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信照亮孩子的心灵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ocoo_dan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第一“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有这样一个爱心团队。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深入大山深处,走访贫困学生、关注孤儿。通过帮扶,一个个身处困境的孩子走出阴暗,看到希望。 这个爱心团队,就是庄浪县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中有教师、大学生、打工者、企业家等。他们把那些孤独、贫苦的孩子当做自己的亲人,给予无私的关爱与帮助。庄浪四中教师吴奇作为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书信组负责人,他鼓励爱人及孩子加入协会成为志愿者,全家人默默帮助他人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的家庭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甘肃省“最美家庭”的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学生,有一些孩子因父母离世或离异而造成亲情流失、对生活无助,吴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时常感到一己之力实在太弱小,渴望民间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和自己一起帮助这些受困的孩子。2015年7月,在庄浪县妇联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之下,吴奇夫妇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成立了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从此他和家人及其他志愿者默默地行走在公益的路上。
  吴奇告诉记者:“我们在走访时发现,由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实施,我县几乎所有的困境儿童,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物质贫穷,而是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异常,表现为自闭症、抑郁、学习困难、不善于交际、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一些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精神慈善第一,物质慈善第二’的公益理念。为解决困境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们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先确立了192名困境儿童。希望通过‘一月一信’的书信交流,从心灵层面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引导孩子健康、阳光、自信成长。”
吴奇家庭

  作为协会书信组负责人,吴奇和其他负责人研究提出了“天使行动”计划,为了使计划顺利进行,吴奇夫妇常常和爱心志愿者一起,利用節假日进行活动宣传、走访摸底、招募志愿者、结对培训等。
  “做公益的路上尽管很累,但是能帮到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心里感觉还是很值得。”这也许是每个公益路上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是他们不计辛劳默默付出的动力。吴奇说:“在走访中,我发现有些孩子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也从没有过一个像样的生日。”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让他们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2018年4月18日下午,一家火锅店里,伴随着掌声、祝福声与《生日快乐》歌,8名困境儿童汇集在这里,过了一次有意义的生日聚会。结束后,吴奇开车送两位孩子回家,其中一个6岁的孩子对他说:“叔叔,过生日真好,明年你们再能给我过生日好吗?”吴奇顿时泪流满面……
  一份份“掏心窝”的书信,照亮了一个个孤独、无助的心灯,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阴霾,一幕幕温暖的画面让授助者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公益之路使吴奇在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时经常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做个好人是最基本的。”这条信念令他愈加坚定和自信。
  (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作为推进课改进程首选策略的教育科研,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融合。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实现教研与科研共同发展,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所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议案提案分析等调研形式,我们发现,目标不实、过程不实、成果不实,正是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弊端。为此,围绕着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我们制定了“抓大放小,求真务实,减负增效,自主发展”的方针,推出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新思路,力图
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不发达地区,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在贫穷的农村学校,他们是农民却还要教书,是教师却还要种地,是临时工却又长期任教。他们是校长,是班主任,还是总务主任、接送员。他们既是语文教师,又是数学教师,还是音乐、体育以及所有科目的教师……他们忙碌的足迹遍布中国每一个乡村,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乡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他们无私的劳动培养了一代代的农村人。他们的名字就叫做——农村民办教
1999年,美国教育部启动了针对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的大型资助项目,即“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简称PT3。旨在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加速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师。该计划执行以来,已资助500多个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项目,受资助者包括学院、大学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职前教师,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前,只有11个月大的小阿尔伯特很愿意同一只白鼠玩耍并敢用手抚摸它。实验开始后,每当他用手抚摸白鼠时,实验者就在背后用铁锤猛击铁板使其发出较大的声响。没多久,他就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一看到白鼠就露出害怕的表情。继而,这种恐惧反应又泛化到别的东西身上,如白兔、带绒毛的玩具、毛皮大衣,可以想像,这个可怜的小人儿长大以后,尽管知道这些毛绒绒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好怕
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的内容必然超出单纯以学校教学质量为标准的竞争,而涉及到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的竞争,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很多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学校文化力。  东营区第一中学,一所位于黄河之滨的现代化学校,自2005年创办之初,便走上了文化立校之路。很难想象一所创办仅仅3年的学校能有怎样的文化底蕴。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就立刻被年
一日,儿子放学,我去接他。儿子小声告诉我,旁边那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是他的外语老师。我要他主动和老师打招呼。“Hello,Miss Li”,儿子脱口而出,那位老师流利地回答“Hello,boy”,没想到儿子接着来一句“This is my father”,那老师看着我打了声招呼“Nice to meet you”,我赶紧说了句“Nice to meet you,too”。  和老师分手后,我十分高兴,
2008年5月,《中国教师》创刊整整5年了!  5年间,她见证了“非典”的风风雨雨,她孜孜不倦地关注着农村教育,她把关切投向教师生活,她提升着教师的人文底蕴,她呼唤着社会的正义良知……  5年来,《中国教师》迅速成长、逐渐强壮,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刊风格,拥有了一批博学而严谨的作者队伍,更与众多的一线教师成为了朋友。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尽管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但《中国教师》宁愿选择一种静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对于教育本质的探索,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道路,大体呈现出如下趋势:工具人的隐退与目的人的浮现。具体来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上层建筑”,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过于泛政治化;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主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生产力”,主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过于泛经
先醒的人先看到朝霞    闲着的时候,我喜欢把玩字词,或者说玩味,从另外的角度悬想、解读。而汉语的精博、深妙,提供了这种把玩的可能,比如说“先生”。古时学生称老师为先生,老家人称医生为先生。很多地方,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通称先生,年纪大的则是“老先生”。对这些人为什么会以“先生”称之呢?这让我有了把玩的兴味。  其实,对于“先生”,我最先想到的是“先醒”。在关于教师与思考的文章中,我说过:“我们不
一、构建“培养一研究型学校”旨在通过抓住“培养”与“研究”这两个核心问题来解放学校的“教育生产力”    教育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教育活动受到外部许多因素制约,也制约着外部许多因素。学校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那么,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古至今,其大体表现为教育生产力(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的集中表现)与社会的教育期待(需求)之间的矛盾。当然教育期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