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腾飞,二十年间造就了许多企业飞速成长的奇迹。也许与这些伟大的企业相比,海隆这二十年的成长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二十年,我们历经风风雨雨、潮起潮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而且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软件企业发展成为了一个千人规模的上市公司。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不断进取正是海隆人的企业精神。也许海隆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还要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但我们都一定会走下来,到达一个目的地,又向一个新的目的地进发。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叔平
进入21世纪,“外包”这个词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从事外包业务的大大小小企业全国各地有很多,可是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呈良性健康发展的公司却很少。这其中,软件外包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其知识密集程度和智力密集程度都很高,从而带来高附加值和高就业率,这些特点也使得软件外包行业成为一个高环保、低能耗、高效率的绿色行业,为社会带来积极的贡献。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么一家以软件外包为主要业务领域的国内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89年4月,发展至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
20年的时间,小树可以成材,婴儿可以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那么这么一家以软件外包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如何从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企业,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千人规模的上市公司?它又是怎样渡过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越做越强大的呢?且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揭开公司成长的秘密。
不断开发高端服务
一个以软件外包业务为主要领域的公司,要想在众多的企业竞争者中占有一席地位,仅仅靠提供给发包商编码和测试这样的低端服务是不行的,公司将无法抵挡类似于低价竞争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风险;只有进入具有高附加值的上游工程,并在相应的领域积累足够的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高端服务,才能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高,并在整个软件服务的价值链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很早就开始研发推广自己独立的高端外包服务。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到目前为止,公司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和集成方面、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并且打破了以往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技术、市场、资金、管理等方面都有了突破,逐步成长为中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
目前公司的软件开发与应用领域多达8个方面,涉及证券业、手机通信业、物流业、嵌入式软件开发、CAD软件包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商业流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等。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叔平在答记者问时曾这么说过:“很多人认为外包就是替别人打工,没有创造性,没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不仅辛苦,而且利润非常微薄。这种现象确实在中国软件外包行业中存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软件外包。其实,软件产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与制造业是类似的,软件外包的存在与发展就如我国加工贸易的存在与发展一样,从低端入手,再逐步发展到高端。这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软件企业在从事软件外包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为其将来创立自有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海隆目前正致力于不断提升高端业务的比重。”
大力注重海外发展
一般来说,外包根据供应商的地理分布状况划分为两种类型: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离岸外包业务,这样有利于带来公司的发展机会和利润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那公司到底应该选择哪个国家作为主要的承包对象?
作为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包叔平博士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后留学日本,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IT研究所研究员,自1989年受欧姆龙委派回国创办上海中立计算机有限公司(公司前身)并经营至今;因此,日本成为公司最大的合作国家。
公司制定了先海外后国内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2001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以来,实现了独立自主的经营体制,确立了以外包为主业的经营方向,外包业务突飞猛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在过去几年,公司和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欧姆龙、MTI为代表的大客户合作,这些企业为公司提供了持续大量的外包业务,支撑其业绩快速稳定增长;公司也几乎将所有资源用在拓展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人才、管理和市场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现在的海隆软件已经在对日外包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对某些行业的项目了如指掌,这使得他们开展对日业务的时候得心应手。
人才培养摆在首位
自古就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说,现在社会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也早早地把人才的培养列入了公司的日程之中。公司奉行“人才制胜”的发展战略,力求将每一位员工都培养成为某个业务领域或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才,并努力将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员工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公司从2001年起投资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常设机构——培训中心,完成对每年集中进入公司的新入公司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岗员工的培训工作。新员工在毕业后进入公司的最初半年,由公司投入所有培训费用,并在享受100%薪资的条件下接受全脱产每天8小时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日语、软件工程等。他们通过4~5个月的日语培训然后参加日本文部省的日语能力二级考试。培训期结束后所有新员工将进入开发部从事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除了新人教育之外,针对在职员工公司也制定了一整套的培训教育体系,包括软件工程、开发技术、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完备的课程体系,为公司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去年,因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司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学生的需求量逐步增大,公司已经尝试与一些著名高校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公司认为,良好的人才结构有益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况且每年招收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也能为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包叔平表示:“现在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相对于庞大的外包市场,中国的软件外包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是严重不足的。