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期是一个人语言、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积极学习童谣可以较好地促进儿童语言、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将被深深地打上时代和民族的烙印。本文试以大理白族童谣为例做一点浅析。
关键词:白族 童谣 社会性
童谣形式短小,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广大儿童喜爱。一首童谣,一般只单纯地集中地描写或讲述一件事物,简单明了地说明一个道理,使儿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儿童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弘扬传统文化。
大理白族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多元和谐、丰富多彩、个性鲜活为世人称道。在当今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大理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交融冲突将日益凸现出来,民族文化的发展若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与时俱进有机结合,则民族文化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人们都说大理美,美在哪里?人们都说大理可爱,可爱在哪里?是美在大理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的灵气,是美在其鲜活的文化个性与魅力。可爱之处是在于她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丰富的,又是独特的人文地理的特色。白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白族人民传统耕读传家,儒商济世,再穷的家庭也相传供养子女读书,目的是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社会创造者。在白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白族童谣可谓是传世瑰宝。
白族童谣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而又独具本民族的风格。十分押韵,节奏感强,短小精悍,易背易诵,几乎都能唱。其中题为《白弥哇》即汉语白月亮)的遍及大大小小的白族村寨。流传之广,人们喜爱之深,在所有的白族童谣中是屈手一指的。上至七、八十岁的朵古薄(老大爹)、朵古优(老太婆),下至子三、五岁的书子奴(小孩子),谁都能顺口背或唱上几句。这首童谣是:“白月亮,白锵锵。你的子你的女在这哪?在羊南和松赕。你的子、你的女儿名什么?名牙奴牙八。牙奴去砍柴,牙八去摘蕨菜。摘到马鹿只,它的毛有三箩。它的肉有三土锅。白月亮,白锵锵。你的门开这哪?在这里。你的子、你的女儿名什么?叫谷称和谷光。谷称去砍柴,谷光去放鸭。鸭子丢失了,石盐臼棒打死。”还有些白族童谣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以及洱海边人的生活,不仅有子孙后代,这些后代有名字,有住处,而且还从事狩猎、农耕等活动。由于没有文字,这种口传尤其重要。母亲有了孩子,在皎洁的月光下,便高兴地教他唱诵道:“白月亮、白闪闪,你的子女在哪方?在星空,在这儿”。这些童谣,不仅是为逗着孩子玩的,而是为了教育下一代,把本氏族、本部落的生产技术、知识、思想、宗教信仰以通俗、易记的方式方法传下去,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自力更生,做个勤劳善良的人。
大理白族的童谣很多,它以活泼、易读、易记、有哲理、有童趣为特征。它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可做游戏,是群众代代相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白族童谣句式活泼,用白语念,韵律性强,顺口易记,便于儿童掌握,趣味性强。如童谣《小豆哨》:“小豆哨,响又响,响到上洪坪。爷爷缝给你花衣裳,奶奶做给你小花鞋。你不响,你不唱,将你抛入深海底!”这首童谣将“豆哨”拟人化,充满了生活情趣,儿童边玩边唱,十分有趣。还有一首童谣《小肥猪》也很有趣,它反映出大理白族商业社会的特点,一年到头家家的男子在外经商奔波,家中的妇女辛勤劳作,催肥了年猪企盼亲人岁暮归家杀猪过年的心情,歌词“大车赶,小车追,你爷你爹归家来,哼嗬,哼嗬’!杀年猪”。这是妇女逗幼童玩的一种游戏词。做游戏时,大人坐稳伸直腿,令幼童坐在脚上,双手拉住孩子的手,一伸一缩地拉动着。一边拉一边念,最后一句念完后,用手去触摸孩子的脖頸,逗得孩子“咯,咯”欢笑不已,寄寓了成年人的感情和乐趣。这首词是古白语,现代的人虽会念会做,却很难理解其中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了。还有一些童谣是孩子们集体做游戏时念的,如《哦了了》:“哦了了,哦了了,开园门,偷黄瓜,大狗小狗追出来,把我们吓得哭哇哇,蜗牛儿说,不要怕,不要怕,一条腿儿缩,狗儿会吓跑!"这是古白语,词意难理解。像这样的古童谣不少,一般都是三言二语,很有节奏感,能启发儿童的天真幻想,传播知识,它们句型自由,字数不拘,有童化、含蓄、幽默、风趣,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
白族童谣,让白族儿童了解了白族的诸多传统习俗,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儿童个体。在自称上,白族自称“白尼”、“白子”、“白伙”等;在服饰上,自古以来都以白色为主色;在白族人的心目中,白是美好、善良的标志;在民族宗教中多以白色为吉,他们崇拜的自然物、动植物大多是白色的。内容单一、古朴的童谣,让孩子们的心理有了一个为之自豪的共同体: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民族——白族。
作为一名生活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幼教工作者,面对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白族童谣这一璀璨文化宝库,我深感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语言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儿童的社会教育中更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白族童谣一直处于自发流传的状况,有的几近失传,这亟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利用,使其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宝贵资源,让古老的童谣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大理白族文化史》
