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洛夫是当今诗坛上以为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其中乡愁诗占据很大一部分,而本文将着重予以讨论,并将乡愁诗分为大乡愁与小乡愁,以具体诗歌文本为对象鉴赏性分别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洛夫;乡愁;祖国;离别
“乡愁”是中华民族文人墨客自古以来钟爱抒发的内心情愫,古代文人往往为了事业,为了前程背井离乡,等到归来时早已双鬓斑白,“悲莫悲兮生别离”可见离别故土的相思之痛是最难排解的。而今天“家国破碎之痛、归化异国之苦、游子故国之恋、各种痛苦全都融化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海外游子愁。”[1]
洛夫作为我国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深受中国文化的感染,创作了许多乡愁诗,他虽然生活在台湾,却是湖南衡阳人,在二十一岁时才被迫离乡,从此很少再有机会回到祖国。洛夫在台湾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曾经在东吴大学外文系任教。1954年,他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谈到洛夫,我们可以将他放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走近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的动乱和战火的侵袭,1949年,国民党被迫迁台,一大批军民出于种种原因,背井离乡,流落到台湾这块陌生的土地上,而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安土重迁的,所以自从迁到台湾,许多人夜夜思念着祖国大陆,思念着骨肉相连的亲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也只能是望着这连接两岸的浅浅的海峡,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文学的形式抒发。“赴台者有家难回,日思故乡,夜梦亲人,望海兴叹,普遍患有‘怀乡病’,乡愁成为台湾文学的催生剂和共鸣曲。”[2]
对于乡愁诗,洛夫自己认为应该分为两种,即“大乡愁”和“小乡愁”,大乡愁指的是对于祖国山河的怀念之情,另一种小乡愁则是抒发自己浓重的个人情感的乡愁。而第一种情况中,余光中的《乡愁》广为人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从小时候开始,乡愁仿佛成了诗人心中一颗小小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发芽,从邮票到船票,从坟墓到海峡,带着些许凄婉,这小小的“乡愁”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变幻、变幻,最终化成了一朵抹不掉的愁云。而对于洛夫来说,乡愁却是“严重的内伤”。1973年,洛夫应邀访港,余光中亲自开车带着洛夫参观落马洲的边界,当时薄雾缭绕,而远处的故国山河依稀可见,当时的洛夫被眼前的所观之景所打动,写下了其乡愁诗中最具代表的作品——《边界望乡》“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形容洛夫此时的心态也许再贴切不过了。但洛夫却在乡愁之中怀有淡淡的悲伤,一种对于国家尚未统一的悲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洛夫不知道是自己病了还是这个国家病了,海峡两岸本是统一的一体,然而在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之后祖国仍然分裂,这海峡相隔的不是异族,而是曾经一起战斗过,同根同祖的亲人,“禁止越界”的告示牌更使洛夫陷入了无尽的伤感,他心底是不愿意看到今天这样分离的场景,但自己却无能为力, “三月春寒”,但诗人却是双目尽赤,血脉喷张,这遥望着的故乡不仅是现实中的乡土,更是洛夫心灵上的乡土。诗的最后一句“故国的泥土,触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看似在眼前实际却远在天边,“冷雾”是一种萧瑟凄凉的意象,象征着洛夫自己解不开的乡愁,而这冷雾也是诗人心头的冷雾,洛夫不知道何时才能真切地感受故乡的温度,唯有一片深情与惆怅。
