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常以组织教师参加专家讲座,或是组织观摩教学活动,围绕教学案例进行观摩研讨。这两种活动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在理论层面上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修正和提升,通过观摩研讨对某一类活动的设计、组织等得到启示和借鉴;存在的问题是教研活动随意性大,没有更紧密地从基层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由于时间周期短,研讨不够深入,且理论学习和观摩实践研讨相对独立,缺少直接的联系,易造成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断裂”。
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理念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以解决基层教师共性问题为出发点,尝试探索阶段性“主题式”教研活动方式。即根据基层需求调研,罗列研讨菜单,采用专题讲座、互动研讨、教学实践观摩研讨、基层实践反馈等方式,通过理论、实践、研讨、再实践,将着眼点放在解决基层教育教学中最突出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对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寻求从形式到实质的突破,以此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下面是我区面向教办园在职青年教师,开展幼儿美术菜单式主题教研活动的一些尝试。
本教研案例主要进程概述
第一,活动前调研。
调查了解本区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的困惑,希望得到的学习和拓展。
在基层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深入班级了解教师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甄选出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第二,确定教研活动研讨主题,制定教研计划并组织实施。
1.拟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美术题材的选择、美术核心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运用等;
2.制定教研计划;
3.落实实施教研计划。
第一阶段理论提升
(一)引导教师进行自主理论学习、相互交流
1.对自己开展的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如:美术核心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幼儿已有经验是否被运用?幼儿的学习方式倾向于顺应“教师主导”还是任由幼儿“自由发展”?幼儿美术范例的选择与运用对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是否有积极的影响?等等。
2.以问题为抓手,引导教师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资源、发展的契机。学习《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和《纲要》解读中关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思想、途径,对幼儿美术教学重新审视;学习报刊上关于幼儿美术教学方面的文章,摘录主要观点;将理论学习的效益转化为教师共享的资源,让教师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相推荐文章、网站,并对美术教育活动中范例的选择与运用策略进行重新审视。
(二)組织专题讲座
请市学科带头人、市美术教研组长从《纲要》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活动新实践和美术教学活动目标制订要点把握两个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幼儿美术特点、幼儿美术题材选择、美术活动核心目标的制定及美术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并从教学实践中提取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特别是从实现目标的四个环节:感知体验与欣赏;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和感知体验紧密结合;欣赏与评价要选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给教师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第二阶段实践和观摩研讨
(一)参培人员就同一活动题材进行美术活动目标设定和分析
活动议程:
1.分小组讨论,根据题材的美术活动价值进行活动目标的设计定位;
2.各小组现场交流并互评(每小组进行角色分工: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
3.对各小组目标设计与交流情况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举:“手指印画”目标
1.通过欣赏手指印画,观察不同手指组合成的常见事物形象独特的美,尝试进行手指想象的创作。
2.通过指印不同方位的观察,进行想象添画,初步了解手指印画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3.体验手指印画带来的惊喜与乐趣。
分析:该活动目标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活动目标的行为主体不统一,目标1和目标2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目标3以幼儿为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活动中,目标表述的方式应统一。二是出现手段性、途径性的多余表述,如目标1和2的“通过……”,目标设计时应直接、明确呈现经验,不需要先呈现途径和方式。三是目标定得比较笼统、抽象,表达不够精准。
反思: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它包含认知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掌握、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活动目标的制订与表达要具体,这样才能便于教师把握,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通过搭建小组合作、大组交流互评、专家点评这样一个研讨平台,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从中受益,促使教师从单独学习的个体向主动研究的教研共同体转变。
(二)教学观摩研讨
例举:大班绘画活动“格子风”观摩研讨
活动议程:
1.组织观摩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大班绘画活动“格子风”;
2.执教教师说课;
3.参加观摩的人员从活动题材选择、目标制定、策略运用三方面分组进行研讨;
4.由教研员和讲座教师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和参培教师研讨情况进行现场点评。
分析:参培教师小组研讨和评课情况如下。
对题材选择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如本次观摩活动内容就是取材于蒙德里安的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格子风格的装饰运用。幼儿感受到线条、色彩带来的美感,发现这样的美并不仅仅存在于大师的作品中,在生活中也处处都能发现。
对目标制定的分析:目标的制定应符合《纲要》的精神,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必须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制定目标,教学活动目标应具体、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对教学策略的分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使《纲要》的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教学过程应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幼儿有思考及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注重师幼互动。如本次活动采取观察欣赏、引导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蒙德里安作品所表现的典型特征,帮助幼儿在范例中寻找美术表现手法的切入点;教师提供多样操作材料,幼儿运用范例呈現的格子元素对生活用品和玩具进行创造性装饰。但教师对范例与材料的提供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多元化;对孩子们的表现与创造应该鼓励探索尝试,支持大胆且富有个性的创造与表现。
反思: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主题互动教研中,带着问题听课,有针对性评课,即使认识上出现了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切磋学习的机会,它可以启发每个参培教师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促使参与个体检查、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三)基层实践反馈
通过回访,了解参加教研的教师回园后进行的美术教学活动情况;组织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讨论交流,分享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基层教师“实践——反思”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问题,有选择地对新的生成点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研究。
教研活动的效果及反思
从上述教研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开展菜单式主题教研活动,满足了基层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共性需求,促进了教师思考、分析、评价等能力的提高,教师们在互动中获得成功感,而且通过教师与教师、教研员、专家间的互动、交流与智慧的碰撞,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了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益。
