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盛衰成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在 2015 年 1 月 15 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及其对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与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有利于提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对策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邓小平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而所谓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理性和政治安慰。也是特定的政治形态的心理基础,其心理基础是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一种政治秩序建立之后,为这种政治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随即建立。”[2]
首先,它具有超越性,既是对社会生活的超越,同时赋予人精神上的慰藉。其次,它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不仅有强烈的政治立场,也总是依托于一定的阶级关系当中,服务于统治阶级并维护着他们的利益。第三,它具有民族性和稳定性,我们国家就是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并将其本土化,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并延续至今。它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并从根本上影响着个人的思维和实践。
因此,大学生政治信仰,应当是指大学生对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现实等的认知、认同、情感和态度,并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提供政治向导和价值评判标准。其本质主要是国家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向大学生这个群体传播主导政治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及精神境界,为国家培养合格、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科学政治信仰的确立,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团结友爱。不仅为个人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拥护,有利于人心的凝聚和政党的团结,建立坚定、向上的民族精神。
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4]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三年高中的政治课学习,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较高,政治思想较为健康,政治立场较为坚定,政治认识正确。绝大部分同学高度认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主流政治信仰,信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关注入党、党内腐败、社会热点等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但在积极健康的主流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多元化
政治信仰多元化,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冲突的政治信仰体系,并形成多元政治信仰并存的局面。[5]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讯息传播的加速使得人们的眼界得到拓宽,大学生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选择。
(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就业的压力、市场经济的竞争,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趋向功利性。许多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基于个人前途发展,并把入党作为就业和从政的优势和工具。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更加务实,更关注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其价值取向也愈发趋于世俗。
(三)政治信仰的非理性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非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各种宗教文化的传播,更多的学生开始信奉宗教,许多学生虽然不信奉宗教,但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形态的传播,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缺乏理性的理解、思考以及科学甄别能力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
而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學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和身理年龄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确形成。而当代的大学生相较于过去,更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也更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但有限的社会实践能力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很少能将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政治信仰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对政治信仰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简单的判断。
(二)政治经济因素
在政治上,随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受挫,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迷茫和怀疑。
在经济上,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高的提高,但由此产生的社会财富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也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同时也滋生了贪污腐败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文化因素
西方文化借助丰富多样的各类载体,受到了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而许多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政治思想灌输给了中国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降低了对民族信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四)教育因素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为主。作为思政老师,许多老师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方法与内容都过于陈旧,使得部分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度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抵触情绪。而作为高校,许多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比较随意,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得政治信仰培育内容和现实相脱离。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政治信仰培育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关联度不高,难以对其产生心理认同。 (五)网络传播因素
网络是获取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也早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外界事物,了解时政要闻的首要途径。但是随着微信、微博的普遍使用,许多新闻、软文为吸引点击,刻意罔顾事实根据,发表夸张,甚至是虚假的新闻。许多所谓“公知”,以抨击国家为噱头,扰乱视听,吸引公众视线,以极具偏激性,煽动性的文字对许多政治认知、政治行为尚未成熟,政治情感尚且薄弱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帶来冲击,甚至成为境外反动势力进行意识形态入侵的工具。
三、历代党中央关于政治信仰教育的思想
我国历代领导人在针对青年政治信仰教育方面,都十分注重政治信仰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信仰教育上的重要性。如毛泽东在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了“: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则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在厦门大学上的讲话提出,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前进动力。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对青年学生提出了“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的期望。习近平同志在 2014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讲话中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学校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教育内容
1、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核心思想,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最新成果,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方法论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明白只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6]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很好的统一观念,促进社会各界达成理想信念上的一致,凝聚共识,提供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宝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每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将传统文化课堂教育和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相结合并带进课堂,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培育其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政治信仰的教育从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有效的、有规律的开展政治信仰培育。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做到“认知”、“情感”、“行为”相互统一。全方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教育方式从传统的课堂上走出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他们能够深入的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且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
(三)改善政治信仰教育的学校环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念。而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不良的政治行为倾向具有防御作用,能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干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展示个人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学校要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合理的制度,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大学生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校园文化当中,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主流政治信仰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选择科学信仰的概率,抵御西方政治思潮对大学生心灵的侵蚀。[8]
(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强化服务他人的意识,通过鲜活的榜样力量带动其他学生。同时还要加强自我教育,对政治信仰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要进一步加深,在对政治情感的表达上要更加准确。
(五)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建设
新时期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就必须开辟网络政治信仰教育新阵地。高校不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更应利用微信、微博、QQ 群等新渠道、新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创新政治信仰教育方式。同时还应对网络信息化给予学生正确认识和引导,倡导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其政治信仰的确立,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对当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务必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79
[2]马克.波斯特著、笵静晔等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4]余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4