另一大乡愁的代表作是《车上读杜甫》,用了诗文并行的方式,将自己的诗歌穿插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中,杜甫的每一句诗都做为了组诗的小标题,读罢全诗,一种悲情之感油然升起。《闻关东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对广大人民爱国精神的歌颂,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洛夫以此为全诗情感基调,八年抗战,中华儿女迎来的不是统一,而是自己民族的分离,“灯下夫妻愁对这该是最后一次了/愁消息来得突然惟恐不确/愁一生太长而令又嫌太短/愁岁月茫茫明日天涯何处/愁归乡的盘缠一时无着/此时却见妻的笑意温如炉火/窗外正在下雪。”这是最令人感动的一段,当硝烟四起,当歌舞升平,当遭遇离乱,当你我相遇,战乱之中夫妻面临着无数次的分别,一句承诺往往就是一生,弥漫的硝烟不能使二人的情感褪色,战火中的捧起的面庞更加珍贵,而洛夫笔下经历过战火冷月的夫妻也在愁此刻的无家可归,小家如此,国何以堪,祖国不统一小家何谈归乡。洛夫也在思乡的情感中仿佛看到了杜甫归来,问道“我能搭你的便船还乡吗?”这一句看似平淡的回乡,却是多少代中华儿女难以实现的梦。
这是洛夫口中的大乡愁,而在写对于祖国的怀念时,洛夫也将另一种浓重抒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诗归入小乡愁之中,这些诗里,寄寓着洛夫深深的情意。《血的再版——悼亡母诗》一诗中,洛夫以一种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怀念的笔触,为母亲悼亡,没有古来对母爱传统的歌颂,洛夫将自己比作母亲血的再版,将自己和母亲融为一体,是啊,血浓于水,是母亲给了自己完整的生命,对母亲的爱都化作满满的诉说与守候,诗人为三十年来离别母亲而愧疚,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是对于自己几十年来没能守在母亲身边山羊的悲哀,“你已成灰/成土/华为苍茫的时间/你是历史中的一滴血/我是你血的再版/千册万册/渊源/流长......”母亲虽已离开,但却以另一种方式永存,血的再版是你,是他,是千千万万个独在异乡的孩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乡愁,将家国之思传递至亲情,母亲身在故乡,使诗人和大陆之间丝丝密密不可分开。
这首悼亡母的诗用情感的真实打动着我们,而诗也应该是诗人最真挚深情传递至笔尖的表现,另一首《寄鞋》是洛夫感慨好友与表妹自小订婚,却因战乱难以在一起,四十余年已时过境迁,洛夫以表妹的语气写成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青丝已熬成白发,挺拔的背影已变得弯曲;四十年,战火纷飞后,一切已不再存留。而唯一留下的是一双布鞋和满心想要诉说的相思,洛夫以女性诉说的口吻细细道来,这些倾诉“密密缝在鞋底/有几句藏在井边/有几句藏在厨房/有几句藏在枕头下/有几句藏在午夜明灭不定的灯火里”一个字仿佛一年的光阴。相别四十年的恋人相对无语,只有一双承载了满心情意的布鞋“请千万別弃之”。这是洛夫对与这段爱情不能圆满的惋惜,“捧着这双绣花鞋,如捧一封无字而千言万语尽在其中的家书,不禁涕泪纵横,唏嘘不已。”以物寄相思,更觉相思苦。
洛夫的诗首首动人,笔端触及的是每个人内心不愿提及的哀伤,他的诗涉及范围很广,但以乡愁诗更能打动人心,洛夫有着特殊的身份,从小生长在大陆却在成年时离开故土,这样的经历更使他的创作充满家国情思,他深爱着祖国,也渴望着祖国能够早日统一,因为体会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不愿这种痛苦带带延续,代代相传。也许和他诗中的一句话一样“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他等待着祖国统一,等待着亲人团聚,而当这天到来之前,我们一定可以常常看到一个老泪纵横的老者站在海岸边苦苦相望,这是洛夫的乡愁,也是祖国的哀伤。
注释:
[1]李诗信:《诉不尽的海外游子愁绪》,载《茂名学院学报》第15卷第2期,第40页。
[2]董正宇,刘春林:《乡愁的两种表达方式——余光中<乡愁>与洛夫<边界望乡>》比较,载《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第17卷第3期,第139页。
参考文献:
[1]洛夫.百年华语诗坛十二家[M].北京:台海出版社 , 2003.
