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方体的特征”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起始课,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承载的学科德育是思维严谨和理性精神。通过研究内容、分析学情,顺应学生学习特点,从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入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
[关键词]学科德育;长方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71-02
一、知识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特征”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个信息窗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的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长方体的特征”,教材设置了两个红点,第一个红点是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第二个红点是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同时,建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从四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定义了学段目标,分别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在第二学段,与本课相关的目标解读如下: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数学思考:形成空间观念,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问题解决: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使学生对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圖形;接着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从面、顶点、棱三个要素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在深入探究中由形到物,感受长、宽、高的重要性,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考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二年级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到数学课堂,只有数学活动前唤醒他们的原有认知,引起他们的共鸣,所要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才能真正被吸纳。通过学前调查发现,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数量方面的特征,只是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地用语言描述清楚,并没有认知上的障碍。那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教学要凸显什么?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直观感知转移到理性探究是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空间观念;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能有依据地合理想象,根据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框架,根据框架图形的部分还原框架原图的模型,进而还原实物原图的模型,并在此过程中感悟长、宽、高的重要性。
三、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
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是思维严谨和理性精神。从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初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性精神。在初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在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序观察,一丝不苟地厘清顶点、边和面的数量关系。在深入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展示汇报时能借助学具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追问、质疑,从探究一般的长方体深入到特殊的长方体,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想法,学会质疑他人的观点,不盲从,不轻信,通过质疑和反思去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用联系的观点主动建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由物到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给这些物体画像,从中抽象出长方体。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揭示课题——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究与想象
(一)初步探究
1.确定研究要素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立体图形的三个要素)。
2.借助实物,初步探究
教师给学生提供长方体模型和框架,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合作探究。
探究要求:(1)分工合作,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对长方体进行研究。(2)组内交流发现,记录在探究单上。
3.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小组汇报,突出探究方法:
面:6个——方法——看、数
棱:12条——方法——计算、数
顶点:8个——方法——数
(二)深入探究长方体的面的位置、形状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一般的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两个面相同——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的长方体)前后左右相同、上下两个面相同——4个面完全相同,有2个面是正方形。
(极为特殊的长方体)所有的面都相同——6个面完全相同——正方体。
(三)自主探究棱的特征
汇报展示:
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3组,4 4 4)——方法——看、拆、量
相对的8条棱长度相等(2组,8 4)——方法——看、拆
12条棱长度都相等——方法——想象
(四)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抽象与想象
(一)三视图
1.观察长方体,从一个角度,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上面和侧面看起来像什么图形?
3.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里?学生指;教师说明:看不见的棱用虚线表示。
(二)形——物
1.出示长方体框架,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
2.出示三条棱,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
三条棱——长方体框架——出示选项——抽象实物。
(三)认识长宽高
四、回顾梳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谈谈收获。
(责编 金 铃)
[关键词]学科德育;长方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71-02
一、知识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特征”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个信息窗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的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长方体的特征”,教材设置了两个红点,第一个红点是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第二个红点是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同时,建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从四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定义了学段目标,分别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在第二学段,与本课相关的目标解读如下: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数学思考:形成空间观念,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问题解决: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使学生对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圖形;接着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从面、顶点、棱三个要素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在深入探究中由形到物,感受长、宽、高的重要性,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考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二年级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到数学课堂,只有数学活动前唤醒他们的原有认知,引起他们的共鸣,所要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才能真正被吸纳。通过学前调查发现,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数量方面的特征,只是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地用语言描述清楚,并没有认知上的障碍。那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教学要凸显什么?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直观感知转移到理性探究是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空间观念;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能有依据地合理想象,根据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框架,根据框架图形的部分还原框架原图的模型,进而还原实物原图的模型,并在此过程中感悟长、宽、高的重要性。
三、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
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是思维严谨和理性精神。从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初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性精神。在初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在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序观察,一丝不苟地厘清顶点、边和面的数量关系。在深入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展示汇报时能借助学具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追问、质疑,从探究一般的长方体深入到特殊的长方体,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想法,学会质疑他人的观点,不盲从,不轻信,通过质疑和反思去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用联系的观点主动建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由物到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给这些物体画像,从中抽象出长方体。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揭示课题——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究与想象
(一)初步探究
1.确定研究要素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立体图形的三个要素)。
2.借助实物,初步探究
教师给学生提供长方体模型和框架,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合作探究。
探究要求:(1)分工合作,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对长方体进行研究。(2)组内交流发现,记录在探究单上。
3.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小组汇报,突出探究方法:
面:6个——方法——看、数
棱:12条——方法——计算、数
顶点:8个——方法——数
(二)深入探究长方体的面的位置、形状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一般的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两个面相同——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的长方体)前后左右相同、上下两个面相同——4个面完全相同,有2个面是正方形。
(极为特殊的长方体)所有的面都相同——6个面完全相同——正方体。
(三)自主探究棱的特征
汇报展示:
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3组,4 4 4)——方法——看、拆、量
相对的8条棱长度相等(2组,8 4)——方法——看、拆
12条棱长度都相等——方法——想象
(四)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抽象与想象
(一)三视图
1.观察长方体,从一个角度,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上面和侧面看起来像什么图形?
3.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里?学生指;教师说明:看不见的棱用虚线表示。
(二)形——物
1.出示长方体框架,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
2.出示三条棱,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
三条棱——长方体框架——出示选项——抽象实物。
(三)认识长宽高
四、回顾梳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谈谈收获。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