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感动孩子们的感动
那是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我和学校的几位同事在领导的带领下奔向慈利县最偏远的三合口九年制学校举行送课下乡活动。这是我们的第七个目的地了,连续两周的送课下乡,每天送两个乡镇,确实觉得有点累。坐在时而颠簸的车上,我打开车窗,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望着漫山遍野绿得发亮的茶叶,听着路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心里默默地想着: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定养育着一群纯朴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吧!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师,他们能接受我吗?我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吗?这样想着,车子已开进了三合口学校的大门。
紧接着就是两节课……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松了一口气,今天的送课任务终于完成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就要离开他们的时候,门口第一组第一个同学是一个小男孩,他突然叫住了我,“朱老师”,我停住了匆忙的脚步,望着这个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他的眼睛里仿佛有话要说,我意识到。我笑着问:“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于是,他接着说:“朱老师,我今天对您的印象很深,因为您的亲切,因为您的温柔,因为您的热情,因为您的知识面广……”说完后,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又望着我,我不由心头一怔,他的这段话让我感到有点意外,有点激动。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谢谢你,你今天的表现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完,我向他们挥了挥手,同学们也都向我挥手,我感受到,从他们的眼睛里面感受到,似乎有一点依依不舍。
更让我意外的是,没多久,我又收到了32封孩子们的来信,不,是一颗颗最纯朴、最真挚的幼小的心灵。我又一次被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这样写道:
生1:您一走出这间教室,我不知怎么的心中就是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总是觉得像我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我想您可能也对我们有这种感觉吧。
生2: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从来不敢举手发言,生怕说错了什么,但是,这次在您的课堂上,我勇敢地举起手来了,并且还在课堂上发过言,因为您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带着微笑,仿佛是朋友,心里就没有了恐惧,您的这种笑容不是苦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能在您的课堂上读书,使我感到非常的光荣,无比的开心。我在平时上课时,也爱动脑筋,就是缺乏胆量而没有举手,但是,在您的课堂上,我的手竟然奇迹般地举起来了,像不听我的使唤,这只手好像在说:“这么好的老师提出问题,还带着微笑,不让我们紧张,不举手真是后悔到极点!”
生3:老师,虽然您给我们只上了90分钟的课程,我觉得您更有征服力,您征服了我们。
生4: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微笑,当您给我们上课时,我最喜欢看您的笑,听您讲话的声音,您给我们带来的微笑是温暖的,带来的声音是美妙的。您离开了我们的教室,可是您的微笑,您的声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我相信,孩子们的话是真的,情是真的,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真挚的!读着孩子们的来信,我的心已经被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感染了!我感动了,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
二、反思孩子们的感动
感动是不能忘记的。在感动之后,还得静下来思考: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感动了?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产生像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是什么力量让那只平常不敢举起来的手勇敢地、奇迹般地举起来了?是什么力量征服了那群纯朴可爱的孩子?是什么力量让我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课堂,看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我想问——在质疑解疑中找到自信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读了这段话,有什么疑问吗?
(沉默片刻,终于,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了手)
生1:我不明白“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问,真不错!
(接着,又一个男孩子迫不及待站起来)
生2: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仅善于发问,还能自己解决疑问,是吗?谁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生3:我认为这句话中的“?”指的是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指的是科学家经过探索后得到的真理。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大部分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1:我现在明白了“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意思是科学家提出疑问后,反复研究,不断探索,最后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生4:我还有个疑问,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
师:(露出惊讶、疑惑的神态)是呀,为什么要说一百个问号,而不说二十个、十个,甚至去掉“一百个”,直接说“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呢?
生5:一百个问号并不是说真的问了一百次,而是说科学家问的次数多。
生6:一百个问号说明科学家问了很多次,不断发问,不断研究,才能找到真理。
生7:(抢着站起来,自信的地说)我认为,问的次数越多,得到的答案就越成熟。
师:(激动地说)是啊,科学家正是不断发问,要经历一个漫漫探索的过程,才能找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百个”读得很重)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学生也重读了“一百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好问,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促成学生的多向反思。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而理解“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又是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方法,相信孩子能够质疑,能够自己解疑。这一环节中,有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通过生生交流、合作,明白了“?”“!”在本文中的含义。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其他学生引入了深层次思考,在不断解答“为什么不是二十个问号、十个问号而是一百个问号”中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
我想: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带来的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自信!
片段二:我会读——在自读自悟中体验成功
生1:“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写出了谢皮罗教授的探索过程。
师:对,谢皮罗就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你能把这句话朗读一遍吗?
生1:(朗读,吐字清楚,但没有轻重音,有点平淡)
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2:他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2:他读得准确、流利,声音也很洪亮。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生2:(点点头,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3:(大部分同学说“好”,可一个男孩子站起来)他们都没有读错字,可是没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
师:是吗?你来试试看!
