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49/5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5%(38/51),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3±2.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3.1±1.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选择采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式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 活血化瘀 效果
临床中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约为40%-60%左右且病情凶险,急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患者进行有效改善[1]。本次研究中我院对51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采用活血化瘀为主方法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其中对照组男35例,女1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2.3±3.5)岁,其中包括28例壳核出血、8例脑丘出血、6例小脑出血、9例脑叶出血。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4.3±3.7)岁,其中包括28例壳核出血、10例脑丘出血、9例小脑出血、4例脑叶出血。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病中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内容,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8h以上,同时出血量均在50ml以下,患者均无手术指证或有手术指证家属拒绝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全部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以自拟活血化瘀方为主,以患者实际情况对症处理,处方为:三七粉12g、红人参15g、川芎15g、酒大黄8g、蒲黄10g、郁金10g、水牛角15g。针对于阴虚风动证患者,给予白芍15g、天麻10g、玄参12g、醋龟甲10g。对于痰热腑实,给予患者:去人参,加大黄10g、瓜蒌15g、胆南星10g、枳实10g、芒硝10g以及炙甘草6g。1剂/d,水煎2次服用,100ml/次,病情较轻患者可1次/6h,危重患者为1次/4h,采用鼻饲、灌肠以及口服。除此之外,给予患者清开灵注射液60ml加入0.9%氯化钠静脉滴注,2次/d。昏迷患者给予醒脑静20ml加0.9%氯化钠静脉滴注,1次/d。患者若是血压有明显降低急需采用参脉注射液100ml加入0.9%氯化钠500ml静脉滴注,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呕血情况,则需加用大黄白芨粉。对于体虚或年纪较大者,需要对药量进行酌情加减,加用补益药。除此之外视患者病情发展也可酌情给予适量的西药治疗。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传统采用西药治疗,视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给予止血、稳压、脱水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帮助患者改善脑细胞以及细胞代谢等功能。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采用《中医诊断疗效评定》先关内容,将其分为:显效: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在4级以上,且患者意识清楚。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功能在3级以上有意识。无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运动功能在2级以下,同时发生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分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49/5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5%(38/5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3±2.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3.1±1.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患者平素脏腑亏虚、阴阳气血失调,中焦气机逆乱导致诱发出血性中风,正是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患者体内气血逆乱、风气内动,脉络溢破,导致脑髓受损,血滞为瘀,津液外渗为水,而成为瘀、水并存的病理格局,使得患者五脏失统、窍机闭塞,所以我们认为导致患者发生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是淤血而引起的[2]。针对于上述因素分析,认为在对此类患者治疗时要重点注意活血化瘀、平肝化痰、通腑泄浊方法为主[3]。
同时通过本次研究后我们认为,当患者在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方式治疗后,其意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说明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治疗方式易于改善患者的意识和状态,从而降低了脑水肿,提升了吞噬细胞的功能,清楚了体内自由基[4]。其次,活血化瘀法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并有所提升,说明这与药物改善患者微循环、提升缺血供血,降低脑部组织坏死以及消除脑水肿等有关,促进患者大脑功能的恢复。综上所述,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49/5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5%(38/51),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3±2.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3.1±1.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了针对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选择采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式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国柱.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43(3):184-185.
[2]孙春林.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3,3(10):84-85.
[3]严容,张钟爱.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运用及常见问题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8(4):11-13.
[4]王立新,刘茂才.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3,36(1):17-18.
【关键词】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 活血化瘀 效果
临床中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约为40%-60%左右且病情凶险,急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患者进行有效改善[1]。本次研究中我院对51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采用活血化瘀为主方法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其中对照组男35例,女1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2.3±3.5)岁,其中包括28例壳核出血、8例脑丘出血、6例小脑出血、9例脑叶出血。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4.3±3.7)岁,其中包括28例壳核出血、10例脑丘出血、9例小脑出血、4例脑叶出血。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病中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内容,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8h以上,同时出血量均在50ml以下,患者均无手术指证或有手术指证家属拒绝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全部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以自拟活血化瘀方为主,以患者实际情况对症处理,处方为:三七粉12g、红人参15g、川芎15g、酒大黄8g、蒲黄10g、郁金10g、水牛角15g。针对于阴虚风动证患者,给予白芍15g、天麻10g、玄参12g、醋龟甲10g。对于痰热腑实,给予患者:去人参,加大黄10g、瓜蒌15g、胆南星10g、枳实10g、芒硝10g以及炙甘草6g。1剂/d,水煎2次服用,100ml/次,病情较轻患者可1次/6h,危重患者为1次/4h,采用鼻饲、灌肠以及口服。除此之外,给予患者清开灵注射液60ml加入0.9%氯化钠静脉滴注,2次/d。昏迷患者给予醒脑静20ml加0.9%氯化钠静脉滴注,1次/d。患者若是血压有明显降低急需采用参脉注射液100ml加入0.9%氯化钠500ml静脉滴注,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呕血情况,则需加用大黄白芨粉。对于体虚或年纪较大者,需要对药量进行酌情加减,加用补益药。除此之外视患者病情发展也可酌情给予适量的西药治疗。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传统采用西药治疗,视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给予止血、稳压、脱水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帮助患者改善脑细胞以及细胞代谢等功能。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采用《中医诊断疗效评定》先关内容,将其分为:显效: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在4级以上,且患者意识清楚。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功能在3级以上有意识。无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运动功能在2级以下,同时发生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分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49/5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5%(38/5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3±2.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3.1±1.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患者平素脏腑亏虚、阴阳气血失调,中焦气机逆乱导致诱发出血性中风,正是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患者体内气血逆乱、风气内动,脉络溢破,导致脑髓受损,血滞为瘀,津液外渗为水,而成为瘀、水并存的病理格局,使得患者五脏失统、窍机闭塞,所以我们认为导致患者发生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是淤血而引起的[2]。针对于上述因素分析,认为在对此类患者治疗时要重点注意活血化瘀、平肝化痰、通腑泄浊方法为主[3]。
同时通过本次研究后我们认为,当患者在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方式治疗后,其意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说明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治疗方式易于改善患者的意识和状态,从而降低了脑水肿,提升了吞噬细胞的功能,清楚了体内自由基[4]。其次,活血化瘀法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并有所提升,说明这与药物改善患者微循环、提升缺血供血,降低脑部组织坏死以及消除脑水肿等有关,促进患者大脑功能的恢复。综上所述,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49/5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5%(38/51),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3±2.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3.1±1.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了针对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选择采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式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国柱.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43(3):184-185.
[2]孙春林.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3,3(10):84-85.
[3]严容,张钟爱.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运用及常见问题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8(4):11-13.
[4]王立新,刘茂才.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3,36(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