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想象力是初中生作文的通病,也是一直困扰初中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笔者鉴于此,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为主旨,尝试着进行了一些作文教学改革。
  
  一、创设情境,触发想象力
  
  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拿到作文却无从下手的问题,还可以间接地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材料,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那么,怎样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呢?
  首先,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他们的活动环境,无非是从校门到家门,即使有网络,也只是虚拟的世界。作文教学越是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就越是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想象的思维也更容易被激发。
  其次,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是要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而语言描述和图画展示则显得呆板、机械。譬如,写《我们的校园》,教师最好带领学生游览一下整个校园,边走边说,让学生亲自去领略一下,若是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写不好这篇说明文呢?
  
  二、打破传统,开拓想象力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培养想象力,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而彻底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才可以真正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应试模式下的传统作文教学过多地注重程式化,学生的思维必须跟着教师走,教师要设计好思路让学生往里面钻。推荐范文也美其名曰“欣赏名家名作”,实质上是在给学生的想象思维套上枷锁,在这样的作文教学训练下,学生哪能发扬个性,又何从谈放飞想象的翅膀?中考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当然,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也不是无目的、不切实际地乱来。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抓住时机适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哪怕只有一点,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切不可操之过急。其次,对每一次作文训练,教者都要精心组织,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三、抒发真情,放飞想象力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古往今来许多写作实践也都证明: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取决于是否有真情实感。学生若没有真情实感,再放飞想象有什么用呢?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首先,要关注生活,参与生活。这个话题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时间走出校园参与生活。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学生永远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美文佳作。生活毕竟是丰富多彩的,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关注生活,观察、参与生活,要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翅膀才能真正有感情地展开。
  其次,要写出自己。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指导学生阅读时强调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别人的生活体验。学生自己的话往往清新、活泼,虽幼稚却透出一股灵气,切不可抄现成的套话、假话、空话。张开想象的翅膀是学生自己的翅膀,而不是别人的翅膀。
  第三,要善于解剖自己。“解剖自己”就是要敢于说真话,抒发真情。学生作文之所以写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敢解剖自己。而综观学生的私人日记,往往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其原因就在于敢解剖自己。我有一次指导学生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知道本班有一位学生的母亲由于车祸死在村里的一座桥上,便特意看了他的作文,发现他只是随便“创作”了一篇,毫无真情实感,我于是找他谈了这件事,暗示他写写自己的母亲。再次读他的作文,我真的被感动了。正是因为小作者敢于解剖自己,才使得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文章没有丝毫的“渲染”,没有丝毫的“粉饰”,当然比那些无“我”的、空洞的、无病呻吟的作文要好得多了。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时下教育界最为火热的事情莫过于课改了,“理念”、“课标”成了人们谈论时挂在嘴边的高频词,可见课改工作已深得人心。然而,作为在中学工作的一线音乐教师,当我全身心投入到这场革新运动中去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音乐课改似乎又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以审美为核心,忽视了“双基”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于是,不少人认为“以音乐审美为核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从身边的例子中学习到对我们有用的地理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学的价值。    一、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对人们的衣
低容量、低密度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率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率的困境,增大容量,提高密度应是可行的办法。愚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增大容量    课堂容量就是指一节课所安排的知识量与能力训练量。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在不违背教纲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输出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增大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速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别人的解释、观点和理论呈现给学生,而且应该充分使用新情境材料,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提高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干知识    教师要把历史课上“活”,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创设。选好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以我市第一次高中新课程“激活课堂”为
在我省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构建高效课堂则需要我们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创建良好教学氛围,构建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导入新课,创造教学契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限短而任务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老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可是人们的认识却进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倍感老师难当。  确实,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学生个性强,在教育中教师骂不得、碰不得,只要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有时甚至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为此,笔者试述:现代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学都是重教法而不重学法,重视灌输而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传统教学已经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弊端,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历史教学中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情感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处处洋溢着美的历史课堂,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当前不受学生欢迎的窘境,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学习的愉快感受,使他们产生一种联想和回味,引发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历史课是一种蕴含哲理、充满智慧、丰富生动且具有审美情趣的享受,从而爱上历史课。那么,如何构建历史课之美呢?笔者拟从课题、结构、语言及思想等
课程改革后,同行们都在积极探讨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更富有诗意,更充满魅力,更深受学生欢迎。为此,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便成为同行们的热门话题。下面谈谈笔者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源远流长    古今中外就不乏创设情境的鲜活例子。宋朝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甚广,它就是情境教学的精彩案例。洞房花烛夜,秦少游要入洞房,苏小妹出三道题目考他。其中一道是给“闭门推出窗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曾经说过:“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讲故事——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多听教师讲教学的故事,教师应该多听学生讲在学习过程中的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我们能受到很多启发,产生教育的灵感。”确实,我们很多有益的想法,是在不断思考中形成的。也许今天你没想明白什么,“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还在你的面前”,但是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前行。  有的人,做了几十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