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中感知形象 从形象中认识社会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过于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超过了学生的理解力,教起来也费力。而特级教师诸定国执教的《孔乙己》给了我们启示,他匠心独具的设计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无穷魅力。
  
  【片段一】
  
  师:大家仔细阅读了《孔乙己》一文,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一个_______的孔乙己。请大家用一个词评价。
  生:一个好喝懒做的孔乙己。
  师:何以见得?
  生:小说中第5自然段中写道:“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师:“好喝懒做”一词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好喝”,另一方面是“懒做”。我们先说说孔乙己的“好喝”。刚才这个同学指出文中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我们能不能再从小说中找出具体表现孔乙己的“好喝”的信息呢?
  生:文章第4、5、6自然段就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形;第11自然段又一次写到了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可见他是“好喝”之人。
  师:说得有道理。他第一次出场时是怎样付账的,后来呢?
  生:第一次是“便排出九文大钱”,后来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师:“排”是一种怎样的动作?“摸”又是怎样的动作呢?哪个同学能够为大家模仿模仿?(一生模仿,众生笑)
  师:大家是觉得诸老师让这个同学模仿孔乙己的动作这样的教学好笑呢,还是领略到鲁迅先生用词精妙而会心一笑呢?
  生:我觉得孔乙己的动作可笑,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很可笑。
  师:性格怎样可笑?
  生:他略有几个钱,就在人们面前炫耀,“排”出九文大钱,显示出其“财大气粗”傲慢的神情,也表现出他看不起短衣帮,其实他未必比他们有钱;而“摸”则显示出他的困窘,没钱的时候就“摸”出四文大钱,说明他底气不足。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大家再探究一下,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时,用“摸”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生:我认为“摸”字可以表现出孔乙己的钱不多了,如果钱多,一把就可以掏出来,用不着“摸”半天。
  生:我认为用“摸”可能和身穿的衣服有关。孔乙己钱不多,这四文钱,我想嗜酒如命的孔乙己一定是视若珍宝,深藏在破夹袄最保险的口袋里,千万不能丢掉呀。(众笑)
  师:你这样说,倒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诸老师去外地读书时带了些钱,我母亲就用针线将钱缝在我裤子一个很深的口袋里。(生笑)那个时代人们物质匮乏,因而格外珍惜。这可以作为对你理解的一种注释吧。
  生:我觉得可能还与他用手走来有关系,小说中写“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你想,他用手走这么长时间,手会发麻,掏钱也不利索,只能慢慢地“摸”了。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分析得十分细致。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一字传神,从这两个词中,我们体会到先生的语言表现力。刚才有个同学说文中两处提到了孔乙己到店中喝酒,我觉得喝两次酒也不能说他“好喝”呀?能不能再找一找文中能够体现孔乙己“好喝”的语句呢?
  生:我从“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中的“每每”一词,可以看出他经常到店喝酒。
  ……
  师:大家读得很细,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阅读就应当提倡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文本,才能深刻领会作品内容,领会作品情感。那么小说中何处体现了他的“懒做”呢?
  ……
  【赏析】语言是语文之本,也是思维的内核。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诸老师组织教学处处紧扣作品语言,在文本中感知形象,从而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教师提出“一个________的孔乙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当学生初步解读了孔乙己的性格时,“好喝”一词往往被教师熟视无睹。而诸老师除了让学生找出两次具体描写孔乙己喝酒的事情外,还特意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到多处语句加以揣摩,从而得出其“好喝”的这一结论就十分充分了。其中还穿插了对“排”“摸”两词的揣摩,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谈体会、谈感悟。从而可以看出诸老师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将其巧妙地服务教学。动作演示后引起学生哄笑的现象司空见惯,往往被执教者忽略,而诸老师一句“大家是觉得诸老师让这个同学模仿孔乙己的动作这样的教学好笑呢,还是领略到鲁迅先生用词精妙而会心一笑呢”引发了对孔乙己的进一步分析。学生再次去捕捉信息、分析信息,深刻地认识该形象,从而提高了理解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以及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片段二】
  
  师:诸老师想问一句,他为什么会“好喝懒做”呢?或者说,什么原因使他变成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呢?这其中折射出他怎样的性格?
