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同志说过:“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身体强健,才能更好的成就事业。为深入领会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文件和先进理论,并能够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相关要求。掌握初中生身体素质变化特点,科学指导学生锻炼。寻求有效的初中体育发展策略,促进学校体育更好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科学锻炼;发展策略
一、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仅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践探究问题,更要从多方面为学生考虑。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锻炼的手段选择和内容的安排都应符合当下学生年龄时段的生理规律。体育锻炼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增进健康,这也是所有运动者的根本动因和内部动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体育与德育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共同的课题,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部分。从过去的强调身体素质到如今的重点强调身体素养,一字只差但却意义非凡。体育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素养包含了素质,强調习惯、行为、品格的形成,这正是开展终身体育的基本保障。学生有兴趣,喜欢体育、热爱体育,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竞技能力和意识全面提升,掌握基本的运动伤病预防和安全防范知识等,为国家积蓄优质的后备人才力量。
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外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同样受多因素制约。通过对一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2.15%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进行校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作业多;49.77的学生认为是场地的限制;仅有2.7%的学生是由于家长的限制。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放校园体育设施显得格外重要。据相关研究显示,
日本青少年在休闲体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学校”占72.3%,就这点而言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的学校并未承担起课余体育的功能。201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满足群众对体育活动的向往与场地资源不足的矛盾。但是自文件出台至今,只有很少地区积极开展,多数地区处在被动状态,主要在于场地维护以及校园安全问责等各个方面,真正全面实施还是任重道远。
三、强化推进校园运动队的建设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19)在青少年体育建设工程中提出要推进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竞技体育是推动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途经,校园体育又是竞技体育的重要保障。运动队的建设面临种种困难,首先要有学校的支持,还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很多学生具备优异的身体素质条件,却无奈不能参加运动队的训练。有人质疑中国有14亿人口,却找不到11个能够踢进世界杯的人,他们却从未算过14亿人中正经踢足球的又有多少人口。因此,国家的人口基数并不是我们用来抱怨的借口,我们必须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当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时候自然就推动更多的人热爱、参与和支持体育的相关工作。运动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在于体育特长生的未来方向很难确定,运动成绩不够优秀并不能保障他们可以正常升学。但是当教练员开始挑选运动员的时候,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这并不是运动队建设的初衷,也不是后进生收留所。这种误区长期存在并将持续存在,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得到改善,这种局面才会得以缓解。运动队能够代表学校宣传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国民素质,必须要坚决支持和鼓励体育运动队的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1、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展敏感,要以科学的手段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放校园体育场所,让学生周末时间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在初中体育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以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遵循运动生理规律,运动科学方法。
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推动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建设网络化的竞技赛事活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建设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悝.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31):147.
[2]张文博.如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之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84.
[3]王静,田慧.日本青少年休闲体育特点、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09):53-58.
[4]布特.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思想及其价值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03):1-12.
[5]万炳军,曾肖肖,史岩,史兵.“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育使命及其研究维度的诠释[J].体育科学,2017,37(10):3-1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孙帅(1994-),男,户籍:广东深圳,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体育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第二作者:罗晓华(1979-),男,户籍:广东深圳,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体育教师,体育学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科学锻炼;发展策略
一、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仅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践探究问题,更要从多方面为学生考虑。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锻炼的手段选择和内容的安排都应符合当下学生年龄时段的生理规律。体育锻炼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增进健康,这也是所有运动者的根本动因和内部动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体育与德育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共同的课题,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部分。从过去的强调身体素质到如今的重点强调身体素养,一字只差但却意义非凡。体育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素养包含了素质,强調习惯、行为、品格的形成,这正是开展终身体育的基本保障。学生有兴趣,喜欢体育、热爱体育,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竞技能力和意识全面提升,掌握基本的运动伤病预防和安全防范知识等,为国家积蓄优质的后备人才力量。
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外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同样受多因素制约。通过对一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2.15%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进行校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作业多;49.77的学生认为是场地的限制;仅有2.7%的学生是由于家长的限制。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放校园体育设施显得格外重要。据相关研究显示,
日本青少年在休闲体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学校”占72.3%,就这点而言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的学校并未承担起课余体育的功能。201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满足群众对体育活动的向往与场地资源不足的矛盾。但是自文件出台至今,只有很少地区积极开展,多数地区处在被动状态,主要在于场地维护以及校园安全问责等各个方面,真正全面实施还是任重道远。
三、强化推进校园运动队的建设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19)在青少年体育建设工程中提出要推进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竞技体育是推动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途经,校园体育又是竞技体育的重要保障。运动队的建设面临种种困难,首先要有学校的支持,还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很多学生具备优异的身体素质条件,却无奈不能参加运动队的训练。有人质疑中国有14亿人口,却找不到11个能够踢进世界杯的人,他们却从未算过14亿人中正经踢足球的又有多少人口。因此,国家的人口基数并不是我们用来抱怨的借口,我们必须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当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时候自然就推动更多的人热爱、参与和支持体育的相关工作。运动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在于体育特长生的未来方向很难确定,运动成绩不够优秀并不能保障他们可以正常升学。但是当教练员开始挑选运动员的时候,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这并不是运动队建设的初衷,也不是后进生收留所。这种误区长期存在并将持续存在,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得到改善,这种局面才会得以缓解。运动队能够代表学校宣传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国民素质,必须要坚决支持和鼓励体育运动队的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1、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展敏感,要以科学的手段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放校园体育场所,让学生周末时间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在初中体育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以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遵循运动生理规律,运动科学方法。
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推动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建设网络化的竞技赛事活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建设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悝.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31):147.
[2]张文博.如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之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84.
[3]王静,田慧.日本青少年休闲体育特点、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09):53-58.
[4]布特.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思想及其价值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03):1-12.
[5]万炳军,曾肖肖,史岩,史兵.“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育使命及其研究维度的诠释[J].体育科学,2017,37(10):3-1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孙帅(1994-),男,户籍:广东深圳,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体育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第二作者:罗晓华(1979-),男,户籍:广东深圳,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体育教师,体育学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