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共同提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怎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对话情境以及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深思生情,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认识的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对一个问题常会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以求更缜密的回答。在上了《鞋匠的儿子》这课,我深深地体会到,留给学生充裕思考的时间,会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案例一
  在教学第一段时,当我提问:“你是一个旁观者。你有什么想说?”后。教室里一片静默,出乎我的意料,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竞出现了冷场。我以为学生没有认真读课文,就耐心地等待了几分钟。
  “我想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不管是谁。不管他位有多低下,只要有能力领导一个国家,都应该支持他。”
  “我想质问那些参议员:你还没有看到林肯怎样管理这个国家,怎么能乱下定论呢?”
  “林肯可以冲下演讲台与这些参议员对质!”
  原来学生静默的原因是在思考:作为旁观者,对林肯的就职是支持还是反对,想对参议员说还是想对林肯说?这个“静”的过程是深思的过程,是情感酝酿的过程,是语言组织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如此出彩的回答。
  深思后学生开始融进了课文,走进了参议院。我紧接着说:“你们如此义愤填膺,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总统,林肯能站在演讲台上以牙还牙吗?”
  学生沉思片刻。
  “如果这样。就会激起那些参议员的不满。”
  “如果我是林肯的支持者,看到林肯这样的行为,会对他很失望。”
  我追问:“为什么让你失望呢?”
  “到底是鞋匠的儿子,素质有限。”
  “他这样沉不住气,能领导好这样大的国家吗?”
  然后我相机点拨:“是呀!作为总统如果没有沉着镇定的品质、坦荡宽广的胸怀,遇事好冲动,不仅赢不了尊重与信任。反而会令支持他的人失望。那么,林肯是怎样做的呢?请自由读3、4、5自然段。”
  这段参议员羞辱林肯的话,虽然不是重点,但作为事情的起因,应该引导学生由此走人故事的情境,心理产生共鸣,才能主动参与。只有全身心的沉浸,才能潜移默化地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获得精神力量。首先以“思”为核心,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地感受林肯的处境。这一想象过程放在课堂的开始,出现了所谓的“冷场”,但这是思考,需要静静的环境,这样才能深思,才能投入。学生进入情境后义愤填膺,是“情”之所至;而后分析林肯是否该以牙还牙时的冷静,是“理”之必然。这个环节依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明白了什么样身份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以及什么样的场合讲什么样的话,这是语言的艺术,需要智慧。至于林肯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既顺理成章地导人下文,又激起学生地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情育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今天,语文课程除了具备工具性还具备人文性,它是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重要桥梁。《鞋匠的儿子》一课,只有理解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感染学生。
  ·
  案例二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对林肯的三段演说词的理解。这三段话简短而朴实,看似普通,却意味深远。我提出一个总问题:“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段?为什么?”然后,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悟。
  面对议员的侮辱,不信任,学生在认真品读了第一、二段话后感受颇多:
  “我感受到林肯很爱他的父亲。”
  “林肯感激侮辱他的参议员,这是多么的宽容大度呀!”
  林肯的人格魅力。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也接受了人性美的熏陶,潜意识中明白做人要宽容而不软弱,自信而不自大,懂得感恩,懂得相互帮助。
  再次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感动了参议员?要让学生能从这看似普普通通的演讲中更深刻地理解他说话的含义,感受他的这种宽容是一种智慧与自信的坚韧,对处在不一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年龄、身份的差异的学生来说,理解似乎有困难。
  在讨论“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这句话时,我提出问题:“什么叫艺术?想象一下,父亲怎样进行工作?”学生回答:
  “仿佛看到父亲笑容满面,哼着小曲,在开心地修着鞋子。”
  我继续追问:“林肯在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会了做什么事要热爱它。都要专心。”
  我小结:是呀!林肯在告诉所有的人,他做总统也要像父亲做鞋那样投入,这样才能成为一流的总统。这样,参议员是不是对总统更有了信心呢?
  抓住“做鞋子的艺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林肯的内心世界,感受不管什么事只要投入热情、专注,就能干好的道理。一堂课就是一次精神之旅,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这样在与老师、书本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对话中逐渐培养起来。
其他文献
读写结合的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多年来,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阅读课上,学生能进入思想内容的大门,却难以登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能力提高缓慢。究其因,目前的语文课堂没有打通读写结合的通道,读和写仍在各自的跑道上单行,两者难以结合。多年来,在怎样教导学生进行读写的问题上,我通过不断地尝试,认为应变读写结合为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识字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认为这就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运用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  《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
低段学生生活经验少,词句积累不丰富,因此在写话时常常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指导,只单纯鼓励学生凭借兴趣写话,可能会给日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留下隐患。因此,教师要以课内写话为抓手,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文本资源,创设写话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元写话。  一、模仿写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对老师这个角色的诠释,而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专家们指出。教师应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其实,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有时退居幕后,甚至故意“谦让”一回,也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教深了,不仅课时吃紧,还会混淆了与精读课文的界线,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教浅了,又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大家只是自己摸索着教,该怎么教?实践起来五花八门,难以驾驭。  《小学语文教师》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我们就一起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巨人的花园》就是本单元带给学生的第一份惊喜。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一、走进文本,让思维碰撞思维    课文中描述的小鸟是那样可爱——“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
小学生的朗读如同新家具,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形,而这种变形似乎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生成彻底删除。比较经典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学生往往能读得声情并茂,可等学到下一个单元,或是总复习阶段,他们再读这篇曾经读得很动情的课文时,却味同嚼蜡,再也没有当初那种风起云涌的感动,甚至连初读这篇课文时的原点都回不到了。  从“朗读还原”这一奇怪现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模仿。比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总是未尽人意,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课教学策略的选择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   一、初读课文——变“蜻蜓点水”为“重点检查”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观摩课、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导入新课后,绝大部分教师让学生带着要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