社会上,包括很多媒体的宣传上,都把软件外包当成蓝领工人所作的事;这导致公众都对软件外包形成一种误解,从而使从事外包的软件企业招聘优秀人才上面临很大困难。通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大愿意进入软件外包企业,软件外包企业也就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现在,对于软件外包企业来说,紧缺高端的软件外包人才。软件外包不仅需要高端人才具有良好外语能力和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这样的人才就很难找了。一个软件企业高端人才的多少决定了它能承接项目的大小和多少。如果一个企业要从事软件外包,没有高端人才是非常艰难的;一个中小型软件企业要发展壮大,没有足够的高端人才是实现不了的。现在日本人才紧缺,只要中国有足够的人才,就能够有源源不断的项目外包项目到中国来。”
平稳之中稳步前进
海隆股份发展史稳中求胜,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进。像目前的人才培训,也许多年以后才会看到结果、看到受培训的员工给公司做出的贡献;但公司不担心,因为它追求的不是眼前利益,而是长远的发展,真正的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前一段时间闹的比较厉害的估计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也处于低迷状态,日本的金融业特别是证券业的IT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导致其对软件外包业务需求的下降。这对大部分业务依赖日本软件外包的海隆软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危机,企业未来发展的速度必然会降低。如何安全地度过这段时期成了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海隆软件开始侧重于别的发展领域来使公司渡过危机。它开拓了新的银行客户:公司与日本第一大银行——瑞穗实业银行在上海建立共同研发中心,向客户提供银行系统。虽然目前人员规模不大,但如果未来这一模式为客户认可,就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海隆软件一向是在稳定中求发展,注重的是长远的利益。
同时,与公司有所合作的日本轨道交通仍然在较快增长。因为一方面日本轨道交通发展较为成熟,规模大,信息系统升级及可研发的新功能也比较大,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欧姆龙公司是日本AFC 系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而海隆软件与欧姆龙公司的合作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客户加大了业务向中国转移的速度。
这些都是公司在严峻的金融环境中得以稳步前进的重要原因。现在日本经济逐渐在复苏,各行各业的IT 投资重启,企业的外包需求也开始逐步回暖,公司的订单也日趋向好,营业收入也将会有提升。也许公司在对日软件外包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减缓,但业务仍然会非常稳定地发展。
虽然海隆公司地处商务成本很高的上海,日元汇率的波动也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但我相信,公司长期注重人才的培养,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延伸,市场竞争力会变得越来越强。
创新资金促进成功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荣获“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称号。公司确立的创新体系建设周期为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建设期间,科研投入资金总额为4 500万元,占相应年份总销售之7.11%。
小巨人项目带来的创新体系和资金,促进了海隆软件公司在软件外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公司全力打造海隆软件外包高端服务的开发中心,根据开发业务领域分成3个分中心(网上证券系统开发分中心、嵌入式软件业务开发分中心、移动电话内容服务开发分中心),并且获得良好的收益;同时,年销售额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7年对海隆软件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那一年年底,公司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正式挂牌上市(证券代码:002195;证券简称:海隆软件),当日开盘的股价就比发行价飙升了190.8%,并且是中国首家在A股上市的软件出口外包企业。一时间,所有海隆人都为之自豪。
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将一如既地的加大科研项目上的投入,不断开发新客户,扩大市场业务,努力真正成为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小巨人”。
【专家点评】
洞悉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是作大做强的前提
胡展源
提起软件外包,我们很自然会想到我们的邻居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已经有塔塔、萨迪扬等国际型大公司,而我们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则缺少与世界顶级企业规模相媲美的大型企业,也尚未出现一家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国内企业。所幸,中国还有海隆软件这样的企业,它们肩负着中国软件外包行业振兴的希望。
印度软件外包行业能在国际软件外包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除了它们的英语优势、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以外,对于软件外包行业的重视和定位也很关键——首先,对软件外包行业的市场空间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其次,把软件外包行业定位为高端产业,吸引相关的资金、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并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这是印度软件外包行业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一度被认为是替别人打工,没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只是挣个辛苦钱。在这种认识下,我们的软件外包行业自然是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很难吸引大资金进入,也很难获得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所幸,如今我们的认识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海隆软件成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一个行业的认识和定位决定了这个行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所得资源支持;同样,一个企业对于一个行业的认识和定位也决定了该企业对其的规划和投入,决定了该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及企业文化风格。
海隆软件董事长包书平先生认为,软件外包的存在与发展就如我国加工贸易的存在与发展一样,从低端入手,再逐步发展到高端,这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其中,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集聚是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低端起步,决战高端,人才制胜”是海隆软件对软件外包行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是对其自身经营行为的发展规划。在此指导思想下,海隆软件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从单领域向多领域不断进行拓展,对于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力度逐渐加大,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也正源于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清晰认识,海隆软件形成了从容不迫、踏实前进,稳中求胜的企业文化,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着中国人自己的软件外包品牌。
