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元文化时代审美教育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ryt40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活动有了新的变化,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美育必须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着力培养人的文化辨识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一
  
  回顾美育的历程可以看到,它的具体形态是随审美文化的形态发展而变化的。如原始审美文化下产生的是生存美育,古代审美文化下实施的是教化美育,现代审美文化导引下的是启蒙美育。美育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也体现着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要求,因此美育应该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美育要在多元文化时代发挥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首先必须重新反思它的使命,即美育的目的性问题。生存美育为的是表达生存愿望,增强人的生存能力,甚至直接服务于生存需要;教化美育则是为了更有效地规范个体,建立社会秩序,维护政治统治;启蒙美育则是为了“照亮”人的头脑,使人变得有知识、有教养、有理性。这几种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将受教者完全置于被动地位,人的主体性被遮蔽。美育多数时候是服务于其它目的,或为教化、或为启蒙、或为智育、或为德育,因此—直处于从属性地位。直到近代,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才首次在思想上使美育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同时,他主张美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实现个性的解放,“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所说的美育终于将人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美育的目的终于超越了社会历史的局限、阶级统治的局限,把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完善作为美育的宗旨,揭示了美育的终极意义,这其实也应该是广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当代学界提出的解放美育其实也是更明确地重申了这一目的。解放美育现在已被教育界所认同,但要真正实现它,必须首先教会人把握自由。在多元文化时代,思想更加开放,信息流动更加通畅,人们有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有了更多的审美自由。美育该如何引导人们恰当地把握这一自由呢?
  人在面对自由时通常都会有两种倾向:一是生物的本能。它表现为追求感性的、物质的、个体的需求;另一种是超越的本能。它表现为人渴望改变,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前一种倾向在人身上有着天然的基础_人首先是生命,它有着生命与生俱来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在多元文化时代,文化的这种本能性表现得很突出,如感性过度、突出欲望、强调物质享受,追求个人利益。一言以蔽之,即崇尚小我。但由于它是非理性的,其负面作用很明显,往往会给社会带来破坏性后果,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而超越的本能是人在社会发展与进化中产生的,需要一定的认识基础与社会条件,因此也较容易被遮蔽。而事实上,这种本能才使人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并将人引导到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
  
  美本身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与统一,美育对于帮助人们克服生物本能的局限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成为一剂治疗现代文明病的良药。因为美育倡导的是蕴含真、善的审美,这种审美活动能够净化心灵、陶冶品性,升华人的感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从物的世界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精神从而获得解放,赢得更大的自由。其实质就是弱化小我,强化大我,使人更多地存在于大我之中,从大我的价值实现中获得更高的幸福与快乐。对于人类来说,追求大我的人越多,世界越和谐,人类的社会生活越健康,个人的发展也将越充分,人类将更好地实现整体的幸福。小我的实现只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心理或生理的满足,它的实现往往是排他的,是狭隘的一己之利。因此,小我中的人与他人、与世界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重重矛盾,它的发展一旦过度,带来的不是和谐而是冲突。大我感受的则是整个世界。对大我来说,能不能改变世界、创造世界,能不能以细腻、敏锐的心灵去体会世界的丰富与奇妙,体会到怎样的世界是最重要的。大我有的是雄心与挥洒不尽的才能,它能在自我创造中享受无上的快乐,在纯洁之心的世界映照中感受美的颤栗与心灵的安宁。因此,对于生活在资源有限的世界及社会群体中的人类来说,只有合理节制物质欲望,追求精神幸福,才是永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只有沿着这个方向,人类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才不会陷入因物欲膨胀、追逐名利,导致越发展矛盾越多,发展问题越大,乃至危机重重的怪圈中。在多元文化时代,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转变金钱至上、物质享受至上、追逐名利的庸俗人生观,建立健康的、崇尚纯洁的、快乐的和谐人生观,也可称之为审美的世界观。
  —方面,美育有利于人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觉与清醒;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也有利于美育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可以为美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审美资料,而美育可在其中发掘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使人们合理地利用多元文化促进自身的自由发展与人格完善。
  
