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唯分数论的环境下,阅读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期坚持阅读,追随经典而行,实属不易。人大附中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一创新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方式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经典 名著 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 个性化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之中,思绪和想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肆意徜徉及你所渴望的任何角落。每每在书中读到作者幽默的语言亦或是诙谐的故事情节时,忍俊不禁是时常出现的美妙景象,这种心灵的愉悦是其他任何娱乐活动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一、我国公民阅读现状
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针对我国公民的阅读状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公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1999年直2005年期间,公民阅读率从60.4%下降到了48.7%。2011年公民图书阅读率为53.9%,阅读率远低于12年前的上世纪末。2012年,18岁至70岁公民人均阅读图书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基本持平,而韩国是11本、日本是8.4本,差距很大。0岁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0%,比2011年有所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2011年有所降低。
一方面,中小学校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阅读行为,在学校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育存在升学压力以及学校之间互相竞争等问题,中小学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2009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生所发布的第六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对于学生阅读课外书,66%的学校和74.3% 的家长表示赞成。“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即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正常的阅读量应该在500~600万字间。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低,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大约为30min,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报告。同时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全民阅读纳入其中。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全民阅读问题提交提案、建议,使其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
二、经典阅读是学生体悟人生经历的有效的途径
在孩子的成长中,阅读为其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兴趣是求知最强大的心理动力,也是阅读最强大的心理动力。如果孩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乐在其中了。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的阅读指导,能有效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而言,读书,读好书更是对其一生都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一阶段是孩子们发现兴趣,培养兴趣,使得兴趣形成习惯,获得身心的发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人生的长河中,是塑造性最强,被多样化的新鲜事物所影响的程度最深的岁月。
在语文学习层面,博览全书,丰厚积淀,可以让人下笔有神。离开名著阅读,一味埋头做题,无异于舍本求末。长此以往,会让机灵的孩子变木,聪敏的孩子变笨,正常的孩子反常,并患上语文学习的不治之症:品诗则头痛欲裂,赏文则六神无主,审题是无法逾越的难关,阅读是断难突破的瓶颈,写作是必败无疑的死穴。错过了最宝贵的读书季节,已牢牢附体的“名著阅读缺失症”就会从中学、大学一路跟进,直至影响人的一生。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资源的无限丰富性,对学生的成长而言,课本内容充其量只是滴水,课外世界则是浩瀚的海洋。这“滴水”不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限量和禁锢,也不该去提纯和蒸馏,而应该把它融进海洋,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五官开放、神骛八极,去拥抱整个世界。
阅读经典远不是带给孩子们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孩子们从经典阅读中获得的最为宝贵的收益。因为经典阅读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拓宽人生视野,丰富人文积淀,为孩子们未来的高中学习、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在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滋养心灵,成长生命,给孩子们涂好绝美的精神底色,为其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在精神层面,腹有诗书气自华。名著阅读培养精神、静定心性、滋养心灵的显著功效,足以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正是他们,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延伸方向,续写着国家的未来。
三、经典阅读在推广中的障碍
1.内容选择障碍。由于孩子们受到年龄、阅历等影响,接触书籍时,往往在书籍的选择上存在局限性,为读什么书而感到困惑。升学率压力下,学校要求的阅读内容多与考试挂钩,学生不能从自身兴趣出发。经典是建筑心灵殿堂的基石,但在这个许多中学为考试和分数忙碌的时代,这原本应该最为稳固的基石早已摇摇欲坠。
2.阅读时间障碍。学生课业压力大,不能保证必要的阅读时间。许多父母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名著阅读哪怕千好万好,但对提升考试成绩没有立竿见影之效,耗费这么多时间读书,远不如用来做习题。没有时间的保障,经典阅读无法开展,或只是停留在泛泛的翻阅,而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启迪和共鸣。
3.阅读环境障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在家庭中,家长没有树立起科学阅读的理念,在对孩子各种特长要求和培养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对于孩子阅读的要求相对降低了。在学校中,教师为了升学率的提高而实行题海战术,为了高分而盲目阅读参考书,而对名著的阅读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不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从《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这部书籍,看人大附中经典阅读教学方法
