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mao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提高、归纳,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应如何创新呢?我认为应从磨练思维入手。如何学会思维,以达到创新的目的,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疑问难,启迪思维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茶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宋代的朱熹说:“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力火花的开端。教学实践证明: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磨练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要用“疑”这个智力的火花,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一个不善于质疑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就不会有创新精神。如果达尔文不怀疑“创造论”能提出“进化论”么?如果哥白尼毫不怀疑“地心说”,能提出“日心说”吗?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设疑问难,只有设疑问难,才是觉悟之机,才是创造力的开始。
  二、引导想象、激发思维
  想象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是无限的。”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25年以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进一个大信封里,到了1978年12月,这个教师拆开了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写成的文章,不禁大惊失色,因为这些作文有的预言喷气式飞机三个小时可以渡过大西洋;有的预言会出现按纽电话和自动冲印相片的摄影机——这些预言都成为现实。学生的想象力的敏锐和丰富是惊人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想象激发思维,无异于给人的生活、学习以巨大的动力。只有大胆想象,推陈出新,那么创新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世界才会变的更加精彩。
  三、激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 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同中有异,殊途同归的问题,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式,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激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应超常规思维。例如在学完力的合成后,教师要有目的选择两道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十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去掉一个力后,其余九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题给出后,学生按照不同的思维方法得出结果,比较这些结果是相同的,但方法不同,多数同学按照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行法则,逐一合成,十分繁琐。少数同学利用平衡条件的推论简单明了,即这九个力的合力与去掉的那一个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此基础上再引伸一题,若其余九个力不变,让其中一个力绕作用点顺时针转过90度,则该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是多少?经过启发,借助上题思路,学生用后一种方法迅速求得合力。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平衡问题和力的合成问题,而且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四、创设宽松环境,开发创新思维
  一位教育家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讲出不同的风格。因此,物理教学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来确定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是问题串联式,分组讨论式,也可以是前后比照式,寻疑质理式,还可以是点拨式,启发式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学是双边活动,任何教师都不希望自己演独角戏。因此,课堂教学气氛就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讲述“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天高月圆,夜探嫦娥。据传有位古人为了到月球上亲眼目睹嫦娥的美貌,便亲手研制了一门大炮,让朋友把他射向月宫。”(学生们大笑)“这位冒险家能否目睹芳容?”“不能,”“为什么?”(我问)“速度太小” (学生答)“对,要用多大的速度,他才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呢?”学生们听课的积极性很高,我这才板书课题,开始讲述原理,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素质教育重在创新,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只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以創新为核心,以磨练思维为纽带,那么素质教育一定回落到创新的实处,一定会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是本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兴起的一种教育技术。80年代介绍到我国。目前世界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趋向深入,有的国家还成立了教学设计公司,而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尽人意,这与教学设计不良不无一定的关系。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精心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必在良好。所以说要改变目前“语文不景气”现象,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那么何谓优化?其含义为:清晰、趣味、热烈、和谐
摘要: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要弄清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增长对数学的通识,建立数学的整体意识,就必须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把数学史引入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为此,本文将着重研究应如何更好地将数学史知识在初中数学中进行渗透,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史 教育价值    教育的
【摘要】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媒体,是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基本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和语言修养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开创“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局面的关键,也是教师素质的最基本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师;学生;语言素养;艺术性;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它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前置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强调“ 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本文就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做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 探究性学习 含义策略    一、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涵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即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笔者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升学考试成为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在同龄人中只是少数,就智力而言,应属上乘,学好高中化学应不成问题。然而后来为什么分化会那么严重,有的甚至面临难过毕业关的困境?追踪及收集这些学生的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同时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除了必须按照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外,英语课堂教学仍有一定的技巧与艺术。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体
【摘要】教学游戏是指教师把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快乐地成长。文章分析幼儿园游戏教学含义、价值,最后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游戏可以提高幼儿创造力。  【关键词】游戏 教学 幼儿    1、引言    游戏化学习(Learn through play),又称为学习游戏化,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培养目标与发展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因此,根本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要转变自身的地位,由“匠人”向“主人”转化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整体素质水平的优劣。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应该以“做”为中心,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