[2]洛夫.洛夫詩全集 上下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3.09 .
【关键词】:洛夫;乡愁;祖国;离别
“乡愁”是中华民族文人墨客自古以来钟爱抒发的内心情愫,古代文人往往为了事业,为了前程背井离乡,等到归来时早已双鬓斑白,“悲莫悲兮生别离”可见离别故土的相思之痛是最难排解的。而今天“家国破碎之痛、归化异国之苦、游子故国之恋、各种痛苦全都融化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海外游子愁。”[1]
洛夫作为我国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深受中国文化的感染,创作了许多乡愁诗,他虽然生活在台湾,却是湖南衡阳人,在二十一岁时才被迫离乡,从此很少再有机会回到祖国。洛夫在台湾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曾经在东吴大学外文系任教。1954年,他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谈到洛夫,我们可以将他放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走近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的动乱和战火的侵袭,1949年,国民党被迫迁台,一大批军民出于种种原因,背井离乡,流落到台湾这块陌生的土地上,而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安土重迁的,所以自从迁到台湾,许多人夜夜思念着祖国大陆,思念着骨肉相连的亲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也只能是望着这连接两岸的浅浅的海峡,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文学的形式抒发。“赴台者有家难回,日思故乡,夜梦亲人,望海兴叹,普遍患有‘怀乡病’,乡愁成为台湾文学的催生剂和共鸣曲。”[2]
对于乡愁诗,洛夫自己认为应该分为两种,即“大乡愁”和“小乡愁”,大乡愁指的是对于祖国山河的怀念之情,另一种小乡愁则是抒发自己浓重的个人情感的乡愁。而第一种情况中,余光中的《乡愁》广为人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从小时候开始,乡愁仿佛成了诗人心中一颗小小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发芽,从邮票到船票,从坟墓到海峡,带着些许凄婉,这小小的“乡愁”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变幻、变幻,最终化成了一朵抹不掉的愁云。而对于洛夫来说,乡愁却是“严重的内伤”。1973年,洛夫应邀访港,余光中亲自开车带着洛夫参观落马洲的边界,当时薄雾缭绕,而远处的故国山河依稀可见,当时的洛夫被眼前的所观之景所打动,写下了其乡愁诗中最具代表的作品——《边界望乡》“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形容洛夫此时的心态也许再贴切不过了。但洛夫却在乡愁之中怀有淡淡的悲伤,一种对于国家尚未统一的悲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洛夫不知道是自己病了还是这个国家病了,海峡两岸本是统一的一体,然而在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之后祖国仍然分裂,这海峡相隔的不是异族,而是曾经一起战斗过,同根同祖的亲人,“禁止越界”的告示牌更使洛夫陷入了无尽的伤感,他心底是不愿意看到今天这样分离的场景,但自己却无能为力, “三月春寒”,但诗人却是双目尽赤,血脉喷张,这遥望着的故乡不仅是现实中的乡土,更是洛夫心灵上的乡土。诗的最后一句“故国的泥土,触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看似在眼前实际却远在天边,“冷雾”是一种萧瑟凄凉的意象,象征着洛夫自己解不开的乡愁,而这冷雾也是诗人心头的冷雾,洛夫不知道何时才能真切地感受故乡的温度,唯有一片深情与惆怅。