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顺势而为,这不单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是海隆软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专家简介】胡展源,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具备多年管理咨询经验,实战派咨询风格,《中国经营报》外部专家。专长于组织变革、人力资源设计,形成以战略为导向的系统组织人力资源咨询体系。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叔平
进入21世纪,“外包”这个词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从事外包业务的大大小小企业全国各地有很多,可是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呈良性健康发展的公司却很少。这其中,软件外包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其知识密集程度和智力密集程度都很高,从而带来高附加值和高就业率,这些特点也使得软件外包行业成为一个高环保、低能耗、高效率的绿色行业,为社会带来积极的贡献。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么一家以软件外包为主要业务领域的国内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89年4月,发展至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
20年的时间,小树可以成材,婴儿可以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那么这么一家以软件外包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如何从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企业,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千人规模的上市公司?它又是怎样渡过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越做越强大的呢?且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揭开公司成长的秘密。
不断开发高端服务
一个以软件外包业务为主要领域的公司,要想在众多的企业竞争者中占有一席地位,仅仅靠提供给发包商编码和测试这样的低端服务是不行的,公司将无法抵挡类似于低价竞争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风险;只有进入具有高附加值的上游工程,并在相应的领域积累足够的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高端服务,才能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高,并在整个软件服务的价值链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很早就开始研发推广自己独立的高端外包服务。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到目前为止,公司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和集成方面、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并且打破了以往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技术、市场、资金、管理等方面都有了突破,逐步成长为中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
目前公司的软件开发与应用领域多达8个方面,涉及证券业、手机通信业、物流业、嵌入式软件开发、CAD软件包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商业流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等。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叔平在答记者问时曾这么说过:“很多人认为外包就是替别人打工,没有创造性,没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不仅辛苦,而且利润非常微薄。这种现象确实在中国软件外包行业中存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软件外包。其实,软件产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与制造业是类似的,软件外包的存在与发展就如我国加工贸易的存在与发展一样,从低端入手,再逐步发展到高端。这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软件企业在从事软件外包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为其将来创立自有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海隆目前正致力于不断提升高端业务的比重。”
大力注重海外发展
一般来说,外包根据供应商的地理分布状况划分为两种类型: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离岸外包业务,这样有利于带来公司的发展机会和利润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那公司到底应该选择哪个国家作为主要的承包对象?
作为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包叔平博士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后留学日本,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IT研究所研究员,自1989年受欧姆龙委派回国创办上海中立计算机有限公司(公司前身)并经营至今;因此,日本成为公司最大的合作国家。
公司制定了先海外后国内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2001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以来,实现了独立自主的经营体制,确立了以外包为主业的经营方向,外包业务突飞猛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在过去几年,公司和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欧姆龙、MTI为代表的大客户合作,这些企业为公司提供了持续大量的外包业务,支撑其业绩快速稳定增长;公司也几乎将所有资源用在拓展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人才、管理和市场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现在的海隆软件已经在对日外包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对某些行业的项目了如指掌,这使得他们开展对日业务的时候得心应手。
人才培养摆在首位
自古就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说,现在社会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也早早地把人才的培养列入了公司的日程之中。公司奉行“人才制胜”的发展战略,力求将每一位员工都培养成为某个业务领域或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才,并努力将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员工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公司从2001年起投资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常设机构——培训中心,完成对每年集中进入公司的新入公司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岗员工的培训工作。新员工在毕业后进入公司的最初半年,由公司投入所有培训费用,并在享受100%薪资的条件下接受全脱产每天8小时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日语、软件工程等。他们通过4~5个月的日语培训然后参加日本文部省的日语能力二级考试。培训期结束后所有新员工将进入开发部从事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除了新人教育之外,针对在职员工公司也制定了一整套的培训教育体系,包括软件工程、开发技术、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完备的课程体系,为公司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去年,因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司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学生的需求量逐步增大,公司已经尝试与一些著名高校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公司认为,良好的人才结构有益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况且每年招收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也能为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包叔平表示:“现在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相对于庞大的外包市场,中国的软件外包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是严重不足的。社会上,包括很多媒体的宣传上,都把软件外包当成蓝领工人所作的事;这导致公众都对软件外包形成一种误解,从而使从事外包的软件企业招聘优秀人才上面临很大困难。通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大愿意进入软件外包企业,软件外包企业也就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现在,对于软件外包企业来说,紧缺高端的软件外包人才。软件外包不仅需要高端人才具有良好外语能力和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这样的人才就很难找了。一个软件企业高端人才的多少决定了它能承接项目的大小和多少。如果一个企业要从事软件外包,没有高端人才是非常艰难的;一个中小型软件企业要发展壮大,没有足够的高端人才是实现不了的。现在日本人才紧缺,只要中国有足够的人才,就能够有源源不断的项目外包项目到中国来。”