  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人,一个一心想往上爬的人。
  师:理由呢?
  生: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终于”一词说明他一直想“进学”,说明他想博一个功名。
  生:他一直穿着长衫,尽管“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是有身份的象征,他不愿脱下那件长衫,是说明他不想承认自己贫穷窘迫的生活状态,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可见他想进入上层社会,在这一点上与范进是相似的。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孔乙己与范进接受了相同的教育,他们有着相同的追求——获取功名。所不同的是,范进在这场搏杀中成功了,社会少了一个腐儒,多了一个贪官污吏。而孔乙己则沦落下去。诸老师每每读《孔乙己》,常常这样想:孔乙己终其一生也不愿意脱下他的长衫,可是最后不得不脱下,因为残废的他怎么也不用穿长衫了;他一生都想踱进咸亨酒店坐下来喝酒,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只是永远站不起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呀!正是这种可悲,震撼着近百年来成千上万的读者。还有谁进一步补充?
  ……
  师: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孔乙己那热衷功名的性格,但为什么说这一性格是其“好喝懒做”的原因呢?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正是因为他热衷功名,所以他一直想考一个秀才,甚至想考一个举人什么的,就如同范进一样,所以他考了许多年,“终于没有进学”,长期的赶考生涯让他丧失了营生的能力,所以他就只能“好喝懒做”了。
  师:我同意你所说的客观上他渐渐地丧失了谋生能力,但如果他主观上想去营生,慢慢也可以呀。你们看看,孔乙己具不具有“营生”的能力或者先决条件?
  生:应该有的,他字写得好,可以帮人家抄书;从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中了解到,像孔乙己这样会写字的人,还可以帮别人代写书信。他应当能够独立谋生。
  生:他身材高大,做苦力也行,不应该养不活自己。
  师:你们说得有道理。这么说长期的备考生活使得他“营生”能力下降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不想去参加体力劳动,或者做代写书信一类的事,这就说明——
  生:他好面子,好虚荣,以参加劳动为耻。
  师:分析到现在,我们有没有发现孔乙己也有可爱之处呢?
  生:他还是比较善良的。如他给小孩子们吃茴香豆、教小伙计写字,虽然不乏炫耀的成分,但也可见其性格之善良。
  师:说到现在,我们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就全面了:他好喝懒做,又一心想往上爬,迂腐可笑而不乏善良,是一个既可恨可笑又可怜的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好喝懒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所受的教育是以体力劳动为耻,他的思想就是“万般皆下品,唯为读书高”,他根本就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正因为如此,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就不可避免了。大家讨论讨论,孔乙己的悲剧结局究竟是怎样的?
  生1:他死了。
  生2:应该说是“可能死了”。
  师:你们俩的意见不是差不多吗?
  生2:他是说孔乙己肯定死了,我是说可能死了,两人意见还是有区别的。(生笑)
  师:哦。诸老师想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没有死?
  生2:我坚持我的观点:可能死了。小说第13自然段说“大约的确死了”,“大约”一词就是我发言的依据。
  生1:那“的确”一词又作何解释?(其他学生起哄、笑)
  师:是不是搞个投票决胜负?(生笑)
  生2:支持我的举手。(少部分学生举手)
  生1:支持我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猜猜诸老师现在会说什么?
  生1:少数服从多数。
  生2: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生笑)
  师:你们都说错了。我们无论发表什么看法,均当言之有据。
  生(齐):哦——(笑)
  师:据从何处来?