生3:(朗读, 显然把“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音加重了)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其中刚才朗读的生1和生2也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他比我读得更好,他把“紧紧抓住”“反复”读得很重。
师:是吗?你太谦虚了!你想再读一遍吗?
(生1再读一遍,故意把“紧紧抓住”“反复”读重了。)
师:你觉得自己有进步吗?(生1使劲点点头)
师:你不仅谦虚,还很自信。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因为从“紧紧抓住”“反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做实验的辛苦。
生3:(又一次主动站起来,生怕机会被别人抢去)从“反复”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不止做一次实验,可能经历了许多次失败。
生4:从“反复”这个词可以知道科学家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次失败,可是失败了,他们绝不放弃,而是继续研究下去。
师: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用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锲而不舍”)
师:我们读这句话时就要读出科学家的辛苦,读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有信心读得更好吗?
(“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生5:(一个有点害羞的女生也举起了手)
师:(望着这位腼腆的女孩,微笑着)你想读吗?老师一直等待着你!
生5:(会意地点点头,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读得字正腔圆,突出了“紧紧抓住”“反复”,读完后,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女孩自信地笑了)
师:有敢于挑战的吗?
生6:(朗读,又是一片掌声)
……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试试,听完后一定要给我提出建议。
(师读,掌声)
生7:老师,您吐字清楚,从您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科学家的辛苦。
生8:老师,我给您的朗读打满分。
生9:老师,如果总分是100分,我要给您打120分!(教室里一片欢笑声)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自信!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在读中悟、悟中读的读悟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从“紧紧抓住”“反复”悟出科学家探索过程的艰辛,锲而不舍的精神,再通过“紧紧抓住”“反复”读出科学家的艰辛与执着。在读悟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评中找到了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满意的微笑、动情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在读中体验成功。
片段三:我要辩——在说说议议中享受快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
(教室里一片沉默,终于坐在最后的一个高个儿男孩举起了手)
生1:这种本领叫“追根求源”。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认为用“见微知著”这个词来概括更准确一些。
师:为什么?
(生2沉默,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生3:我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一样,我认为用“追根求源”好一些。
师:除了“见微知著”“追根求源”这两个词,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又是沉默)那么,同意用“见微知著”这个词的同学请举手?
(有多数同学举手了,看来只有少数同学认为用“追根求源”比较合适)
师:到底是“见微知著”还是“追根求源”呢?不管你是哪一种观点,都得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对吗?
生2:因为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非常平常、非常细微的事情,而谢皮罗教授却能从这一事情中看出问题的本质,所以应该用“见微知著”来概括。
生4:我也同意他的意见。“见微知著”中“微”是隐约的意思,“著”是明显的意思,谢皮罗从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一隐约的细节中找到了真理。
师:(赞赏地点点头)说得很有道理。
生1:(不服气地站起来)我还是认为“追根求源”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谢皮罗在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还要不断发问,不断探索,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最后才找到真理。所以应该是“追根求源”。
生5:可是刚才老师说的是谢皮罗敏锐地捕捉到洗澡水的漩涡这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把这个本领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这里强调的是谢皮罗善于捕捉细节,我认为“见微知著”是对的。
(很多学生微微点头,看来原本认为是“追根求源”的同学观点在动摇了。)
师:(问生1)你现在认为呢?
生1:(坚定的语气)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老师真佩服你!是的,认为自己对的就要坚持!但你得说说理由。
生1:如果谢皮罗教授仅仅只看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个细微的现象,而没有追根求源,苦苦探索,就不能发现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这个问题的本质。
生6: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现象,还要追根求源,不断解决疑问,才能找到大道理。
师:是的,也就是说先要“见微”,还要“追根求源”,最后才能“知著”,“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都是科学家的本领,对吗?相信同学们也有这种本领!
(同学们满意地笑了)
反思:这一环节,我的本意是想学生掌握“见微知著”这个词,没想到节外生枝,冒出一个 “追根求源”,更没想到的是碰上一个“固执”的学生,偏偏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正是因为“节外生枝”,正是因为这位“固执”的学生,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一个高潮。我没有因为担心教学进度而草草地统一结论,而是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学生自己辩论,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辩出了自信,辩出了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有时他们独特且离奇的想法甚至会扰乱你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拉回你所预设的轨道,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挖掘,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的考验。牵着学生走,那么课堂可能会因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缺乏生机;反之,如果能适时把握这样的契机并将之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那么就有可能与学生一同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乐趣。
因为自信,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快乐!正是因为自信的力量,让那只平常不敢举起来的手勇敢地、奇迹般地举起来了!正是因为自信的力量,课堂才这般其乐融融,课后才这般情意浓浓!