《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这部书籍,不仅仅是一部读书笔记的汇编,它具有更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它不尽号召广大的初中生们去读书,更是提倡一种指导性的阅读即引导同学们读名著的培养方式。人大附中通过启迪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建设,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各项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范围提升。人大附中在语文教育事业上以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使命感为依托,面对升学压力,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坚持推行使学生们与名著相约的教学方式。在岁月的历练和检验中,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不只是观念上的提倡与呼吁,更重要的是将其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地坚守。人大附中采取了很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这正是人大附中多年来坚持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学校为学生搭建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教学活动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为分数所累,大胆开展创新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灵活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为祖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推广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
1.要把握住最佳时机,解决“阅读时间”问题。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季节,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受年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一些伟大的经典名著还不能够在小学期间阅读。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又往往无暇他顾。因此,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应该在初中,尤其是初一初二。一旦没在初中阶段进行有质有量的课外阅读,错过了这一读书的黄金时间,指望到高中、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提升读写能力,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因为,一旦初中阶段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激发出来,读书习惯没有养成,阅读视野没有打开,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对读书心存障碍和抵触,不会读书将导致不去读书、不想读书,其阅读理解能力也将因此被终生“定格”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再难补救。人大附中正是抓住了这一闪而逝的两年时光,充分加以利用,因而取得了如此不凡的成绩。
2.要推荐最佳作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作品过浅过易不利于调动阅读兴趣,同样会形成阅读障碍,影响阅读的展开。阅读中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多读经典。在孩子们开启阅读长河的最初阶段,应该让孩子们去读那些经典的书籍,恒久传颂的书籍,去体会大家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文思泉涌,挥洒自如和平实质朴,去领悟大家们通过作品所表达出的壮志豪情,温存关怀和那份从容豁达的心态。人大附中的名著阅读活动,是从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起步的。让孩子们浸润其间,如醉如痴,欣然忘我。在对现当代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老师们在推荐作品时,从时间上适当向古典名著扩展,从空间上逐步向外国名著扩展,从体裁上则向散文、人物传记、纪实作品扩展,逐渐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经典名著不仅带给孩子们以巨大启迪,同时带给孩子们以极大乐趣。就这样,孩子们对阅读经典产生了强烈兴趣,阅读的局面也随之打开。
3.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怎么读”的问题。经典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是心智成长的基础,现在已有不少人对此有基本的共识,但在许多学校,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长长的书目了事,对于学生读没读、怎么读,则很少去做具体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引领,这样的经典阅读,结果聊胜于无,也形同虚设。老师每次推荐一部作品,都要求师生共读,年级同学共读,甚至学生父母共读。读完一部,再推荐下一部。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真切感受,每周不少于一篇,篇幅长短不限,体裁形式不限,内容角度也不限。关键是要放手放胆,写出真意和个性,展示思考和才情。每次的读书笔记,老师有批阅,有讲评,有指导。优秀的读书笔记作为范文印发全体学生,既是示范,又是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们读书和写作的热情。
4.通过有效的方法,检验“读得怎么样”。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坚持这种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的做法,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兴趣、阅读质量不断提高,读书笔记越写越好,达到了读写结合、读写共进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与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理念完全一致。共同的阅读,不是一项简单的阅读活动,而是一种以团队智慧补个体思考之欠缺的有效阅读,尤其在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愿景上效果显著,对于班级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5.采取了“共读共写”的模式。在这一读一写之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乃至整体的语文综合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一点从孩子们阅读名著之后所撰写的读后感中便可看出,其间体现出了孩子们通过阅读而产生的改变。孩子们从被动读书完成任务,到愉快地完成读书作业并主动为老师和同学们推荐新书好书;从手握笔杆艰难的堆砌着读书笔记的字眼,到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地吐露心声。
6.要有敢于担当的自信,这是推广名著阅读的根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在相当程度上,教育已退化为教学,教学已退化为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已退化为追求考分。素质教育如此节节败退,也推波助澜地让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优劣、决定学生命运,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名著,是要承担风险的,也很容易招致非议,是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人大附中知难不退,充满自信。他们坚信阅读的力量,坚信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因为他们坚信,任何劝导规训的金玉良言“都比不上他自己翻开书页,亲身体验书本中奇妙而广博的世界” 。
书籍是美好的化身,阅读是美妙的旅程,身为人大附中的学生是幸运的,与经典同行的师生是幸福的。一个人可以不读书,一个人可以没有精神内核,然而一个民族若没有丰硕的精神养料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那将如同没有地基的高楼一般,随时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正是出于上述原因,促成了此次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人大附中的一次合作,忠心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像人大附中的学生们一样,去读书,读好书,去享受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与幸福,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燕丽.青少年学生课外书阅读动机与阅读兴趣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于树泉.吴凌.《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3.7.
[4]于树泉.人大附中老师这样教学生——我的教学育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0.
