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营造生命飞扬的绿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xio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写了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用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拥有读者数千万;她是亚洲惟一的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足迹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她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观众数十亿;她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她是谁呢?她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中的主人公小豆豆,日本著名女作家黑柳彻子,她曾经是一个因好动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
  是谁在她身上施予了什么样的魔法,让她的生命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是新学校巴学园的小林校长,以尊重生命的教育“点石成金”,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接受和喜欢的孩子,并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小豆豆在被原学校退学后,妈妈下决心要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性格的学校,因此,她们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和小豆豆的初次见面中,在校长办公室里,校长先生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面对着小豆豆坐了下来,对小豆豆说:“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小豆豆本来以为,也许校长先生会问些什么问题,让自己回答。当听到“说什么都行”,小豆豆开心极了,立刻开始说起来。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七八糟的,但却是拼命地说着:刚才坐的电车跑得非常快;以前去的学校,担任班主任的女老师,长得非常漂亮;那个学校里,有燕子的窝;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把剪刀放在嘴里,喀嚓喀嚓地剪着玩,老师看见了生气地说:“会剪掉舌头的!”但还是那么玩了好几次……
  诸如此类小事,小豆豆一件一件说起来。校长先生边听边笑着,点着头,有时候还问“后来呢”,小豆豆越发开心,说个没完没了。小林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呵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出生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自己说话。在原学校,在小豆豆的心中,不知怎么的,有时候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她朦朦胧胧地感到,仿佛只有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被冷眼相看。但是,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以至于萌生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的念头。
  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一个多么杰出的把尊重放大到极至的教育家!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教育中的生命是有灵魂的、有情感的,其真实的场景应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是人格与人格的相遇,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人与人的交流与理解。教育只有关注生命,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作为教师,应像小林先生那样,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使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诗意的境界,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多一些对生命的尊重,少一些对生命的漠视。关注学生的生命就是要让学生的生命动起来,让学生的成长更自由,更快乐,让学生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时空中幸福地成长。
  马卡连柯说得好:“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默生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人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主体,教育亦然。尊重的教育首先就是尊重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 小林校长正是充分地给予小豆豆以个性的尊重,赢得了小豆豆的信任,一下子拉近了心灵的距离,使小豆豆“亲其师,信其道”,在小林校长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生命教育中成长为一个真、善、美的好学上进的孩子,使她的生命如花儿绽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是:“教育——首先是人学!”确实,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让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利,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小林校长正是依此为出发点,尊重生命,承担起让小豆豆天真烂漫的生命飞扬的责任,创造了一个教育的神话。 试想,如果小豆豆的生命情感被漠视,她很有可能面临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退学,在此境遇下,其心灵枯萎,灵魂失真,情感成为一个远景的“沙漠”,谈何后来人生的辉煌 。所以,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个性的尊严,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明天,使我们的学校像巴学园一样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舞台,成为学生生命飞扬的绿洲,从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编织出许多美丽的教育故事。
其他文献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数学教学由于其简洁、干练的线型教学特征,其有效性更值得大家关注。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最近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同一节课《笔算乘法》,颇有感触。    一、正确理解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课例1:  小朋友进行贴花游戏:每张纸上贴3朵  师:2张纸上贴几朵?   2× 3=6或3×2=6  师:10张纸上贴几朵?  
期刊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两根柱子”,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借鉴,习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只有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训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下就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    一、阅读中积累    习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
期刊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人提出了重视“文化细节”教学的主张,由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情理相扣理念。因此,受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  语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文化形态。语文课文中总会有些精妙的文化细节,它总是形成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中。虽是构成教学行为的较小单位,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够深度地探寻这些“文心”,沿着文字脉搏,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即使是学生的感悟难点,只要教学方法设计巧妙,学生
期刊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就利用CAI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借助CAI建立表象,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表象是由感知到概念之间的阶梯,它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只有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依据英语教材,以课文对话文本为依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或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整体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多元性、原生态情境教学是指以学生课堂生成性、原始状态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不拘泥于课本教材,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的情境教学,这样更贴近学生,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从而促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下面从笔者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原生态情境教学的体会。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教育价值,倡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明确道理,养成习惯,陶冶情操提供有趣的理想环境。下面谈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一、合理运用 乐学爱学 
期刊
课堂40分钟前,我们能做什么?孔子说:“本立则道生。”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的“本”在哪里。作为品德学科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儿童普遍存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即教学的起点,然后把握它们,引进课堂教学,“对症下药”。    一、科学解读教材,联系“教学原点”    新课标指出:“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
期刊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才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喜欢。在执教二年级《持沙包掷远》教学时,我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是沙包掷远的方法。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找出掷远的方法,然后与身边的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把最好的方法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方
期刊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往往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课堂教学的导入,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结尾。但须知,课堂的结尾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等,或者是机械性地布置一下作业,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把“虎头蛇尾”转变为“虎头豹尾”。下面,笔
期刊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讲究孝不仅是中国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