(责任编辑:谢先国)
那是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我和学校的几位同事在领导的带领下奔向慈利县最偏远的三合口九年制学校举行送课下乡活动。这是我们的第七个目的地了,连续两周的送课下乡,每天送两个乡镇,确实觉得有点累。坐在时而颠簸的车上,我打开车窗,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望着漫山遍野绿得发亮的茶叶,听着路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心里默默地想着: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定养育着一群纯朴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吧!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师,他们能接受我吗?我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吗?这样想着,车子已开进了三合口学校的大门。
紧接着就是两节课……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松了一口气,今天的送课任务终于完成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就要离开他们的时候,门口第一组第一个同学是一个小男孩,他突然叫住了我,“朱老师”,我停住了匆忙的脚步,望着这个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他的眼睛里仿佛有话要说,我意识到。我笑着问:“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于是,他接着说:“朱老师,我今天对您的印象很深,因为您的亲切,因为您的温柔,因为您的热情,因为您的知识面广……”说完后,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又望着我,我不由心头一怔,他的这段话让我感到有点意外,有点激动。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谢谢你,你今天的表现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完,我向他们挥了挥手,同学们也都向我挥手,我感受到,从他们的眼睛里面感受到,似乎有一点依依不舍。
更让我意外的是,没多久,我又收到了32封孩子们的来信,不,是一颗颗最纯朴、最真挚的幼小的心灵。我又一次被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这样写道:
生1:您一走出这间教室,我不知怎么的心中就是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总是觉得像我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我想您可能也对我们有这种感觉吧。
生2: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从来不敢举手发言,生怕说错了什么,但是,这次在您的课堂上,我勇敢地举起手来了,并且还在课堂上发过言,因为您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带着微笑,仿佛是朋友,心里就没有了恐惧,您的这种笑容不是苦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能在您的课堂上读书,使我感到非常的光荣,无比的开心。我在平时上课时,也爱动脑筋,就是缺乏胆量而没有举手,但是,在您的课堂上,我的手竟然奇迹般地举起来了,像不听我的使唤,这只手好像在说:“这么好的老师提出问题,还带着微笑,不让我们紧张,不举手真是后悔到极点!”
生3:老师,虽然您给我们只上了90分钟的课程,我觉得您更有征服力,您征服了我们。
生4: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微笑,当您给我们上课时,我最喜欢看您的笑,听您讲话的声音,您给我们带来的微笑是温暖的,带来的声音是美妙的。您离开了我们的教室,可是您的微笑,您的声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我相信,孩子们的话是真的,情是真的,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真挚的!读着孩子们的来信,我的心已经被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感染了!我感动了,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
二、反思孩子们的感动
感动是不能忘记的。在感动之后,还得静下来思考: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感动了?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产生像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是什么力量让那只平常不敢举起来的手勇敢地、奇迹般地举起来了?是什么力量征服了那群纯朴可爱的孩子?是什么力量让我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课堂,看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我想问——在质疑解疑中找到自信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读了这段话,有什么疑问吗?
(沉默片刻,终于,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了手)
生1:我不明白“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问,真不错!
(接着,又一个男孩子迫不及待站起来)
生2: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仅善于发问,还能自己解决疑问,是吗?谁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生3:我认为这句话中的“?”指的是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指的是科学家经过探索后得到的真理。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大部分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1:我现在明白了“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意思是科学家提出疑问后,反复研究,不断探索,最后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生4:我还有个疑问,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
师:(露出惊讶、疑惑的神态)是呀,为什么要说一百个问号,而不说二十个、十个,甚至去掉“一百个”,直接说“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呢?
生5:一百个问号并不是说真的问了一百次,而是说科学家问的次数多。
生6:一百个问号说明科学家问了很多次,不断发问,不断研究,才能找到真理。
生7:(抢着站起来,自信的地说)我认为,问的次数越多,得到的答案就越成熟。
师:(激动地说)是啊,科学家正是不断发问,要经历一个漫漫探索的过程,才能找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百个”读得很重)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学生也重读了“一百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好问,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促成学生的多向反思。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而理解“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又是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方法,相信孩子能够质疑,能够自己解疑。这一环节中,有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通过生生交流、合作,明白了“?”“!”在本文中的含义。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其他学生引入了深层次思考,在不断解答“为什么不是二十个问号、十个问号而是一百个问号”中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
我想: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带来的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自信!
片段二:我会读——在自读自悟中体验成功
生1:“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写出了谢皮罗教授的探索过程。
师:对,谢皮罗就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你能把这句话朗读一遍吗?
生1:(朗读,吐字清楚,但没有轻重音,有点平淡)
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2:他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2:他读得准确、流利,声音也很洪亮。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生2:(点点头,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3:(大部分同学说“好”,可一个男孩子站起来)他们都没有读错字,可是没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
师:是吗?你来试试看!