[5]章金英.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5
[6]衡若冰.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调查与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对策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邓小平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而所谓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理性和政治安慰。也是特定的政治形态的心理基础,其心理基础是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一种政治秩序建立之后,为这种政治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随即建立。”[2]
首先,它具有超越性,既是对社会生活的超越,同时赋予人精神上的慰藉。其次,它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不仅有强烈的政治立场,也总是依托于一定的阶级关系当中,服务于统治阶级并维护着他们的利益。第三,它具有民族性和稳定性,我们国家就是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并将其本土化,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并延续至今。它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并从根本上影响着个人的思维和实践。
因此,大学生政治信仰,应当是指大学生对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现实等的认知、认同、情感和态度,并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提供政治向导和价值评判标准。其本质主要是国家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向大学生这个群体传播主导政治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及精神境界,为国家培养合格、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科学政治信仰的确立,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团结友爱。不仅为个人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拥护,有利于人心的凝聚和政党的团结,建立坚定、向上的民族精神。
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4]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三年高中的政治课学习,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较高,政治思想较为健康,政治立场较为坚定,政治认识正确。绝大部分同学高度认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主流政治信仰,信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关注入党、党内腐败、社会热点等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但在积极健康的主流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多元化
政治信仰多元化,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冲突的政治信仰体系,并形成多元政治信仰并存的局面。[5]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讯息传播的加速使得人们的眼界得到拓宽,大学生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选择。
(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就业的压力、市场经济的竞争,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趋向功利性。许多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基于个人前途发展,并把入党作为就业和从政的优势和工具。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更加务实,更关注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其价值取向也愈发趋于世俗。
(三)政治信仰的非理性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非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各种宗教文化的传播,更多的学生开始信奉宗教,许多学生虽然不信奉宗教,但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形态的传播,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缺乏理性的理解、思考以及科学甄别能力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
而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學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和身理年龄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确形成。而当代的大学生相较于过去,更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也更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但有限的社会实践能力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很少能将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政治信仰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对政治信仰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简单的判断。
(二)政治经济因素
在政治上,随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受挫,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迷茫和怀疑。
在经济上,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高的提高,但由此产生的社会财富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也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同时也滋生了贪污腐败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文化因素
西方文化借助丰富多样的各类载体,受到了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而许多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政治思想灌输给了中国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降低了对民族信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四)教育因素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为主。作为思政老师,许多老师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方法与内容都过于陈旧,使得部分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度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抵触情绪。而作为高校,许多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比较随意,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得政治信仰培育内容和现实相脱离。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政治信仰培育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关联度不高,难以对其产生心理认同。 (五)网络传播因素
网络是获取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也早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外界事物,了解时政要闻的首要途径。但是随着微信、微博的普遍使用,许多新闻、软文为吸引点击,刻意罔顾事实根据,发表夸张,甚至是虚假的新闻。许多所谓“公知”,以抨击国家为噱头,扰乱视听,吸引公众视线,以极具偏激性,煽动性的文字对许多政治认知、政治行为尚未成熟,政治情感尚且薄弱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帶来冲击,甚至成为境外反动势力进行意识形态入侵的工具。
三、历代党中央关于政治信仰教育的思想
我国历代领导人在针对青年政治信仰教育方面,都十分注重政治信仰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信仰教育上的重要性。如毛泽东在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了“: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则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在厦门大学上的讲话提出,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前进动力。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对青年学生提出了“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的期望。习近平同志在 2014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讲话中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学校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教育内容
1、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核心思想,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最新成果,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方法论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明白只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6]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很好的统一观念,促进社会各界达成理想信念上的一致,凝聚共识,提供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宝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每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将传统文化课堂教育和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相结合并带进课堂,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培育其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政治信仰的教育从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有效的、有规律的开展政治信仰培育。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做到“认知”、“情感”、“行为”相互统一。全方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教育方式从传统的课堂上走出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他们能够深入的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且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
(三)改善政治信仰教育的学校环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念。而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不良的政治行为倾向具有防御作用,能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干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展示个人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学校要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合理的制度,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大学生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校园文化当中,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主流政治信仰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选择科学信仰的概率,抵御西方政治思潮对大学生心灵的侵蚀。[8]
(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强化服务他人的意识,通过鲜活的榜样力量带动其他学生。同时还要加强自我教育,对政治信仰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要进一步加深,在对政治情感的表达上要更加准确。
(五)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建设
新时期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就必须开辟网络政治信仰教育新阵地。高校不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更应利用微信、微博、QQ 群等新渠道、新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创新政治信仰教育方式。同时还应对网络信息化给予学生正确认识和引导,倡导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其政治信仰的确立,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对当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务必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79
[2]马克.波斯特著、笵静晔等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4]余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4
[5]章金英.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5
[6]衡若冰.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调查与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