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是疫情抗战年,网络教学彰显出独特的优势,跃居成为现代教育化的重要地位,站在网络经济全球化的数字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且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应与各学科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共生共长。文章分析低年段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语文低年段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状况,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思考低年段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劳动教育;学科渗透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为贯彻文件精神,各个学科应尽快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语文学科更要充当奋勇争先的角色,对推进劳动教育现代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低年段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低年段学生的思想特点
低年级学生就如同刚踏进知识宝库的小小探险家,他们既好奇又好动,人生经历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遇到困难时候表现出畏难情绪,在没有知识积淀下的他们会涌现出人类最原始的特征,通过劳动解决问题。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是要让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学习生产技术知识,掌握一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每一位低年段学生通过劳动,将由一张白纸逐渐成为色彩斑斓的图画,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如果从小缺乏正确的劳动观,未能掌握劳动技能,将缺乏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是学科之母,而小学低年段语文课程更是语文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基础教学中的根基。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的学科。这就使得语文这门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育有素质的人才。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上种种都强调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推进劳动教育,切实做好劳动教育渗透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低年段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渗透“基”不牢固
此处的“基”指代的是劳动教育知识的根基,许多一线教育者能够娴熟地上一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但是一说到语文课要与劳动教育融合却心生畏惧,望而止步,苦思冥想终究找不到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劳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过时导致部分语文教师直接跳过劳动教育的渗透环节。由于长时间缺乏劳动教育基础知识,导致模糊化教学,偶尔用几分钟时间采取“蜻蜓点水”式渗透,粗略带过,含糊不清。所以语文课终究还是一节完完整整的语文课,并没有很好地与劳动教育互相结合。
(二)渗透“量”不均衡
有些语文教师深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大量时间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无论是课堂的前期铺垫还是课中、课后的活动,都要学生去动手实践,长此以往,活生生地去除了语文课特有的趣味性,变成了劳动技能课程。“量”不可过多但也不能过少,部分语文教师为了保证语文课堂的顺利开展,环节之间保证紧凑有序,直接不与劳动教育结合。
(三)渗透“法”不多样
语文教学方法应该保持多样化,巧妙地结合多种渗透教育方法,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順利教学。但不难发现,语文教师通常只会使用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实践体验法,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去感悟劳动的快乐。我们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较准确地找到切入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渗透教学。
三、低年段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
(一)全面把握相关课文,力寻精准切入点
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与劳动观念有关的课文多达数十篇,选好渗透的切入点,全面引导。
例如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粮食;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告诉学生尊重劳动者,世代铭记劳动最光荣。二年级上册《寒号鸟》告诉世人懒惰使人落后,劳动促人前进,《田家四季歌》体会劳动者“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的艰辛;二年级下册《千人糕》需要珍惜多人劳动成果。三年级下册《赵州桥》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上每篇课文,都能让语文教师快速找到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课文主旨,做好归类,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劳动品质。
(二)利用口语交际训练,深刻体会劳动意义
语文课可以尝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实施,特别是口语交际部分,要通过复述,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表达心中所想,从而体会劳动的意义,具体联系实际,先从思想深处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再进行有意识的实践。例如二年级上册“我爱做手工”中“把你的一件手工作品带到学校”,先让学生确定最喜爱的一件手工,让班级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还可以评价他人手工创造的可能性,肯定别人的构想,提出修改的建议,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力,有了创造性劳动的愿望,最终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劳动习惯,感受劳动带来的喜悦。
(三)变换劳动写作形式,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的教导,也不是劳动活动的实践,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去体悟“劳动”,欣赏劳动成果或劳动过程的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情感,理解劳动精神。语文教学中还需注意: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还应包括脑力劳动、创造劳动、服务劳动等。
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时刻铭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在以上三方面加强劳动写作教学。其一,课堂写作课提升学生脑力劳动能力。如三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写日记”的这节写作课可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小事,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只有体力劳动,将劳动过程再呈现属于脑力劳动的一种,从而扩大对劳动概念的认识。其二,课外实践增强学生创造劳动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家长在周末安排一次劳动技能学习活动,比如变废为宝小发明、编织、刺绣等,最后让学生记录学习技能的过程,然后形成文稿,拓宽创造性劳动的实现途径。其三,社会实践中体验服务劳动的快乐。例如探望老人、捐赠衣服爱心活动等,通过参观、走访、调查等形式,可以写观后感、走访笔记和调查报告,学会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切身体会服务性劳动实践的幸福感。
