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9-01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江总书记这一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也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中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本人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抓联想,激发思维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的今天,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新知识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启发其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学生的思维也较活跃。如,我在讲“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56.78÷0.67时,将除数扩大100倍变成67,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也扩大100倍成为5628,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得84,这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84是谁的商,这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的说84是56.28÷0.67的商,有的说是5628÷0.67的商,还有的说两个算式的商。这个讨论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了解商不变性质的运用范围极有帮助。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84 先是5628÷0.67的商,再根据商不变性质得出84也是56.28÷0.67的商,这个思维活动的完成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这里可看出如果教师注意做好质疑的引导工作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争论的精神,使之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二、正确指导探索方向,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在讲“质数、合数”概念时,我不是先把这两个概念写出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分析不同数的约数特征,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征将这些数分类,最后得出质数、合数的定义。
   提出新的问题:将一个数按照它的约数的个数的多少来分,要求学生就1至14这14个自然数为例去寻找结论。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动笔做了起来,有的学生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成了五类,有的学生则分成了两类争论不休,正在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我抓住机会给予点拨,先让学生找2、3、5、7、11、13这六个数的约数的特征,再找4、6、8、9、10、12、14这7个数的约数的特征。这时学生明白了按约数的个数不同可把自然数分为三类:质数、合数、1。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和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了。这样教学,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三、适时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在学习求知过程中,注意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伸长点”的顺序展开,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创新意识
  
  有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的训练,老师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到新知识?怎样挖掘学生潜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学生创造思维过程实质上是个性的体现过程,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一切教学活动,特别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要重点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自信感,敢于质问,培养其独立性。从而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地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计算10÷3,58.6÷11;学生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心理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中总是重复出现这么几个数字”?过后,教师指出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紧接着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一起探讨问题,给循环小数下定义,让学生根据定义创造出一些循环小数互相判断。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很好地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综上可得: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观点和方法上要大胆改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时常有不断创新的发现,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教育思想已愈来愈多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本文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们商讨。  关键词: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45-0
摘 要:有效进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本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氛围,学习效率,解题思路,答题技巧,个别辅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习氛围 学习方法 答题技巧 个别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47-02     每年到高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前夕,一些学生总是非常紧张,有人担心过不了关,有人担心冲不了A。
摘 要: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看法的情况下,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变化,阐述了对有效教学的涵义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教学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1-01     随着新课程由点到面的逐步展开,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4-01     第一问,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没有得到激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是每位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究的内驱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
摘 要: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主体感悟,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掌握有关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阅读 预习 质疑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5-01     众所周知,未来社会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会学习、能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3-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我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教
摘 要: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重视运用历史材料,创造有历史感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材料及有关历史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历史的重新建构。学生在“鲜活”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科学的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历史知识。补充史实,化解结论性的佳点,引导学生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历史材料 材料运用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
摘 要:如何使枯燥的英语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这是目前大多数老师在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编演情景剧,让学生在编演情景剧的过程中理解巩固拓展课文,同时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深化。  关键词:情景剧 英语课堂 选读课文 特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7-01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
中图分类号: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6-01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然而,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工具性、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片面强调工具性,撇开对事物的认识,对内容的理解,对思想性的体会,要想使学生真正弄懂字、词、句、段、篇,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片面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说明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数学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对数学感到新鲜又有吸引力,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