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错误理念和错误做法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l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五个方面谈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错误做法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自尊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指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训练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对于大班幼儿,由于即将进入小学,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其做好入学准备,始终是家长关心的问题。而通过对我园大班幼儿及其家长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家长对这一问题相当关注,甚至有过热倾向。加之对孩子生理心理特征不够了解,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家庭教育进入了一些误区。
  一、望子成龙,智力第一
  由于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有些家长过度地开发幼儿智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就带着孩子拜师学艺等等,很少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是否能够承受,窒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缺乏尊重,强加意志
  父母以为孩子大了就应该加强管教,对孩子的情感体验缺少关心,往往将自己主观设计的成长模式强加给幼儿,喜欢孩子说“是”,反对孩子说“不”。这种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是以家长自我为中心的,要求幼儿围绕“大太阳”转,不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这种做法严重遏制了孩子好问、好动、好思想的天性。有些父母性情粗暴,把自己的心情、好恶作为是非标准,孩子遇事不知该怎么做才对,更弄不清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顿。而各种各样的、直接的或变相的惩罚和虐待以及对儿童的忽视,都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别让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对象。
  三、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父母忙,顾不上那么多;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对孩子大失所望后采取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方法。孩子成长时期需要各方面的营养,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四、迁就放任,过度宠爱
  由于是独生子女,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度,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要求一味迁就,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生活上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也是包办代替。其实这种迁就式的溺爱是真正地害了孩子,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磨砺优秀品质的机会。这些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这样的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强”在外“熊”,情商不高,还多伴有其他的不良性格特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的孩子在上小学时住校学习。那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孩子身体瘦弱,保育员提出要将孩子接回家中,但刘少奇却拒绝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
  五、有错大罪,伤其自尊
  对孩子的错误,父母是否可以加以惩罚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更何况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自尊心。《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惩罚”:所谓惩罚,就是严厉的处罚。而父母的惩罚行为便可解释为:父母施加给子女的身体或心理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以影响子女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体罚、训斥、批评、指责、冷漠、爱的回收,限制孩子的某种自由、强制孩子做不想做的事等都属于父母对子女的惩罚,都伤了其自尊心。那什么样的处罚方式才能不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呢?怎样的惩罚教育才能起到作用,使孩子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去改变呢?作为教师我们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惩罚孩子时家长应明确惩罚的合理性,对于粗鲁的、不理智的、暴力的和有害的行为应禁止。家长应认识到所惩罚的对象是孩子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应以教育为目的,尊重儿童的人格。同时,家长应对幼儿的缺点错误持积极态度,将其视为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使幼儿在犯错的体验中成长。另外,在惩罚的过程中家长应多次强调沟通,这既是为了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缺点错误,了解父母惩罚的目的及迫切的爱子心理,也是为了更好地在惩罚中保护幼儿。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希望天下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拥有一个和孩子一样的童真、快乐的心,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对自己的孩子永远抱有希望,永远是孩子的朋友,永远能听到孩子的真心话。只有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培养初中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一个位置,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很好地提升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兴趣;教学技巧  长久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初中教育界,绝大多数的学校主要依靠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陈旧的观念使得很多
摘 要: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未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作业的效果,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主要介绍了优化作业遵循的原则和实施的策略,并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示例。  关键词:职高数学;作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作业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语文作业的设计所产生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上,应该力求做到语文作业布置的目的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语文作业;目的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  一、目的性  语文作业要有助于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作业布置上
摘 要:基于当前人们对新课改下乡土教材的误解,正面解读乡土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乡土教材;新课改;资源观  有人说:在当今新课改下乡土教材太狭窄了,对实施综合课程的教学作用不大,因此不必学乡土教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不了解乡土教材在当前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下面浅谈乡土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作用及意义。  地理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是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
摘 要:态度决定思维的角度、人生的高度、做人的气度。  关键词:态度;思维;境界  托马斯在《世界是平的》中说:“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和想象力。”积极的心态是比黄金还珍贵的稀缺资源。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态度。态度影响我们的行为,心态左右我们的意识。态度改变成就,态度决定未来,态度决定一切。  一、态度决定思维的角度  思维
摘 要:从搭建交流平台、精心创设情境、组织配套活动、重视作文评讲四方面谈论了“合作”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作文教学;作用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广泛采用。如何在作文教学时,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为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效点力呢?  一、搭建交流平台,在“合作”中积累作文底蕴  作文教学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在指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德育与学科的整合。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等方法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再次,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扬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英语课堂;德育;整合  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因为它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自然也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
摘 要:导学案教学是近几年推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全新教学模式,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原则,也体现了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原则。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学案教学;措施  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实践,结合几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几点导学案教学的经验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一、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以前教师在课上讲,
摘 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推行与实施无疑为仍继续沿用传统教学理念和落后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和挑战。因此,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优秀教师,不但要做到摒旧扬新,同时还要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一系列优秀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融入自身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与推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我国教育界热火朝天地进行
摘 要:以《小狗包弟》为例,谈了立足文本,品味语言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语言;能力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家的一条小狗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特殊时期,对人所表现出的懦弱、自私、冷漠等缺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作家的自我反省,引发世人对自身的深切拷问、对良知的真诚呼唤。那么,应当如何教学这篇文章呢?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剖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