平稳之中稳步前进
海隆股份发展史稳中求胜,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进。像目前的人才培训,也许多年以后才会看到结果、看到受培训的员工给公司做出的贡献;但公司不担心,因为它追求的不是眼前利益,而是长远的发展,真正的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前一段时间闹的比较厉害的估计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也处于低迷状态,日本的金融业特别是证券业的IT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导致其对软件外包业务需求的下降。这对大部分业务依赖日本软件外包的海隆软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危机,企业未来发展的速度必然会降低。如何安全地度过这段时期成了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海隆软件开始侧重于别的发展领域来使公司渡过危机。它开拓了新的银行客户:公司与日本第一大银行——瑞穗实业银行在上海建立共同研发中心,向客户提供银行系统。虽然目前人员规模不大,但如果未来这一模式为客户认可,就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海隆软件一向是在稳定中求发展,注重的是长远的利益。
同时,与公司有所合作的日本轨道交通仍然在较快增长。因为一方面日本轨道交通发展较为成熟,规模大,信息系统升级及可研发的新功能也比较大,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欧姆龙公司是日本AFC 系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而海隆软件与欧姆龙公司的合作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客户加大了业务向中国转移的速度。
这些都是公司在严峻的金融环境中得以稳步前进的重要原因。现在日本经济逐渐在复苏,各行各业的IT 投资重启,企业的外包需求也开始逐步回暖,公司的订单也日趋向好,营业收入也将会有提升。也许公司在对日软件外包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减缓,但业务仍然会非常稳定地发展。
虽然海隆公司地处商务成本很高的上海,日元汇率的波动也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但我相信,公司长期注重人才的培养,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延伸,市场竞争力会变得越来越强。
创新资金促进成功
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荣获“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称号。公司确立的创新体系建设周期为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建设期间,科研投入资金总额为4 500万元,占相应年份总销售之7.11%。
小巨人项目带来的创新体系和资金,促进了海隆软件公司在软件外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公司全力打造海隆软件外包高端服务的开发中心,根据开发业务领域分成3个分中心(网上证券系统开发分中心、嵌入式软件业务开发分中心、移动电话内容服务开发分中心),并且获得良好的收益;同时,年销售额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7年对海隆软件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那一年年底,公司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正式挂牌上市(证券代码:002195;证券简称:海隆软件),当日开盘的股价就比发行价飙升了190.8%,并且是中国首家在A股上市的软件出口外包企业。一时间,所有海隆人都为之自豪。
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将一如既地的加大科研项目上的投入,不断开发新客户,扩大市场业务,努力真正成为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小巨人”。
【专家点评】
洞悉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是作大做强的前提
胡展源
提起软件外包,我们很自然会想到我们的邻居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已经有塔塔、萨迪扬等国际型大公司,而我们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则缺少与世界顶级企业规模相媲美的大型企业,也尚未出现一家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国内企业。所幸,中国还有海隆软件这样的企业,它们肩负着中国软件外包行业振兴的希望。
印度软件外包行业能在国际软件外包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除了它们的英语优势、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以外,对于软件外包行业的重视和定位也很关键——首先,对软件外包行业的市场空间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其次,把软件外包行业定位为高端产业,吸引相关的资金、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并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这是印度软件外包行业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一度被认为是替别人打工,没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只是挣个辛苦钱。在这种认识下,我们的软件外包行业自然是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很难吸引大资金进入,也很难获得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所幸,如今我们的认识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海隆软件成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一个行业的认识和定位决定了这个行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所得资源支持;同样,一个企业对于一个行业的认识和定位也决定了该企业对其的规划和投入,决定了该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及企业文化风格。
海隆软件董事长包书平先生认为,软件外包的存在与发展就如我国加工贸易的存在与发展一样,从低端入手,再逐步发展到高端,这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其中,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集聚是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低端起步,决战高端,人才制胜”是海隆软件对软件外包行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是对其自身经营行为的发展规划。在此指导思想下,海隆软件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从单领域向多领域不断进行拓展,对于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力度逐渐加大,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也正源于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清晰认识,海隆软件形成了从容不迫、踏实前进,稳中求胜的企业文化,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着中国人自己的软件外包品牌。
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顺势而为,这不单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是海隆软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专家简介】胡展源,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具备多年管理咨询经验,实战派咨询风格,《中国经营报》外部专家。专长于组织变革、人力资源设计,形成以战略为导向的系统组织人力资源咨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