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化,是探究,是发问,是求异。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培养课堂教学启发艺术,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更应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地获得发展。
在今天,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一教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性;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学生智力和非智力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改革课堂教学。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语文教材被誉为“培养想象力的学校”。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水天相接的秋日美景图。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于宇宙之中。
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中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审美趣味,获得审美愉悦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皆是作者体验生活,抒发性灵之作,有着极强的可读、可感性,这些文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灵动活跃中透出很浓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刺激着人内心隐秘的世界,激发着人潜意识里的审美愉悦。
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词语丰富,读来节奏婉转,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课文中所形成的画面,可以更好地拓展课文的内涵,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比如读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学生可以尽情想象:一棵枝繁叶茂的绿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一个身穿长衫之人,拥抱自然,展望家园的情景,体现了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通过想象,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许多可感的画面,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知象外之音,弦外之意,味外之趣,获得审美愉悦。
同时,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审美者,又是一个审美对象,学生喜欢某个学科其实某种程度上的潜意识是来源于对教师的喜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仪容仪表,光明磊落、品德纯厚,对学生充满关爱,这无形中会使学生产生如坐春风之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这是一种形象的魅力,是一种品质的魅力,是一种人文素质的魅力,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五、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着眼于发展人的个性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而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不仅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益友。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想解放,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双方都处于心理愉悦而思维活跃的情境之中。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彰显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在语文的教育方法上,教师应该做到“灌”和“导”相结合,以“导”为机,变“被动”为“主动”。依据新课程标准,不断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培养课堂教学启发艺术,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更应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地获得发展。
在今天,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一教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性;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学生智力和非智力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改革课堂教学。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语文教材被誉为“培养想象力的学校”。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水天相接的秋日美景图。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于宇宙之中。
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中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审美趣味,获得审美愉悦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皆是作者体验生活,抒发性灵之作,有着极强的可读、可感性,这些文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灵动活跃中透出很浓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刺激着人内心隐秘的世界,激发着人潜意识里的审美愉悦。
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词语丰富,读来节奏婉转,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课文中所形成的画面,可以更好地拓展课文的内涵,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比如读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学生可以尽情想象:一棵枝繁叶茂的绿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一个身穿长衫之人,拥抱自然,展望家园的情景,体现了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通过想象,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许多可感的画面,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知象外之音,弦外之意,味外之趣,获得审美愉悦。
同时,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审美者,又是一个审美对象,学生喜欢某个学科其实某种程度上的潜意识是来源于对教师的喜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仪容仪表,光明磊落、品德纯厚,对学生充满关爱,这无形中会使学生产生如坐春风之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这是一种形象的魅力,是一种品质的魅力,是一种人文素质的魅力,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五、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着眼于发展人的个性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而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不仅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益友。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想解放,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双方都处于心理愉悦而思维活跃的情境之中。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彰显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在语文的教育方法上,教师应该做到“灌”和“导”相结合,以“导”为机,变“被动”为“主动”。依据新课程标准,不断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