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班级教育之弊端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来,以一部影片所虚构的事实来讨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优劣并不科学,但考虑到影片《看上去很美》所虚构的事实不仅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因此,这一命题似乎还可以成立。
  班级教育是一种根据年龄和认知水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组织起来,并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的形式。在讲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今天,陈旧的班级教育之弊端日渐显现,教师与学生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这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班级教育往往导致教师在教育中追求简单,抑制学生情感
  
  在班级教育中,教师的教育任务既单调又繁重。单调源自班级教育的程式化,每名教师每天基本上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环节。长此以往,教师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这种厌倦心理的支配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大部分教师就追求教育过程的简单化,例如:批改作文或一目十行。或一字不读即在作文本上写个“阅”字,或让学生交换互改……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老师追求简单的做法比比皆是:吹一声哨就擦一个小孩的屁股;小孩要加饭,举右手,加汤,举左手……实践证明,一个与学生交流不充分的教师不是成功的教师,师生交流不充分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二、班级教育极容易致使教师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老师们常常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如剪掉方枪枪的小辫子;仅凭学生放一个屁,就将根本不想大便的方枪枪和南燕强行带到厕所,甚至粗暴地将“犯了事”的方枪枪禁闭。在现实的班级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粗暴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教师对学生粗暴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班级教育是诱因之一。众所周知,班级教育要求集体化,又要求同步化,还要求标准化。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这“三化”,他有他的权力与权威,而权力与权威又极容易使教师言行专制、粗暴。另一方面,由于内在潜质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品质、学识与能力就会不一样,在同—个班级中的学生就会呈现出差异性,不可能同步,也不可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但班级教育又偏偏让教师用同步教学并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这就容易导致教师的浮躁心理,致使教师粗暴。
  而教师粗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被尊重,自尊受到伤害。方枪枪被强行剪掉小辫子、被禁闭起来,都是老师对学生自尊的严重蹂躏。学生自尊被践踏,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班级教育常常造成教师冷漠。扭曲问题学生的性格
  
  班级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出现“问题学生”。由于班级教育长于以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而拙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的问题学生。由于问题学生带来的麻烦实在太多太多,于是老师们对此类学生,尤其是所谓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绝望了。绝望之下便是放纵他们,对他们的言行不闻不问,漠然待之。
  方枪枪就是影片《看上去很美》中的问题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尿床,早上拉不出大便,饭前便后不洗手,睡觉说话捣蛋,造谣,讲粗口话……于是老师们对他绝望了,继之对他冷漠了。老师对他的眼神始终冷漠——冷漠地看着他站在空荡荡的寝室里独自迷茫地面对贴着小红花的黑板;对他所说的话也充满着冷漠一“你就耗吧,没人帮你,你什么时候练好了就什么时候下来。”显然,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冷漠无情,并非他们生来就缺乏人性与人情,而是现行的班级教育无法因材施教的硬伤使然。
  其实,在现实的班级教育中,在老师的冷漠无情下,性格扭曲变态的问题学生同样大有人在!爱是一种力量,它能使绝望的人重新振作;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让老师尊重学生,学生接受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由此可知,对学生冷漠无情的老师绝非一名合格的教师。
  综上所述,讲求教育程式化、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的班级教育并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对创造型人才需要日益迫切的2l世纪,对班级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低容量、低密度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率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率的困境,增大容量,提高密度应是可行的办法。愚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增大容量    课堂容量就是指一节课所安排的知识量与能力训练量。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在不违背教纲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输出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增大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速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别人的解释、观点和理论呈现给学生,而且应该充分使用新情境材料,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提高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干知识    教师要把历史课上“活”,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创设。选好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以我市第一次高中新课程“激活课堂”为
在我省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构建高效课堂则需要我们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创建良好教学氛围,构建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导入新课,创造教学契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限短而任务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老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可是人们的认识却进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倍感老师难当。  确实,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学生个性强,在教育中教师骂不得、碰不得,只要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有时甚至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为此,笔者试述:现代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学都是重教法而不重学法,重视灌输而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传统教学已经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弊端,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历史教学中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情感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处处洋溢着美的历史课堂,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当前不受学生欢迎的窘境,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学习的愉快感受,使他们产生一种联想和回味,引发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历史课是一种蕴含哲理、充满智慧、丰富生动且具有审美情趣的享受,从而爱上历史课。那么,如何构建历史课之美呢?笔者拟从课题、结构、语言及思想等
课程改革后,同行们都在积极探讨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更富有诗意,更充满魅力,更深受学生欢迎。为此,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便成为同行们的热门话题。下面谈谈笔者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源远流长    古今中外就不乏创设情境的鲜活例子。宋朝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甚广,它就是情境教学的精彩案例。洞房花烛夜,秦少游要入洞房,苏小妹出三道题目考他。其中一道是给“闭门推出窗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曾经说过:“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讲故事——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多听教师讲教学的故事,教师应该多听学生讲在学习过程中的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我们能受到很多启发,产生教育的灵感。”确实,我们很多有益的想法,是在不断思考中形成的。也许今天你没想明白什么,“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还在你的面前”,但是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前行。  有的人,做了几十年的工作
缺乏想象力是初中生作文的通病,也是一直困扰初中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笔者鉴于此,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为主旨,尝试着进行了一些作文教学改革。    一、创设情境,触发想象力    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拿到作文却无从下手的问题,还可以间接地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材料,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那么,怎样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呢?
[摘要]每天,我总会提醒自己:“今天,你用爱为学生喝彩了吗?”我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个新的世界,用自己的心去爱他们,细心探索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欣喜地发现他们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鞭策。在爱的阳光里,快乐在我们心头荡漾。  [关键词]播撒爱心 信任 幸福笑脸 课堂    走出大学校门,迈上了三尺讲台,已有六个春秋了。在这六年的教学生涯里,有过酸,尝过甜,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