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高一开学不久,有一个学生便引起我的注意。这个学生非常喜欢撒谎,甚至达到习以为常,不假思索的程度。举两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有一次,我正在讲课,看到这位同学枕着书睡着了,我喊了他一声,全班同学都看着他,他马上抬头,脱口而出:老师,我没睡!其他同学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这位学生给同学写的情书被我发现了。我问他,是不是给某某写情书了,来往多长时间了。他神色自如地回答:“没有。”我叫他好好想想,他坚定地说:“绝对没有。”我把带有他亲笔署名的情书递给他,他总算是承认了,但马上告诉我,以前没有来往,是早晨刚认识的。看到我生气的眼光,竟然补充说:我说的都是真的,老师,你要相信我!
众所周知,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现在学生从小就接受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育,那为什么学生中撒谎的却越来越多呢?我想:这跟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大环境当代社会人员流动越来越大,各种信息大量涌现,真假难辨,诚信危机在所难免;小环境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追求完美,给现在中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我觉得这个学生是爱撒谎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代表。通过我与家长多次沟通,发现这个学生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轻则骂,重则打,并且一打就让其记忆深刻。偶然一次的撒谎蒙骗了父亲,也就躲避了惩罚,以后屡试屡成,逐渐养成了爱撒谎的习惯。实际上,他是把撒谎当成了一种对批评惩罚的自我逃避、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我们如何处理好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学生撒谎事件呢?单靠枯燥的说教或者夸大恶果恐吓、或制定几条规章、守则,不可能达到制止的目的。对于这个学生我分三步进行。
一、冷静处理
如果发现学生在撒谎,不要急于批评,可以先找学生身上的优点作为切入点,与学生交谈,让学生放松情绪,愿意和老师交流,如果刚开始就劈头盖脸地批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拒不和老师交流也不会承认错误。比如,第一个例子,上课睡觉,我会问他是不是晚上学习时间太长了。尽管他当众撒谎没睡觉,我还是肯定他虽然撒谎不对,但至少自己已经意识到上课睡觉也是在犯错误。
二、说明撒谎造成的后果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不要将撒谎的后果扩大化,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本质,让学生领悟到久而久之事情就会越来越严重。学生明白了这些,教育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例如,第二个例子,涉及早恋,我给他讲,这是青春期非常容易出现的现象,是这个时期的心里特点决定的。家长和老师都会理解的,如果坦诚相告,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拔出早恋的泥潭。如果长期隐瞒,就会越陷越深,影响学习,不利身心健康,耽误学业酿成终生苦果。
三、讲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领会诚信的力量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我在课堂上经常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小故事,对学生适时教育,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立木取信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能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体会诚信的力量。立木取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有问题的学生往往听到的批评训斥多于对他们的肯定,因此也就学会了怎样来应对老師和如何检讨才能让老师满意,而内心却没有真正的悔改之意。这时老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都不大奏效。如果我们能抓住某一事件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给予启发诱导,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触动,心灵上的触动往往会成为促使他们行为转变的转折点。
有一次,我正在讲课,看到这位同学枕着书睡着了,我喊了他一声,全班同学都看着他,他马上抬头,脱口而出:老师,我没睡!其他同学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这位学生给同学写的情书被我发现了。我问他,是不是给某某写情书了,来往多长时间了。他神色自如地回答:“没有。”我叫他好好想想,他坚定地说:“绝对没有。”我把带有他亲笔署名的情书递给他,他总算是承认了,但马上告诉我,以前没有来往,是早晨刚认识的。看到我生气的眼光,竟然补充说:我说的都是真的,老师,你要相信我!
众所周知,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现在学生从小就接受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育,那为什么学生中撒谎的却越来越多呢?我想:这跟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大环境当代社会人员流动越来越大,各种信息大量涌现,真假难辨,诚信危机在所难免;小环境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追求完美,给现在中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我觉得这个学生是爱撒谎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代表。通过我与家长多次沟通,发现这个学生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轻则骂,重则打,并且一打就让其记忆深刻。偶然一次的撒谎蒙骗了父亲,也就躲避了惩罚,以后屡试屡成,逐渐养成了爱撒谎的习惯。实际上,他是把撒谎当成了一种对批评惩罚的自我逃避、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我们如何处理好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学生撒谎事件呢?单靠枯燥的说教或者夸大恶果恐吓、或制定几条规章、守则,不可能达到制止的目的。对于这个学生我分三步进行。
一、冷静处理
如果发现学生在撒谎,不要急于批评,可以先找学生身上的优点作为切入点,与学生交谈,让学生放松情绪,愿意和老师交流,如果刚开始就劈头盖脸地批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拒不和老师交流也不会承认错误。比如,第一个例子,上课睡觉,我会问他是不是晚上学习时间太长了。尽管他当众撒谎没睡觉,我还是肯定他虽然撒谎不对,但至少自己已经意识到上课睡觉也是在犯错误。
二、说明撒谎造成的后果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不要将撒谎的后果扩大化,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本质,让学生领悟到久而久之事情就会越来越严重。学生明白了这些,教育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例如,第二个例子,涉及早恋,我给他讲,这是青春期非常容易出现的现象,是这个时期的心里特点决定的。家长和老师都会理解的,如果坦诚相告,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拔出早恋的泥潭。如果长期隐瞒,就会越陷越深,影响学习,不利身心健康,耽误学业酿成终生苦果。
三、讲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领会诚信的力量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我在课堂上经常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小故事,对学生适时教育,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立木取信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能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体会诚信的力量。立木取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有问题的学生往往听到的批评训斥多于对他们的肯定,因此也就学会了怎样来应对老師和如何检讨才能让老师满意,而内心却没有真正的悔改之意。这时老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都不大奏效。如果我们能抓住某一事件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给予启发诱导,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触动,心灵上的触动往往会成为促使他们行为转变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