虽然,在现阶段我们未能很好地将劳动教育有机地渗透语文学科教学中,要让劳动教育和语文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思考,但笔者相信只要牢牢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热爱劳动的教育,不久的未来,劳动教育智慧之花必将在语文课上绽放光彩,芬芳满堂。
参考文献
[1]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5-06(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广州510000)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劳动教育;学科渗透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为贯彻文件精神,各个学科应尽快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语文学科更要充当奋勇争先的角色,对推进劳动教育现代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低年段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低年段学生的思想特点
低年级学生就如同刚踏进知识宝库的小小探险家,他们既好奇又好动,人生经历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遇到困难时候表现出畏难情绪,在没有知识积淀下的他们会涌现出人类最原始的特征,通过劳动解决问题。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是要让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学习生产技术知识,掌握一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每一位低年段学生通过劳动,将由一张白纸逐渐成为色彩斑斓的图画,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如果从小缺乏正确的劳动观,未能掌握劳动技能,将缺乏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是学科之母,而小学低年段语文课程更是语文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基础教学中的根基。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的学科。这就使得语文这门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育有素质的人才。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上种种都强调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推进劳动教育,切实做好劳动教育渗透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低年段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渗透“基”不牢固
此处的“基”指代的是劳动教育知识的根基,许多一线教育者能够娴熟地上一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但是一说到语文课要与劳动教育融合却心生畏惧,望而止步,苦思冥想终究找不到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劳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过时导致部分语文教师直接跳过劳动教育的渗透环节。由于长时间缺乏劳动教育基础知识,导致模糊化教学,偶尔用几分钟时间采取“蜻蜓点水”式渗透,粗略带过,含糊不清。所以语文课终究还是一节完完整整的语文课,并没有很好地与劳动教育互相结合。
(二)渗透“量”不均衡
有些语文教师深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大量时间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无论是课堂的前期铺垫还是课中、课后的活动,都要学生去动手实践,长此以往,活生生地去除了语文课特有的趣味性,变成了劳动技能课程。“量”不可过多但也不能过少,部分语文教师为了保证语文课堂的顺利开展,环节之间保证紧凑有序,直接不与劳动教育结合。
(三)渗透“法”不多样
语文教学方法应该保持多样化,巧妙地结合多种渗透教育方法,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順利教学。但不难发现,语文教师通常只会使用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实践体验法,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去感悟劳动的快乐。我们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较准确地找到切入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渗透教学。
三、低年段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
(一)全面把握相关课文,力寻精准切入点
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与劳动观念有关的课文多达数十篇,选好渗透的切入点,全面引导。
例如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粮食;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告诉学生尊重劳动者,世代铭记劳动最光荣。二年级上册《寒号鸟》告诉世人懒惰使人落后,劳动促人前进,《田家四季歌》体会劳动者“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的艰辛;二年级下册《千人糕》需要珍惜多人劳动成果。三年级下册《赵州桥》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上每篇课文,都能让语文教师快速找到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课文主旨,做好归类,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劳动品质。
(二)利用口语交际训练,深刻体会劳动意义
语文课可以尝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实施,特别是口语交际部分,要通过复述,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表达心中所想,从而体会劳动的意义,具体联系实际,先从思想深处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再进行有意识的实践。例如二年级上册“我爱做手工”中“把你的一件手工作品带到学校”,先让学生确定最喜爱的一件手工,让班级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还可以评价他人手工创造的可能性,肯定别人的构想,提出修改的建议,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力,有了创造性劳动的愿望,最终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劳动习惯,感受劳动带来的喜悦。
(三)变换劳动写作形式,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的教导,也不是劳动活动的实践,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去体悟“劳动”,欣赏劳动成果或劳动过程的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情感,理解劳动精神。语文教学中还需注意: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还应包括脑力劳动、创造劳动、服务劳动等。
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时刻铭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在以上三方面加强劳动写作教学。其一,课堂写作课提升学生脑力劳动能力。如三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写日记”的这节写作课可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小事,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只有体力劳动,将劳动过程再呈现属于脑力劳动的一种,从而扩大对劳动概念的认识。其二,课外实践增强学生创造劳动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家长在周末安排一次劳动技能学习活动,比如变废为宝小发明、编织、刺绣等,最后让学生记录学习技能的过程,然后形成文稿,拓宽创造性劳动的实现途径。其三,社会实践中体验服务劳动的快乐。例如探望老人、捐赠衣服爱心活动等,通过参观、走访、调查等形式,可以写观后感、走访笔记和调查报告,学会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切身体会服务性劳动实践的幸福感。
虽然,在现阶段我们未能很好地将劳动教育有机地渗透语文学科教学中,要让劳动教育和语文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思考,但笔者相信只要牢牢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热爱劳动的教育,不久的未来,劳动教育智慧之花必将在语文课上绽放光彩,芬芳满堂。
参考文献
[1]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5-06(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