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器材大百科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鸟类摄影还是鸟类摄像,其中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影像手段来完成对鸟类的记录。鸟类只是自然界万千生物中的一种,但是通过观鸟演化出的望远镜拍摄却成为影像界的一个独特门类,其中使用的器材还真是五花八门。
  
  记录工具
  
  鸟类摄影主要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使用这两类器材就可以完全满足静态和动态记录的需要了,尤其是数码产品的出现,更是让观鸟爱好者有了丰富和廉价的器材选择。使用数码影像设备记录的好处主要有:
  


  1.立拍立现
  鸟类摄影是一个成功率很低的拍摄题材。由于鸟类不会听从人的安排活动,而且可变因素非常多,拍摄过程中,便会产生大量废片。而数码相机具有立拍立现功能,拍得不好马上可以重拍,直到拍到想要的画面为止,能确保成功率。
  2.使用存储卡,不用担心拍摄成本
  拍到鸟儿不易,拍到精彩的动感鸟类画面更是难上加难。使用存储卡后,可以将相机设在连拍挡上,通过大量的拍摄,捕捉到生动的画面。
  
  3.焦距更长
  对于鸟类摄影来说,主要是运用长焦距端,现在,数码相机的主流产品还是APS-C相机,由于影像传感器比传统135胶片的尺寸小,因此,数码相机能够让摄影者得到更长焦距的镜头效果。对于DV而言,大变焦比更是不在话下,所以拍摄鸟儿更加方便。
  
  4.构造完善,耐用性强,操作灵活快速
  能够实现快速连拍,没有操作时滞,使人们使用数码相机时感到非常痛快,也能更加方便快速地捕捉到鸟类活动的精彩瞬间。
  5.实时取景功能
  现在,DV和一些最新的中高端数码相机具实时取景功能,从LCD显示屏上就能看到画面的取景效果,而且聚焦的速度也比较快。因此,为拍摄者提供了构图和取景的便利条件。
  
  望远镜:
  
  用于拍摄的单筒望远镜一般有弯角式和直式两种选择:如果摄影人主要从事水平拍摄、仰角拍摄的题材,可以选用弯角式望远镜,这样可以保持比较舒服的姿势;如果摄影人主要从事俯视拍摄时,选用直式望远镜操作就比较方便一些。望远镜摄影的操作习惯和使用传统的手动调焦镜头基本相同,左手调清望远镜调焦钮后就可以按下快门了。
  
  接筒:
  
  专用接筒实际是一个内有镜片的镜头盒,利用专用接筒和不同品牌相机的专用接圈,可以将传统相机与单筒望远镜组合起来使用。徕卡、蔡司、施华洛斯奇等品牌的望远镜都有专用接筒。
  
  炮衣
  
  套在望远镜头外面的保护罩俗称“炮衣”,可以使镜头不太刺眼鲜目。从而大大减少鸟类对器材的注意力。
  三脚架
  
  鸟类摄影中,三脚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为了得到清晰的照片,最好选用重型脚架。
  尽量要圆管的脚架,便于在野外风中使用,减少风的阻力。另外,脚架的关节越少越好,关节越多,越影响稳定性。有些专业摄影都选用中轴不可升降的脚架,就是为了保证脚架最大程度的稳定性能。
  
  摄影包
  
  摄影包是相机的家,为了给相机提供完善的保护,鸟类摄影主要在野外进行,因此摄影包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鸟类摄影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选择摄影包时更要讲究。根据多年拍摄的经验,我们认为有三种摄影包值得在选择时考虑:一是轻便摄影包;二是电脑摄影包;三是大炮摄影包。
  
  闪光灯
  
  在鸟类摄影中,闪光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
  在很多情况下,使用闪光灯拍摄,鸟儿身上的羽毛细节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而且鸟儿的眼神光也非常漂亮,使鸟儿看起来特别精神。
  闪光灯最好选用原厂高档的,一是功率大,照射距离远;二是闪光灯的输出量可以灵活控制,对于控制光比,实现良好的补光效果非常有用。
  
  快门线
  快门线可谓最不起眼的器材附件,可是由于镜头和相机体积庞大,如果用手按快门,肯定会造成震动,因此,绝大多数摄影师都使用快门线拍摄,可以大大提高画面的清晰程度。
  


  
  双筒望远镜
  
  拍摄鸟类离不开双筒望远镜,看不到鸟就没有办法拍照,摄影师不能举着沉重的相机和镜头去找鸟儿。
  中小型望远镜是较好的选择,放大倍数在7-10倍间,摄影人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装在口袋里,随时取出观察。
  
  平衡板
  
  相机接用长焦镜头后,会造成重心失衡,因此,有经验的鸟类摄影人都自制一个平衡板,使相机和镜头结合为一体,然后适当地调整重心,从而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成像的质量。
  