生3:(朗读, 显然把“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音加重了)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其中刚才朗读的生1和生2也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他比我读得更好,他把“紧紧抓住”“反复”读得很重。
师:是吗?你太谦虚了!你想再读一遍吗?
(生1再读一遍,故意把“紧紧抓住”“反复”读重了。)
师:你觉得自己有进步吗?(生1使劲点点头)
师:你不仅谦虚,还很自信。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因为从“紧紧抓住”“反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做实验的辛苦。
生3:(又一次主动站起来,生怕机会被别人抢去)从“反复”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不止做一次实验,可能经历了许多次失败。
生4:从“反复”这个词可以知道科学家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次失败,可是失败了,他们绝不放弃,而是继续研究下去。
师: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用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锲而不舍”)
师:我们读这句话时就要读出科学家的辛苦,读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有信心读得更好吗?
(“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生5:(一个有点害羞的女生也举起了手)
师:(望着这位腼腆的女孩,微笑着)你想读吗?老师一直等待着你!
生5:(会意地点点头,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读得字正腔圆,突出了“紧紧抓住”“反复”,读完后,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女孩自信地笑了)
师:有敢于挑战的吗?
生6:(朗读,又是一片掌声)
……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试试,听完后一定要给我提出建议。
(师读,掌声)
生7:老师,您吐字清楚,从您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科学家的辛苦。
生8:老师,我给您的朗读打满分。
生9:老师,如果总分是100分,我要给您打120分!(教室里一片欢笑声)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自信!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在读中悟、悟中读的读悟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从“紧紧抓住”“反复”悟出科学家探索过程的艰辛,锲而不舍的精神,再通过“紧紧抓住”“反复”读出科学家的艰辛与执着。在读悟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评中找到了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满意的微笑、动情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在读中体验成功。
片段三:我要辩——在说说议议中享受快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
(教室里一片沉默,终于坐在最后的一个高个儿男孩举起了手)
生1:这种本领叫“追根求源”。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认为用“见微知著”这个词来概括更准确一些。
师:为什么?
(生2沉默,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生3:我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一样,我认为用“追根求源”好一些。
师:除了“见微知著”“追根求源”这两个词,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又是沉默)那么,同意用“见微知著”这个词的同学请举手?
(有多数同学举手了,看来只有少数同学认为用“追根求源”比较合适)
师:到底是“见微知著”还是“追根求源”呢?不管你是哪一种观点,都得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对吗?
生2:因为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非常平常、非常细微的事情,而谢皮罗教授却能从这一事情中看出问题的本质,所以应该用“见微知著”来概括。
生4:我也同意他的意见。“见微知著”中“微”是隐约的意思,“著”是明显的意思,谢皮罗从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一隐约的细节中找到了真理。
师:(赞赏地点点头)说得很有道理。
生1:(不服气地站起来)我还是认为“追根求源”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谢皮罗在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还要不断发问,不断探索,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最后才找到真理。所以应该是“追根求源”。
生5:可是刚才老师说的是谢皮罗敏锐地捕捉到洗澡水的漩涡这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把这个本领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这里强调的是谢皮罗善于捕捉细节,我认为“见微知著”是对的。
(很多学生微微点头,看来原本认为是“追根求源”的同学观点在动摇了。)
师:(问生1)你现在认为呢?
生1:(坚定的语气)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老师真佩服你!是的,认为自己对的就要坚持!但你得说说理由。
生1:如果谢皮罗教授仅仅只看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个细微的现象,而没有追根求源,苦苦探索,就不能发现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这个问题的本质。
生6: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现象,还要追根求源,不断解决疑问,才能找到大道理。
师:是的,也就是说先要“见微”,还要“追根求源”,最后才能“知著”,“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都是科学家的本领,对吗?相信同学们也有这种本领!
(同学们满意地笑了)
反思:这一环节,我的本意是想学生掌握“见微知著”这个词,没想到节外生枝,冒出一个 “追根求源”,更没想到的是碰上一个“固执”的学生,偏偏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正是因为“节外生枝”,正是因为这位“固执”的学生,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一个高潮。我没有因为担心教学进度而草草地统一结论,而是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学生自己辩论,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辩出了自信,辩出了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有时他们独特且离奇的想法甚至会扰乱你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拉回你所预设的轨道,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挖掘,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的考验。牵着学生走,那么课堂可能会因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缺乏生机;反之,如果能适时把握这样的契机并将之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那么就有可能与学生一同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乐趣。
因为自信,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快乐!正是因为自信的力量,让那只平常不敢举起来的手勇敢地、奇迹般地举起来了!正是因为自信的力量,课堂才这般其乐融融,课后才这般情意浓浓!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