  三
  
  美育在多元文化时代为完成其特殊使命,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培养人们开放、包容的审美观。要破除以往只用经典来教育的方式,大胆引进多元文化中的各种审美材料,同时又要审慎对待这些材料。了解是辨别与理解的基础。虽说经典的作用勿庸置疑,但当人们受到新的审美方式、审美对象影响时,经典的教育就显得远远不够,人们需要学会自主判断。传统方式的美育有时还会限制、束缚人们去接受新事物,或者在诱人的感觉下盲目接受。因此在美育中引入不同文化的审美材料,特别是新时代的材料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人们保持审美接受的开放心态。在此基础上又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不简单判断事物。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美育更要引导人们去主动认识不同的审美对象,减少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盲目性。这也是下一步美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即培养人的文化辨识力。
  在多元文化时代,各种文化中的审美材料的关注点是各不相同的。如大众文化过于煽动、鼓吹人的自然欲望及庸常需要;宗教文化则过于否定人的欲望,提倡禁欲、修行,以此追求来世幸福:主流文化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关注点较多地集中在公共生活上;精英文化关心人的深度存在、终极价值,却疏于关心人的日常需要;西方文化有崇尚理性的传统;东方文化则有强调人伦的传统。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对人性价值的关注重点,但又有其价值系统的片面性,甚至偏执性。美育在阐释作品时可通过价值分析培养人们的文化辨识力,帮助人们全面、合理地认识人性,确定各种价值在人格中的位置,通过审美的合理选择确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从而造就健全、和谐的人格。要实现这一目的,—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各类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研究不同文化中的价值倾向,研究其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适用范围等。这可以为在美育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改进教育方法,促进人的多向思维能力,培养其理性的判断力与自觉的选择力。
  再次,美育要着力培养受教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多元文化并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化通过比较、借鉴、竞争。将发展得更快速,情况更复杂、多变,审美元素也将更加令人眼花缭乱,唯有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人们才能保证自己在审美的世界里一生都不迷失、不迷误,始终保持人格的健康。美育要让受教者熟悉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法,了解一定的艺术创作与欣赏规律,以及一些基本的美学常识,在这个基础上要让他们学会分析自身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审美对象中包含的观念,审美对象对自己精神及情感上的影响等。这样,审美者才能对自己的审美活动保持清醒的自觉,在审美中有意识地接受利于身心健康、对精神有积极作用的影响,对那些过于偏狭、极端或片面的,甚至违背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审美对象保持审慎的态度,防止受其不良影响。人们面对多样、多变的审美对象,既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也懂得有原则的自主选择。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文化的杂呈也使人们面临选择的挑战。作为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美育,有理由,也有可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文化环境里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精神之路。新型美育启示人们,要学会价值分析,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形成高尚而超前的审美理想,自觉地使审美活动引导自己迈向灵动多彩又澄明深远的精神之境,在人性自由发展的道路上永不迷航。
  
  (作者单位:江西省蓝天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不发达地区,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在贫穷的农村学校,他们是农民却还要教书,是教师却还要种地,是临时工却又长期任教。他们是校长,是班主任,还是总务主任、接送员。他们既是语文教师,又是数学教师,还是音乐、体育以及所有科目的教师……他们忙碌的足迹遍布中国每一个乡村,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乡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他们无私的劳动培养了一代代的农村人。他们的名字就叫做——农村民办教
1999年,美国教育部启动了针对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的大型资助项目,即“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简称PT3。旨在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加速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师。该计划执行以来,已资助500多个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项目,受资助者包括学院、大学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职前教师,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前,只有11个月大的小阿尔伯特很愿意同一只白鼠玩耍并敢用手抚摸它。实验开始后,每当他用手抚摸白鼠时,实验者就在背后用铁锤猛击铁板使其发出较大的声响。没多久,他就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一看到白鼠就露出害怕的表情。继而,这种恐惧反应又泛化到别的东西身上,如白兔、带绒毛的玩具、毛皮大衣,可以想像,这个可怜的小人儿长大以后,尽管知道这些毛绒绒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好怕
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的内容必然超出单纯以学校教学质量为标准的竞争,而涉及到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的竞争,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很多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学校文化力。  东营区第一中学,一所位于黄河之滨的现代化学校,自2005年创办之初,便走上了文化立校之路。很难想象一所创办仅仅3年的学校能有怎样的文化底蕴。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就立刻被年
一日,儿子放学,我去接他。儿子小声告诉我,旁边那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是他的外语老师。我要他主动和老师打招呼。“Hello,Miss Li”,儿子脱口而出,那位老师流利地回答“Hello,boy”,没想到儿子接着来一句“This is my father”,那老师看着我打了声招呼“Nice to meet you”,我赶紧说了句“Nice to meet you,too”。  和老师分手后,我十分高兴,
2008年5月,《中国教师》创刊整整5年了!  5年间,她见证了“非典”的风风雨雨,她孜孜不倦地关注着农村教育,她把关切投向教师生活,她提升着教师的人文底蕴,她呼唤着社会的正义良知……  5年来,《中国教师》迅速成长、逐渐强壮,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刊风格,拥有了一批博学而严谨的作者队伍,更与众多的一线教师成为了朋友。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尽管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但《中国教师》宁愿选择一种静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对于教育本质的探索,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道路,大体呈现出如下趋势:工具人的隐退与目的人的浮现。具体来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上层建筑”,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过于泛政治化;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主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生产力”,主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过于泛经
先醒的人先看到朝霞    闲着的时候,我喜欢把玩字词,或者说玩味,从另外的角度悬想、解读。而汉语的精博、深妙,提供了这种把玩的可能,比如说“先生”。古时学生称老师为先生,老家人称医生为先生。很多地方,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通称先生,年纪大的则是“老先生”。对这些人为什么会以“先生”称之呢?这让我有了把玩的兴味。  其实,对于“先生”,我最先想到的是“先醒”。在关于教师与思考的文章中,我说过:“我们不
一、构建“培养一研究型学校”旨在通过抓住“培养”与“研究”这两个核心问题来解放学校的“教育生产力”    教育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教育活动受到外部许多因素制约,也制约着外部许多因素。学校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那么,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古至今,其大体表现为教育生产力(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的集中表现)与社会的教育期待(需求)之间的矛盾。当然教育期待具
在中国第一“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有这样一个爱心团队。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深入大山深处,走访贫困学生、关注孤儿。通过帮扶,一个个身处困境的孩子走出阴暗,看到希望。 这个爱心团队,就是庄浪县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中有教师、大学生、打工者、企业家等。他们把那些孤独、贫苦的孩子当做自己的亲人,给予无私的关爱与帮助。庄浪四中教师吴奇作为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书信组负责人,他鼓励爱人及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