[5]朱永新.教育的解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蓝光喜
[关键词]经典 名著 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 个性化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之中,思绪和想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肆意徜徉及你所渴望的任何角落。每每在书中读到作者幽默的语言亦或是诙谐的故事情节时,忍俊不禁是时常出现的美妙景象,这种心灵的愉悦是其他任何娱乐活动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一、我国公民阅读现状
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针对我国公民的阅读状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公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1999年直2005年期间,公民阅读率从60.4%下降到了48.7%。2011年公民图书阅读率为53.9%,阅读率远低于12年前的上世纪末。2012年,18岁至70岁公民人均阅读图书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基本持平,而韩国是11本、日本是8.4本,差距很大。0岁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0%,比2011年有所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2011年有所降低。
一方面,中小学校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阅读行为,在学校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育存在升学压力以及学校之间互相竞争等问题,中小学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2009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生所发布的第六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对于学生阅读课外书,66%的学校和74.3% 的家长表示赞成。“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即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正常的阅读量应该在500~600万字间。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低,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大约为30min,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报告。同时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全民阅读纳入其中。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全民阅读问题提交提案、建议,使其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
二、经典阅读是学生体悟人生经历的有效的途径
在孩子的成长中,阅读为其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兴趣是求知最强大的心理动力,也是阅读最强大的心理动力。如果孩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乐在其中了。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的阅读指导,能有效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而言,读书,读好书更是对其一生都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一阶段是孩子们发现兴趣,培养兴趣,使得兴趣形成习惯,获得身心的发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人生的长河中,是塑造性最强,被多样化的新鲜事物所影响的程度最深的岁月。
在语文学习层面,博览全书,丰厚积淀,可以让人下笔有神。离开名著阅读,一味埋头做题,无异于舍本求末。长此以往,会让机灵的孩子变木,聪敏的孩子变笨,正常的孩子反常,并患上语文学习的不治之症:品诗则头痛欲裂,赏文则六神无主,审题是无法逾越的难关,阅读是断难突破的瓶颈,写作是必败无疑的死穴。错过了最宝贵的读书季节,已牢牢附体的“名著阅读缺失症”就会从中学、大学一路跟进,直至影响人的一生。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资源的无限丰富性,对学生的成长而言,课本内容充其量只是滴水,课外世界则是浩瀚的海洋。这“滴水”不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限量和禁锢,也不该去提纯和蒸馏,而应该把它融进海洋,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五官开放、神骛八极,去拥抱整个世界。
阅读经典远不是带给孩子们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孩子们从经典阅读中获得的最为宝贵的收益。因为经典阅读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拓宽人生视野,丰富人文积淀,为孩子们未来的高中学习、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在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滋养心灵,成长生命,给孩子们涂好绝美的精神底色,为其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在精神层面,腹有诗书气自华。名著阅读培养精神、静定心性、滋养心灵的显著功效,足以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正是他们,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延伸方向,续写着国家的未来。
三、经典阅读在推广中的障碍
1.内容选择障碍。由于孩子们受到年龄、阅历等影响,接触书籍时,往往在书籍的选择上存在局限性,为读什么书而感到困惑。升学率压力下,学校要求的阅读内容多与考试挂钩,学生不能从自身兴趣出发。经典是建筑心灵殿堂的基石,但在这个许多中学为考试和分数忙碌的时代,这原本应该最为稳固的基石早已摇摇欲坠。
2.阅读时间障碍。学生课业压力大,不能保证必要的阅读时间。许多父母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名著阅读哪怕千好万好,但对提升考试成绩没有立竿见影之效,耗费这么多时间读书,远不如用来做习题。没有时间的保障,经典阅读无法开展,或只是停留在泛泛的翻阅,而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启迪和共鸣。
3.阅读环境障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在家庭中,家长没有树立起科学阅读的理念,在对孩子各种特长要求和培养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对于孩子阅读的要求相对降低了。在学校中,教师为了升学率的提高而实行题海战术,为了高分而盲目阅读参考书,而对名著的阅读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不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从《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这部书籍,看人大附中经典阅读教学方法
《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这部书籍,不仅仅是一部读书笔记的汇编,它具有更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它不尽号召广大的初中生们去读书,更是提倡一种指导性的阅读即引导同学们读名著的培养方式。人大附中通过启迪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建设,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各项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范围提升。人大附中在语文教育事业上以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使命感为依托,面对升学压力,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坚持推行使学生们与名著相约的教学方式。在岁月的历练和检验中,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不只是观念上的提倡与呼吁,更重要的是将其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地坚守。人大附中采取了很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这正是人大附中多年来坚持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学校为学生搭建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教学活动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为分数所累,大胆开展创新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灵活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为祖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推广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