《大理文化管锥》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二幼儿园 薛 梅
关键词:白族 童谣 社会性
童谣形式短小,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广大儿童喜爱。一首童谣,一般只单纯地集中地描写或讲述一件事物,简单明了地说明一个道理,使儿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儿童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弘扬传统文化。
大理白族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多元和谐、丰富多彩、个性鲜活为世人称道。在当今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大理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交融冲突将日益凸现出来,民族文化的发展若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与时俱进有机结合,则民族文化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人们都说大理美,美在哪里?人们都说大理可爱,可爱在哪里?是美在大理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的灵气,是美在其鲜活的文化个性与魅力。可爱之处是在于她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丰富的,又是独特的人文地理的特色。白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白族人民传统耕读传家,儒商济世,再穷的家庭也相传供养子女读书,目的是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社会创造者。在白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白族童谣可谓是传世瑰宝。
白族童谣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而又独具本民族的风格。十分押韵,节奏感强,短小精悍,易背易诵,几乎都能唱。其中题为《白弥哇》即汉语白月亮)的遍及大大小小的白族村寨。流传之广,人们喜爱之深,在所有的白族童谣中是屈手一指的。上至七、八十岁的朵古薄(老大爹)、朵古优(老太婆),下至子三、五岁的书子奴(小孩子),谁都能顺口背或唱上几句。这首童谣是:“白月亮,白锵锵。你的子你的女在这哪?在羊南和松赕。你的子、你的女儿名什么?名牙奴牙八。牙奴去砍柴,牙八去摘蕨菜。摘到马鹿只,它的毛有三箩。它的肉有三土锅。白月亮,白锵锵。你的门开这哪?在这里。你的子、你的女儿名什么?叫谷称和谷光。谷称去砍柴,谷光去放鸭。鸭子丢失了,石盐臼棒打死。”还有些白族童谣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以及洱海边人的生活,不仅有子孙后代,这些后代有名字,有住处,而且还从事狩猎、农耕等活动。由于没有文字,这种口传尤其重要。母亲有了孩子,在皎洁的月光下,便高兴地教他唱诵道:“白月亮、白闪闪,你的子女在哪方?在星空,在这儿”。这些童谣,不仅是为逗着孩子玩的,而是为了教育下一代,把本氏族、本部落的生产技术、知识、思想、宗教信仰以通俗、易记的方式方法传下去,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自力更生,做个勤劳善良的人。
大理白族的童谣很多,它以活泼、易读、易记、有哲理、有童趣为特征。它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可做游戏,是群众代代相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白族童谣句式活泼,用白语念,韵律性强,顺口易记,便于儿童掌握,趣味性强。如童谣《小豆哨》:“小豆哨,响又响,响到上洪坪。爷爷缝给你花衣裳,奶奶做给你小花鞋。你不响,你不唱,将你抛入深海底!”这首童谣将“豆哨”拟人化,充满了生活情趣,儿童边玩边唱,十分有趣。还有一首童谣《小肥猪》也很有趣,它反映出大理白族商业社会的特点,一年到头家家的男子在外经商奔波,家中的妇女辛勤劳作,催肥了年猪企盼亲人岁暮归家杀猪过年的心情,歌词“大车赶,小车追,你爷你爹归家来,哼嗬,哼嗬’!杀年猪”。这是妇女逗幼童玩的一种游戏词。做游戏时,大人坐稳伸直腿,令幼童坐在脚上,双手拉住孩子的手,一伸一缩地拉动着。一边拉一边念,最后一句念完后,用手去触摸孩子的脖頸,逗得孩子“咯,咯”欢笑不已,寄寓了成年人的感情和乐趣。这首词是古白语,现代的人虽会念会做,却很难理解其中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了。还有一些童谣是孩子们集体做游戏时念的,如《哦了了》:“哦了了,哦了了,开园门,偷黄瓜,大狗小狗追出来,把我们吓得哭哇哇,蜗牛儿说,不要怕,不要怕,一条腿儿缩,狗儿会吓跑!"这是古白语,词意难理解。像这样的古童谣不少,一般都是三言二语,很有节奏感,能启发儿童的天真幻想,传播知识,它们句型自由,字数不拘,有童化、含蓄、幽默、风趣,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
白族童谣,让白族儿童了解了白族的诸多传统习俗,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儿童个体。在自称上,白族自称“白尼”、“白子”、“白伙”等;在服饰上,自古以来都以白色为主色;在白族人的心目中,白是美好、善良的标志;在民族宗教中多以白色为吉,他们崇拜的自然物、动植物大多是白色的。内容单一、古朴的童谣,让孩子们的心理有了一个为之自豪的共同体: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民族——白族。
作为一名生活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幼教工作者,面对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白族童谣这一璀璨文化宝库,我深感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语言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儿童的社会教育中更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白族童谣一直处于自发流传的状况,有的几近失传,这亟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利用,使其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宝贵资源,让古老的童谣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大理白族文化史》
《大理文化管锥》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二幼儿园 薛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