  生(齐):从文章中来。
  (生再读文章,筛选信息)
  生:孔乙己肯定会冻死。书上说“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却“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该多冷呀!他会被冻死。
  师:说得好。
  生:他会病死。他“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原来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那时已经落魄之至了,现在“黑且瘦”可能是被打伤了,大病一场,会因病而死。
  师:有道理。
  生:我觉得他会饿死。平时他都只能靠偷点书换点钱维持生计,现在他偷也偷不成了,必然会饿死。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一句话,本来就缺少谋生能力的孔乙己,在双腿打折了后,必死无疑了。诸老师看新闻时,总能看到这样的一些消息:某地收容所近日收容了数名流浪街头者;临近过年,许多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个人都纷纷捐资捐物,此举能帮助一些低保户过年。诸老师想问:孔乙己会不会受到这样的资助呢?
  生:不会。没有人会惦记孔乙己,连小伙计都看不起他——“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师:掌柜的不是还惦记着孔乙己吗?
  生:恰恰相反,掌柜并不是惦记孔乙己,而是惦记着他的“十九个钱”。这足以说明掌柜的冷漠。
  生:还有一点也说明掌柜的十分冷漠。当听到客人说“许是死了”时,“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账”。当听到孔乙己被打断了腿时,酒店里这些人居然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足见当时社会的冷漠。
  生:我补充一点,就是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人都取笑他,而且专门戳他的心病——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所以大家也不会关心他。
  生:小说第9自然段说“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足见他在人们心中无足轻重。
  师:由此可以窥见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谁来归纳归纳呢。
  生:小伙计是一个势利的人。
  师:小伙计大约多大了?
  生:大概十三四岁吧。
  师:这样的年龄应当是纯洁可爱的,可是小伙计却十分势利,反映什么?
  生:我想小孩子尚且如此势利,更能够反映世态炎凉,反映当时人们的冷漠无情。
  生:掌柜应当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生:丁举人是残忍的人,缺少人性。
  师:他打断了孔乙己的腿,没有见他有何忏悔之意,也未见人们对他不满,反映什么问题?
  生:他很可能就是镇上一霸,鱼肉百姓,并非这一件事。
  生:周围的人是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特别是那群短衣帮。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事实上小说一开始就为我们刻画了孔乙己生活的空间——鲁镇。鲁镇两大阵营中,孔乙己犹如一只蝙蝠,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所以说,小说刻画孔乙己的性格,暗示了孔乙己必死无疑的悲剧命运,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也是暗示孔乙己必死无疑。所以小说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一词,只是指“我”未能亲眼看见作出的猜想吧,而重点则是“的确”。
  【赏析】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处处紧扣形象,在语言中分析、欣赏形象,就能够引领学生从形象中认识社会。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诸老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形象方面,做到入课切口小,课堂枝蔓少,以反复筛选、整合信息为依据,兼顾品味语言,集中力量揣摩人物形象,以引导学生形成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完整认识。通过反复揣摩孔乙己这一形象,拓展到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探究掌柜、小伙计等人的性格是由探究孔乙己性格牵连出来的,一方面是对小说中次要人物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从社会层面上来解读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了解这些人物形象与孔乙己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拓展到对背景的挖掘与补充。学生由点到面,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既把握了人物形象,把握了人物性格,又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初步认识了作品的主旨。上述教学过程,犹如走在山阴道上,风光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思维也就不断地深入。师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反复讨论,犹如层层剥笋,越剥越新,又如挖井,越挖越深。一个大问题不断地生成其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将小说众多的教学资源进行了一次次的整合。每一次整合都将教学资源的效用扩大,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深刻性。(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备课组长严把作业关,严格规范资料征订, 江苏省镇江一中“问题导学”为师生减负。“过去,学生在高三这一年,仅物理就要做七八千道题!自从学校推出了‘防护网’般的改革措施,各科练习和作业都大大减少,像物理,有的老师把习题量减掉一半,但考试的效果并没减下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的物理高级教师邹建平如是说。  3年来,镇江一中把学生从“题海”中“捞”起来,不开晚自习,双休日和寒暑假不补课
期刊
编者按:二甲中学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倡导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主张校长不仅应该是一个行动者,还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引领者,更应该是上课的能手、理念的推手、改革的先行者。因为“生命化教育”,因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短短的两年时间,这所学校充满了生命活力,逐渐成了一所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在“取法乎上”中提升教师品位   陶继新:凌校长好!