  豆袋
  这种自制的附件非常有利于车内拍摄鸟类,它就是在普通的口袋中装入适量黄豆制作而成。形状可以随需改变。
  
  云台
  
  1.悬臂云台
   在云台家族中,WIMBERLEY(音:温伯利)可谓独树一帜,长长的悬臂,灵活的俯仰,快速地转动,稳定的结构,让人们看得新奇,让人们用得叫爽。
  这种悬臂云台灵活性非常好,但是也有一定缺点,在拍摄一个固定的目标时,有轻微的颤动,有一点点锁不实的感觉。
  
  2.液压云台
  主要用于摄像的液压云台,其稳定性非常好,虽然灵活性不如悬臂云台,但是它拍摄鸟类时,尤其是在固定地点拍摄鸟类时,可以大大提高拍摄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这样看下来,仿佛整个工作坊近乎“批判大会”或“刑场”,然而借着这样猛烈的“撞击”,我们才有机会在一切的可能中找寻突破。“这样一种现场发生的最初作品展示和深入讨论,比通常的片子‘现成品’亮相要动人和有细节得多。”  恩娜一直强调,在每次的讨论中,我们都不是在“论断”某个人、某部片。我们更多的是在看,有这样或那样的可能,使每一部最终呈现的影像,甚或每一个作者,都可以借着最深度的现场参与,擦出这些或那些
期刊
数字化应用于电影,并进而向传统电影挑战,这让电影注定将改变本质。到底电影最终会消失还是借用数字化的优点生存下来呢?数字电影到底是沿袭历史还是翻开历史新的篇章?这些问题都是当今电影和艺术并列讨论的。而我们看到的当代电影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不是可以直接回答为什么传统电影放映场所逐渐失去影响吗?电影行业在20世纪目击了人类历史,而在这个信息时代同样能见证当代吗?   假如现在的某件作品还具有观察思考艺术领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导演的创作就是把城里的故事讲出来。如果你的城中也有这样的故事,那么这样的感动就推而广之,产生了共鸣。  《二十四城记》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中颇具争议,贾樟柯总是会给传统规则带来一些“裂痕”,从制片方式到拍摄手法,这部电影仿佛就是奔着争议而来,但是抛开那些所谓的炒作,就影片本身而言,这座城池中仍酝酿着许多感动。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改变,无论这样变化是好或者不好,总之变化
期刊
事实上它可能是片面的,但记录下来的就是当时一种状态。就是一个印迹,像我走过的路,可谁会去欣赏自己的脚印?反正我是不会去看的。      二十多年前,没等着拿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证,艾未未已经站在纽约的土地上,手里拿着照相机记录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当然,那时用的不是数码产品,也没有每天可以更新的博客,于是这些照片要等到二十多年后,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办人荣荣和映里再三要求下,才终于见得天日——
期刊
主持人...郝大鹏  专栏作者...肖欣张铁军蔡元卿      剧情简介: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威斯勒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的生活,监听过程中,威斯勒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些光或许来自自然界,或许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期我们分析的影片是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一部充
期刊
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沉寂许久的德国电影再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以往的德国电影多给人冷静沉闷的味道并带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而《窃听风暴》则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将“窃听”这一惊悚片常采用的题材拍成了具有人文色彩的故事,编剧在塑造人物和挖掘人性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我们今天就从人性展现入手,探讨剧本的创作。    …………………………………………………
期刊
风云榜    欧洲舞台  第31届克莱蒙费朗短片节    第31届克莱蒙费朗短片节,三个竞赛单元依然是好片云集,这里无疑为短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国际单元评委来自摩洛哥、荷兰等不同国家,其中更邀请中国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成为评审团一员。4785部影片参加国际单元的评选,入围影片76部。大奖由来自马来西亚的导演谭翠梅夺取,这位1978年出生的年轻的女导演凭借其《日复一日》(Ever
期刊
电影《窃听风暴》产自严谨著称的德国,英文名The Lives of Others,其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别人的生活,另一种是别人的实况秀。这实况两字“一语双关”得非常棒,我们的确可以从影片的剪辑中体会到很多实况秀的剪辑方法,同时又不时跳出来,交代监视器后面的人的故事。这部影片剪辑干净清晰,可以学到不少多时间线索的剪辑技巧。    我们先来看一看德国人对细节的执著。影片的开始部分一直描述,主人公的挚
期刊
随着DV的不断普及,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言必称“高清”。而在高清阶段,由于编码格式和各厂家的文件格式不同,从采集到编辑、输出都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上给人以“麻烦”的感觉。  “会声会影”软件一直都给人民用级和入门级的感觉,但是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提升,在高清时代依然坚持着平民化风格的“会声会影12”却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不动声色地完成了高清编辑的突破。  上一讲我们详细地介绍了Resolume软件的界
期刊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文...聊聊 题图摄影...岑昕  图片提供...戴盈盈    《24城记》公映在即,贾樟柯非常敬业地赴约接受我们的采访。老贾坐在我们面前,眼神还是一贯的忧郁。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生俱来地凝炼出某种悲济世人的气质。  媒体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永远是做媒体的人心里所想的,都是大众喜欢接受的,而被媒体误读的老贾依旧如故,让你觉得那些标签都与他不相干。        贾樟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