1.要把握住最佳时机,解决“阅读时间”问题。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季节,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受年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一些伟大的经典名著还不能够在小学期间阅读。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又往往无暇他顾。因此,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应该在初中,尤其是初一初二。一旦没在初中阶段进行有质有量的课外阅读,错过了这一读书的黄金时间,指望到高中、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提升读写能力,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因为,一旦初中阶段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激发出来,读书习惯没有养成,阅读视野没有打开,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对读书心存障碍和抵触,不会读书将导致不去读书、不想读书,其阅读理解能力也将因此被终生“定格”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再难补救。人大附中正是抓住了这一闪而逝的两年时光,充分加以利用,因而取得了如此不凡的成绩。
2.要推荐最佳作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作品过浅过易不利于调动阅读兴趣,同样会形成阅读障碍,影响阅读的展开。阅读中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多读经典。在孩子们开启阅读长河的最初阶段,应该让孩子们去读那些经典的书籍,恒久传颂的书籍,去体会大家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文思泉涌,挥洒自如和平实质朴,去领悟大家们通过作品所表达出的壮志豪情,温存关怀和那份从容豁达的心态。人大附中的名著阅读活动,是从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起步的。让孩子们浸润其间,如醉如痴,欣然忘我。在对现当代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老师们在推荐作品时,从时间上适当向古典名著扩展,从空间上逐步向外国名著扩展,从体裁上则向散文、人物传记、纪实作品扩展,逐渐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经典名著不仅带给孩子们以巨大启迪,同时带给孩子们以极大乐趣。就这样,孩子们对阅读经典产生了强烈兴趣,阅读的局面也随之打开。
3.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怎么读”的问题。经典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是心智成长的基础,现在已有不少人对此有基本的共识,但在许多学校,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长长的书目了事,对于学生读没读、怎么读,则很少去做具体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引领,这样的经典阅读,结果聊胜于无,也形同虚设。老师每次推荐一部作品,都要求师生共读,年级同学共读,甚至学生父母共读。读完一部,再推荐下一部。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真切感受,每周不少于一篇,篇幅长短不限,体裁形式不限,内容角度也不限。关键是要放手放胆,写出真意和个性,展示思考和才情。每次的读书笔记,老师有批阅,有讲评,有指导。优秀的读书笔记作为范文印发全体学生,既是示范,又是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们读书和写作的热情。
4.通过有效的方法,检验“读得怎么样”。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坚持这种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的做法,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兴趣、阅读质量不断提高,读书笔记越写越好,达到了读写结合、读写共进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与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理念完全一致。共同的阅读,不是一项简单的阅读活动,而是一种以团队智慧补个体思考之欠缺的有效阅读,尤其在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愿景上效果显著,对于班级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5.采取了“共读共写”的模式。在这一读一写之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乃至整体的语文综合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一点从孩子们阅读名著之后所撰写的读后感中便可看出,其间体现出了孩子们通过阅读而产生的改变。孩子们从被动读书完成任务,到愉快地完成读书作业并主动为老师和同学们推荐新书好书;从手握笔杆艰难的堆砌着读书笔记的字眼,到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地吐露心声。
6.要有敢于担当的自信,这是推广名著阅读的根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在相当程度上,教育已退化为教学,教学已退化为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已退化为追求考分。素质教育如此节节败退,也推波助澜地让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优劣、决定学生命运,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名著,是要承担风险的,也很容易招致非议,是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人大附中知难不退,充满自信。他们坚信阅读的力量,坚信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因为他们坚信,任何劝导规训的金玉良言“都比不上他自己翻开书页,亲身体验书本中奇妙而广博的世界” 。
书籍是美好的化身,阅读是美妙的旅程,身为人大附中的学生是幸运的,与经典同行的师生是幸福的。一个人可以不读书,一个人可以没有精神内核,然而一个民族若没有丰硕的精神养料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那将如同没有地基的高楼一般,随时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正是出于上述原因,促成了此次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人大附中的一次合作,忠心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像人大附中的学生们一样,去读书,读好书,去享受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与幸福,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燕丽.青少年学生课外书阅读动机与阅读兴趣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于树泉.吴凌.《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3.7.
[4]于树泉.人大附中老师这样教学生——我的教学育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0.
[5]朱永新.教育的解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