期刊
走进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最令人瞩目的是洋溢在师生脸上的自信与快乐,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书声、悦耳的歌声;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嬉戏、运动……让你觉得这里与其说是校园不如说是一个乐园。欢乐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在美丽的校园里回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自己的童年。这里,曾经是我们追梦的地方;今天,是孩子们放飞梦想的乐园。快乐,成为梦想腾飞的翅膀!孩子们的灿烂笑脸如盛开的鲜花在这块沃土上绽放,快乐教
期刊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既是学生对面积单位认识的一次拓展,也是学生空间观念上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建构1公顷的表象,我们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一、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    准备一节课,我们常常会从对自己或他人以往教学经验的回顾与反思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总会有别样的收获。“认识公顷”的常见教学流程是:第一环节,出示一些图片,告诉学生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
期刊
孙子兵法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补给的效率和流畅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古代战争的成败,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事先做好准备,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做好课前准备,就像古代战前准备“粮草”一样。本文所讲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指小学生在上数学课前进行的准备,是学生在课外为学习新知所进行的相关准备,主要有特定物品准备、知识与经验准备、活动准备、心理准备等。    一、学生课前准备
期刊
在文本中感知形象,从形象中触摸社会生活,应当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思想。所谓“为时”,就是说文艺创作必须能反映时代现实,并为时代现实服务;所谓“为事”,就是说文艺作品必须写社会、写人民生活的具体事实,从而达到反映现实的目的。自然,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就必须认识社会生活。引导中学生这一群特殊的读者,
期刊
“悠悠古韵枫杨冠下传文化,默默园丁桃李花前育未来。”伫立在南昌市邮政路小学门口,记者立刻被眼前浮雕墙上这副对联所吸引。走进学校,明媚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操场旁一棵硕大的枫杨树映入眼帘。这棵粗壮、繁茂、葱茏的百年枫杨傲然屹立,像是一位长者在述说着岁月故事。小鸟们不时地从枫杨树上飞下来,环绕着校园发出婉转的鸣叫,像是在欢快地唱着歌儿……     悠悠枫杨翩翩舞     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
期刊
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是不是善导。何为导呢?钱梦龙老师说最好的应该是“因势利导”。顺势而导,师逸而功倍;反之必师劳而功半。阅读教学应该开始于识“势”,展开于善“导”,最重要的是从质疑开始。  【片段】  生:题目是“三借芭蕉扇”,可孙悟空没有一次是借,这个题目不对?  师:你认为三次“借”可以换成什么呢?  生:第一次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又踢又跳,硬要她交出扇子,铁扇公主不得不交出来
期刊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篇幅较长。特级教师林莘老师着眼于细微之处,巧妙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感悟,让悲惨刺痛人心,让美丽与快乐尽情,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徜徉在凡卡的精神世界里,和凡卡一起哀求,一起回忆,一起梦想……  【片段一】丰满“打”字,触摸悲惨世界  (屏幕出现凡卡信里“痛苦的学徒生活”这一段落)  师:“打”——似乎很平常的一个字,请一个同学读“挨打”的部分,看看哪些字眼深
期刊
【片段】  师:好,记住这些词语的读音,扫除了读书的拦路虎之后,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顺畅、很流利,但是,有一个小小的缺点——读得没有文言文的味道,请再读第二遍,这次要读出一点文言味道来。(生茫然,文言的味道怎么读出来)  师:大家不知道文言的味道怎么读出来?那好,老师示范,请大家找出来“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盖竹柏影也”的“盖”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