题来开头,以引发学生兴趣,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无意识注意占很大比例,年级越低越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局面,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官作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具体措施主要有:实物演示、图片再现、音乐烘托、表演体会、语言渲染等。如在学习法律常识时,由于内容比较繁杂,学生会感觉很枯燥。这时,就让学生从课外,从自己身边选取活生生的事例,编排成小品进行表演,如贪图便宜去购买赃物、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通过表演不仅解释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而且使学生明辨了是非,提高了学生知法、守法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课堂的容量,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3 开展实践活动,激之以“动”趣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和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品质教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心理品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自觉的参与,任何心理品质教育不可能做到预期的效果。成功的心理品质教育,必定是学生自觉参与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4 学为所用,重之以“用”趣
“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德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行”是心理品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落脚点。叶圣陶说:“品德的教育重在实践,不是在于能说会道。”由“信”到“行”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如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开主题班会,收集名人名言、故事和体现时代性的实例等。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我锻炼心理品质的能力。
5 创新教学形式,导之以“乐”趣
古人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热烈、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自乐而入,从而产生教与学的双重效能。所以,教师应以新的情境和方法,引起学生心灵的震荡,促使学生处于乐趣与释疑的动态情境之中。为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问一问、填一填、相关联接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我在讲《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时,充分利用书本上的小故事去创设情境。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然后小组派代表出来表演,教师、科代表、班长为评委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达到了以情感人、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小课堂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斗室知天下”,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知识、信息,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再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培养兴趣不是目的,但它却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强大力量。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必须想尽办法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以激发学习动力呢?下面是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自己的看法。
1 把好开头关,激之以“奇”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可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幽默风趣式,悬念设疑式,放松娱乐式等,恰当的采用这些形式,能营造出浓烈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兴趣,使教学顺利进行。现在的教材,内容简洁,时代性较强,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热点”问题来就引出话题,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求知欲亢奋状态。例如,初三教材中,讲到“共同富裕”这一节时,就可以利用“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西部大开发”“ 反腐倡廉”“ 重庆打黑”等热点问题来开头,以引发学生兴趣,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无意识注意占很大比例,年级越低越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局面,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官作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具体措施主要有:实物演示、图片再现、音乐烘托、表演体会、语言渲染等。如在学习法律常识时,由于内容比较繁杂,学生会感觉很枯燥。这时,就让学生从课外,从自己身边选取活生生的事例,编排成小品进行表演,如贪图便宜去购买赃物、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通过表演不仅解释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而且使学生明辨了是非,提高了学生知法、守法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课堂的容量,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3 开展实践活动,激之以“动”趣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和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品质教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心理品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自觉的参与,任何心理品质教育不可能做到预期的效果。成功的心理品质教育,必定是学生自觉参与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4 学为所用,重之以“用”趣
“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德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行”是心理品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落脚点。叶圣陶说:“品德的教育重在实践,不是在于能说会道。”由“信”到“行”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如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开主题班会,收集名人名言、故事和体现时代性的实例等。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我锻炼心理品质的能力。
5 创新教学形式,导之以“乐”趣
古人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热烈、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自乐而入,从而产生教与学的双重效能。所以,教师应以新的情境和方法,引起学生心灵的震荡,促使学生处于乐趣与释疑的动态情境之中。为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问一问、填一填、相关联接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我在讲《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时,充分利用书本上的小故事去创设情境。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然后小组派代表出来表演,教师、科代表、班长为评委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达到了以情感人、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小课堂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斗室知天下”,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知识、信息,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再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培养兴趣不是目的,但它却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