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关键词:感受;朗读;品味;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塑造了一条璀璨瑰丽的艺术长廊。其创作十分繁荣,名家辈出。古典诗词,是文学领域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也是一杯天地精华纯酿的美酒,还是经过历史洗礼后给人类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她在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以抒情的方式、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洗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深挚情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启示人们要惜时好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是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一、走进诗歌的王国
走进诗的国度,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纯洁爱情的执著追求(《关雎》);走进诗的国度,会理解思妇对征夫的刻骨相思(《卷耳》);走进诗的国度,还能欣赏月照松间,泉流石上的清新澄净的美景(《山居秋瞑》)。你可以聆听屈原对祖国挚爱的倾诉,你也可随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边庭流血成海水”是杜甫在诉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为祖国、为民族宁死不屈的一片赤诚。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倾诉,解读欣赏那些优美隽永的诗篇,会带给我们眼睛、耳朵、心灵以至美的享受,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华古诗词的王国,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诗词的迷人魅力。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这些作品,会使学生获益匪浅。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呢?
1.了解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从以上古籍对诗歌的阐述可以看出,诗与歌是紧密相连的,诗即歌词。诗歌皆有感而作,是心灵的表达,饱含作者的深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凝练集中的语言,形象生动,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语句分行排列,因而极具结构美。诗词朗朗上口,极易记诵,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即使尚未入学的小孩子,也能在大人的指点下,学背简短而形象生动的古诗词。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大白鹅悠闲自在地在清清的水面嬉戏的情景。大人略作引导,孩子就能把它背下来了。
2.加强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自古以来,朗读是人们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方法,古诗词教学更应加强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力。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锻炼了理解能力。古典诗词的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最适宜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能逐渐体会作者的情感,多读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
(1)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节奏、语速、语气、语调。教学古诗词,教师清晰准确地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就给学生朗读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范本,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认真听读的基础上,感受到一种良好的语言熏陶,并产生试一试的热情。
(2)自由读:在朗读中揣摩、品味诗词的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浅近易懂,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在朗读中领悟诗的诗情画意,感受诗人凝望远去的孤帆,对朋友油然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如能配乐朗诵,让学生随着舒缓优美的乐曲纵情朗读,更能达到融情入诗、情景交融的意境。因此,浅近的古诗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针对性地指名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可以是平时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朗读给予中肯的评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可以选择平时朗读不是很流畅的学生朗读,指出他们朗读中的不足,教给他们朗读技巧,引导他们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等,也能促进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告诉学生要用稍慢而又低沉的语调,读出游子浪迹天涯的悲凉心境。
(4)齐读:学生齐读,体味古诗词流畅上口的押韵,整齐协和的节奏,引起感情的共鸣,以增强古诗词的感染力。
当然,朗读古诗词的方式可以交替进行,还可以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尽情地享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以消除学生对古诗词的畏惧心理。此外,教学古诗词还应十分重视背诵,以巩固学习的效果。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对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优美词句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培养,以及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养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品读鉴赏,加强对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的鉴赏,是学习古诗词,培养阅读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古诗词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解读诗题,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诗词的标题向我们提供了解读的信息。有的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作于安史之乱中,作者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题目不仅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思念亲人。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题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如李绅的《悯农》中的“悯”字,就传达出诗人对农民艰辛劳作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的“独”字,就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2.了解作者,领悟诗歌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阅历各异,他们的诗歌创作自然就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诗言志”,每一首诗都是作者情感或隐或显的流露,都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与诗人的性格紧密相连。鉴赏诗歌,不妨抓住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及作品的主要风格来品评。
例如杜甫,他是一位心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民生疾苦,怀乡思友,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而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的韵味。沉郁顿挫,是杜甫的主要风格。
我们有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储备,就能较好地分析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三月,诗人潜居在沦陷的长安。在一般情况下,春天是万物复苏,一片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可在这里杜甫却一反常情,面对春天明媚的风光和鸟语花香,他却看到花开而落泪,听到鸟鸣更感伤心。这是因为战火纷飞,国破家别,山河依旧而物是人非。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思,读起来给人一种悲壮的艺术魅力,杜甫的“沉郁顿挫”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3.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抒情言志的载体。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柔弱依依之态与惜别时依依之情很相似,两者就这样融合在一起了。又如“月亮”,古诗中多用月亮表达思乡之情。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作者不写他思家,而是写家人对月思念自己,而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处于兵荒马乱中的作者,与家人分居两地,渴望亲人团聚之情的真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此处指月亮)作者望月怀人,从良好的意愿出发,表达了深挚的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情味深长。因此阅读古典诗词,只有把握作品的意象,了然意象所包含的旨意、意象所融入的社会意义及感染作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古诗词作品。
4.体味意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的美,不仅在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意境)为工,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论词以意境为核心,且多以“境界”代意境。他进一步阐述说:“境非独谓景物也,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景物、真感情”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诗词曲概莫能外。意境实为作品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有机融合,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欣赏品读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体味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注入的主观情感,以体悟诗人借景抒情、为情设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更准确地体会诗词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一开始叠用九个名词,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而这表面所写的景物,实则景中含情,特别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使景物本身就有一种特质,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有力地渲染了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惆怅、郁闷之情。
诗词缘情而绮靡,诗词常寄深情于意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让诗歌陶冶我们的性情,在诗歌中领略汉字的凝练与美好;在诗歌的天空中飞翔,让诗歌提升我们的素质,让诗歌纯洁我们的心灵,在诗歌的世界里尽情享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建杰.高考诗歌鉴赏解读方法指要[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7).
