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中高年级;预习;教学组织方式;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02—01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使课堂教学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小学生在课前有效预习,的确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通读数学新课内容,动手划出和圈点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而后要求学生细读内容,理解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如,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或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新知识。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一节内容为例,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做猜跳棋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知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并尝试解答例题,提前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二、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应该有效多样
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立足生活,联系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时间、方式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利用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学“测量”一节内容,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到操场或校外进行实际观察和测量活动。还有些教学内容,如利息的计算,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到银行、保险公司去访问、调查,把数学教学活动社会化。虽然多花一些时间,但是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即使是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例如,可以把全班学生按照数学学习水平分为A、B、C、D 4个层次。对A层次的学生,鼓励其独立学习,在达到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带有综合性、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好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予以帮助;对C层次的学生,则多加辅导,使他们逐步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对D层次的学生,则以夯实基础,逐步提高为目标,尽可能地一对一地去辅导,逐步鼓励提高。如此坚持,全班学生的数学水平就会得到整体的提高。
三、要注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而运算能力可以视作为数学的基础能力之一,如简单速算、珠算、口算、估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重点都放在了“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的概念、运算律等数学基础知识;二是要从最基础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训练起,尤其要注重速度和正确率两个维度;三是要使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题、审题的习惯。有的学生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这些都是错误的习惯,要及时改正;四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错题本,将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外练习、考查测试中的错题一一记录下来,而后再“立此存照”,使学生汲取教训,促使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五是要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在辅导学生作业时督促到位,纠正孩子不良的计算习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02—01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使课堂教学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小学生在课前有效预习,的确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通读数学新课内容,动手划出和圈点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而后要求学生细读内容,理解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如,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或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新知识。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一节内容为例,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做猜跳棋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知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并尝试解答例题,提前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二、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应该有效多样
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立足生活,联系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时间、方式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利用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学“测量”一节内容,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到操场或校外进行实际观察和测量活动。还有些教学内容,如利息的计算,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到银行、保险公司去访问、调查,把数学教学活动社会化。虽然多花一些时间,但是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即使是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例如,可以把全班学生按照数学学习水平分为A、B、C、D 4个层次。对A层次的学生,鼓励其独立学习,在达到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带有综合性、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好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予以帮助;对C层次的学生,则多加辅导,使他们逐步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对D层次的学生,则以夯实基础,逐步提高为目标,尽可能地一对一地去辅导,逐步鼓励提高。如此坚持,全班学生的数学水平就会得到整体的提高。
三、要注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而运算能力可以视作为数学的基础能力之一,如简单速算、珠算、口算、估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重点都放在了“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的概念、运算律等数学基础知识;二是要从最基础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训练起,尤其要注重速度和正确率两个维度;三是要使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题、审题的习惯。有的学生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这些都是错误的习惯,要及时改正;四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错题本,将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外练习、考查测试中的错题一一记录下来,而后再“立此存照”,使学生汲取教训,促使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五是要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在辅导学生作业时督促到位,纠正孩子不良的计算习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