另一大乡愁的代表作是《车上读杜甫》,用了诗文并行的方式,将自己的诗歌穿插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中,杜甫的每一句诗都做为了组诗的小标题,读罢全诗,一种悲情之感油然升起。《闻关东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对广大人民爱国精神的歌颂,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洛夫以此为全诗情感基调,八年抗战,中华儿女迎来的不是统一,而是自己民族的分离,“灯下夫妻愁对这该是最后一次了/愁消息来得突然惟恐不确/愁一生太长而令又嫌太短/愁岁月茫茫明日天涯何处/愁归乡的盘缠一时无着/此时却见妻的笑意温如炉火/窗外正在下雪。”这是最令人感动的一段,当硝烟四起,当歌舞升平,当遭遇离乱,当你我相遇,战乱之中夫妻面临着无数次的分别,一句承诺往往就是一生,弥漫的硝烟不能使二人的情感褪色,战火中的捧起的面庞更加珍贵,而洛夫笔下经历过战火冷月的夫妻也在愁此刻的无家可归,小家如此,国何以堪,祖国不统一小家何谈归乡。洛夫也在思乡的情感中仿佛看到了杜甫归来,问道“我能搭你的便船还乡吗?”这一句看似平淡的回乡,却是多少代中华儿女难以实现的梦。
这是洛夫口中的大乡愁,而在写对于祖国的怀念时,洛夫也将另一种浓重抒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诗归入小乡愁之中,这些诗里,寄寓着洛夫深深的情意。《血的再版——悼亡母诗》一诗中,洛夫以一种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怀念的笔触,为母亲悼亡,没有古来对母爱传统的歌颂,洛夫将自己比作母亲血的再版,将自己和母亲融为一体,是啊,血浓于水,是母亲给了自己完整的生命,对母亲的爱都化作满满的诉说与守候,诗人为三十年来离别母亲而愧疚,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是对于自己几十年来没能守在母亲身边山羊的悲哀,“你已成灰/成土/华为苍茫的时间/你是历史中的一滴血/我是你血的再版/千册万册/渊源/流长......”母亲虽已离开,但却以另一种方式永存,血的再版是你,是他,是千千万万个独在异乡的孩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乡愁,将家国之思传递至亲情,母亲身在故乡,使诗人和大陆之间丝丝密密不可分开。
这首悼亡母的诗用情感的真实打动着我们,而诗也应该是诗人最真挚深情传递至笔尖的表现,另一首《寄鞋》是洛夫感慨好友与表妹自小订婚,却因战乱难以在一起,四十余年已时过境迁,洛夫以表妹的语气写成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青丝已熬成白发,挺拔的背影已变得弯曲;四十年,战火纷飞后,一切已不再存留。而唯一留下的是一双布鞋和满心想要诉说的相思,洛夫以女性诉说的口吻细细道来,这些倾诉“密密缝在鞋底/有几句藏在井边/有几句藏在厨房/有几句藏在枕头下/有几句藏在午夜明灭不定的灯火里”一个字仿佛一年的光阴。相别四十年的恋人相对无语,只有一双承载了满心情意的布鞋“请千万別弃之”。这是洛夫对与这段爱情不能圆满的惋惜,“捧着这双绣花鞋,如捧一封无字而千言万语尽在其中的家书,不禁涕泪纵横,唏嘘不已。”以物寄相思,更觉相思苦。
洛夫的诗首首动人,笔端触及的是每个人内心不愿提及的哀伤,他的诗涉及范围很广,但以乡愁诗更能打动人心,洛夫有着特殊的身份,从小生长在大陆却在成年时离开故土,这样的经历更使他的创作充满家国情思,他深爱着祖国,也渴望着祖国能够早日统一,因为体会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不愿这种痛苦带带延续,代代相传。也许和他诗中的一句话一样“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他等待着祖国统一,等待着亲人团聚,而当这天到来之前,我们一定可以常常看到一个老泪纵横的老者站在海岸边苦苦相望,这是洛夫的乡愁,也是祖国的哀伤。
注释:
[1]李诗信:《诉不尽的海外游子愁绪》,载《茂名学院学报》第15卷第2期,第40页。
[2]董正宇,刘春林:《乡愁的两种表达方式——余光中<乡愁>与洛夫<边界望乡>》比较,载《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第17卷第3期,第139页。
参考文献:
[1]洛夫.百年华语诗坛十二家[M].北京:台海出版社 , 2003.
[2]洛夫.洛夫詩全集 上下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