[2] 刘智俊.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3] 周蒙,冯宁.杜甫诗选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4] 萧延恕.词学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南省醴陵市东堡中学)
关键词:感受;朗读;品味;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塑造了一条璀璨瑰丽的艺术长廊。其创作十分繁荣,名家辈出。古典诗词,是文学领域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也是一杯天地精华纯酿的美酒,还是经过历史洗礼后给人类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她在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以抒情的方式、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洗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深挚情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启示人们要惜时好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是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一、走进诗歌的王国
走进诗的国度,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纯洁爱情的执著追求(《关雎》);走进诗的国度,会理解思妇对征夫的刻骨相思(《卷耳》);走进诗的国度,还能欣赏月照松间,泉流石上的清新澄净的美景(《山居秋瞑》)。你可以聆听屈原对祖国挚爱的倾诉,你也可随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边庭流血成海水”是杜甫在诉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为祖国、为民族宁死不屈的一片赤诚。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倾诉,解读欣赏那些优美隽永的诗篇,会带给我们眼睛、耳朵、心灵以至美的享受,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华古诗词的王国,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诗词的迷人魅力。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这些作品,会使学生获益匪浅。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呢?
1.了解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从以上古籍对诗歌的阐述可以看出,诗与歌是紧密相连的,诗即歌词。诗歌皆有感而作,是心灵的表达,饱含作者的深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凝练集中的语言,形象生动,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语句分行排列,因而极具结构美。诗词朗朗上口,极易记诵,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即使尚未入学的小孩子,也能在大人的指点下,学背简短而形象生动的古诗词。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大白鹅悠闲自在地在清清的水面嬉戏的情景。大人略作引导,孩子就能把它背下来了。
2.加强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自古以来,朗读是人们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方法,古诗词教学更应加强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力。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锻炼了理解能力。古典诗词的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最适宜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能逐渐体会作者的情感,多读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
(1)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节奏、语速、语气、语调。教学古诗词,教师清晰准确地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就给学生朗读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范本,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认真听读的基础上,感受到一种良好的语言熏陶,并产生试一试的热情。
(2)自由读:在朗读中揣摩、品味诗词的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浅近易懂,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在朗读中领悟诗的诗情画意,感受诗人凝望远去的孤帆,对朋友油然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如能配乐朗诵,让学生随着舒缓优美的乐曲纵情朗读,更能达到融情入诗、情景交融的意境。因此,浅近的古诗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针对性地指名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可以是平时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朗读给予中肯的评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可以选择平时朗读不是很流畅的学生朗读,指出他们朗读中的不足,教给他们朗读技巧,引导他们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等,也能促进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告诉学生要用稍慢而又低沉的语调,读出游子浪迹天涯的悲凉心境。
(4)齐读:学生齐读,体味古诗词流畅上口的押韵,整齐协和的节奏,引起感情的共鸣,以增强古诗词的感染力。
当然,朗读古诗词的方式可以交替进行,还可以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尽情地享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以消除学生对古诗词的畏惧心理。此外,教学古诗词还应十分重视背诵,以巩固学习的效果。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对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优美词句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培养,以及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养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品读鉴赏,加强对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的鉴赏,是学习古诗词,培养阅读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古诗词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解读诗题,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诗词的标题向我们提供了解读的信息。有的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作于安史之乱中,作者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题目不仅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思念亲人。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题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如李绅的《悯农》中的“悯”字,就传达出诗人对农民艰辛劳作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的“独”字,就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2.了解作者,领悟诗歌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阅历各异,他们的诗歌创作自然就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诗言志”,每一首诗都是作者情感或隐或显的流露,都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与诗人的性格紧密相连。鉴赏诗歌,不妨抓住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及作品的主要风格来品评。
例如杜甫,他是一位心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民生疾苦,怀乡思友,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而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的韵味。沉郁顿挫,是杜甫的主要风格。
我们有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储备,就能较好地分析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三月,诗人潜居在沦陷的长安。在一般情况下,春天是万物复苏,一片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可在这里杜甫却一反常情,面对春天明媚的风光和鸟语花香,他却看到花开而落泪,听到鸟鸣更感伤心。这是因为战火纷飞,国破家别,山河依旧而物是人非。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思,读起来给人一种悲壮的艺术魅力,杜甫的“沉郁顿挫”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3.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抒情言志的载体。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柔弱依依之态与惜别时依依之情很相似,两者就这样融合在一起了。又如“月亮”,古诗中多用月亮表达思乡之情。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作者不写他思家,而是写家人对月思念自己,而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处于兵荒马乱中的作者,与家人分居两地,渴望亲人团聚之情的真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此处指月亮)作者望月怀人,从良好的意愿出发,表达了深挚的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情味深长。因此阅读古典诗词,只有把握作品的意象,了然意象所包含的旨意、意象所融入的社会意义及感染作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古诗词作品。
4.体味意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的美,不仅在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意境)为工,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论词以意境为核心,且多以“境界”代意境。他进一步阐述说:“境非独谓景物也,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景物、真感情”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诗词曲概莫能外。意境实为作品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有机融合,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欣赏品读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体味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注入的主观情感,以体悟诗人借景抒情、为情设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更准确地体会诗词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一开始叠用九个名词,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而这表面所写的景物,实则景中含情,特别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使景物本身就有一种特质,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有力地渲染了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惆怅、郁闷之情。
诗词缘情而绮靡,诗词常寄深情于意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让诗歌陶冶我们的性情,在诗歌中领略汉字的凝练与美好;在诗歌的天空中飞翔,让诗歌提升我们的素质,让诗歌纯洁我们的心灵,在诗歌的世界里尽情享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建杰.高考诗歌鉴赏解读方法指要[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7).
[2] 刘智俊.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3] 周蒙,冯宁.杜甫诗选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4] 萧延恕.词学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南省醴陵市东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