2.菜单式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断裂”现象。
3.通过问题征集、问题筛选、现场互动式研讨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思考、发现、梳理、诊断、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相互启发、学习、提高、发展。从问题的征集到现场的合作,每位青年教师不仅思考了问题,学习了相关理论,同时在现场的研讨、交流中共享了他人的经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身的教学行为。
4.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研训活动中,我们需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基层教师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活用活理论,对在实践中生成的新的研讨主题,寻求更加有效的研究策略;进一步完善研讨的后续交流平台,加强全区幼教教研网络的建设,形成信息传递通畅、合作交流平台多样、功能发挥良好的幼教教研网络体系,为提高幼教教研工作质量提供组织保证。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常以组织教师参加专家讲座,或是组织观摩教学活动,围绕教学案例进行观摩研讨。这两种活动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在理论层面上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修正和提升,通过观摩研讨对某一类活动的设计、组织等得到启示和借鉴;存在的问题是教研活动随意性大,没有更紧密地从基层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由于时间周期短,研讨不够深入,且理论学习和观摩实践研讨相对独立,缺少直接的联系,易造成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断裂”。
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理念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以解决基层教师共性问题为出发点,尝试探索阶段性“主题式”教研活动方式。即根据基层需求调研,罗列研讨菜单,采用专题讲座、互动研讨、教学实践观摩研讨、基层实践反馈等方式,通过理论、实践、研讨、再实践,将着眼点放在解决基层教育教学中最突出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对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寻求从形式到实质的突破,以此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下面是我区面向教办园在职青年教师,开展幼儿美术菜单式主题教研活动的一些尝试。
本教研案例主要进程概述
第一,活动前调研。
调查了解本区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的困惑,希望得到的学习和拓展。
在基层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深入班级了解教师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甄选出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第二,确定教研活动研讨主题,制定教研计划并组织实施。
1.拟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美术题材的选择、美术核心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运用等;
2.制定教研计划;
3.落实实施教研计划。
第一阶段理论提升
(一)引导教师进行自主理论学习、相互交流
1.对自己开展的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如:美术核心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幼儿已有经验是否被运用?幼儿的学习方式倾向于顺应“教师主导”还是任由幼儿“自由发展”?幼儿美术范例的选择与运用对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是否有积极的影响?等等。
2.以问题为抓手,引导教师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资源、发展的契机。学习《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和《纲要》解读中关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思想、途径,对幼儿美术教学重新审视;学习报刊上关于幼儿美术教学方面的文章,摘录主要观点;将理论学习的效益转化为教师共享的资源,让教师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相推荐文章、网站,并对美术教育活动中范例的选择与运用策略进行重新审视。
(二)組织专题讲座
请市学科带头人、市美术教研组长从《纲要》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活动新实践和美术教学活动目标制订要点把握两个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幼儿美术特点、幼儿美术题材选择、美术活动核心目标的制定及美术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并从教学实践中提取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特别是从实现目标的四个环节:感知体验与欣赏;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和感知体验紧密结合;欣赏与评价要选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给教师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第二阶段实践和观摩研讨
(一)参培人员就同一活动题材进行美术活动目标设定和分析
活动议程:
1.分小组讨论,根据题材的美术活动价值进行活动目标的设计定位;
2.各小组现场交流并互评(每小组进行角色分工: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
3.对各小组目标设计与交流情况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举:“手指印画”目标
1.通过欣赏手指印画,观察不同手指组合成的常见事物形象独特的美,尝试进行手指想象的创作。
2.通过指印不同方位的观察,进行想象添画,初步了解手指印画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3.体验手指印画带来的惊喜与乐趣。
分析:该活动目标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活动目标的行为主体不统一,目标1和目标2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目标3以幼儿为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活动中,目标表述的方式应统一。二是出现手段性、途径性的多余表述,如目标1和2的“通过……”,目标设计时应直接、明确呈现经验,不需要先呈现途径和方式。三是目标定得比较笼统、抽象,表达不够精准。
反思: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它包含认知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掌握、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活动目标的制订与表达要具体,这样才能便于教师把握,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通过搭建小组合作、大组交流互评、专家点评这样一个研讨平台,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从中受益,促使教师从单独学习的个体向主动研究的教研共同体转变。
(二)教学观摩研讨
例举:大班绘画活动“格子风”观摩研讨
活动议程:
1.组织观摩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大班绘画活动“格子风”;
2.执教教师说课;
3.参加观摩的人员从活动题材选择、目标制定、策略运用三方面分组进行研讨;
4.由教研员和讲座教师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和参培教师研讨情况进行现场点评。
分析:参培教师小组研讨和评课情况如下。
对题材选择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如本次观摩活动内容就是取材于蒙德里安的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格子风格的装饰运用。幼儿感受到线条、色彩带来的美感,发现这样的美并不仅仅存在于大师的作品中,在生活中也处处都能发现。
对目标制定的分析:目标的制定应符合《纲要》的精神,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必须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制定目标,教学活动目标应具体、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对教学策略的分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使《纲要》的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教学过程应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幼儿有思考及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注重师幼互动。如本次活动采取观察欣赏、引导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蒙德里安作品所表现的典型特征,帮助幼儿在范例中寻找美术表现手法的切入点;教师提供多样操作材料,幼儿运用范例呈現的格子元素对生活用品和玩具进行创造性装饰。但教师对范例与材料的提供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多元化;对孩子们的表现与创造应该鼓励探索尝试,支持大胆且富有个性的创造与表现。
反思: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主题互动教研中,带着问题听课,有针对性评课,即使认识上出现了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切磋学习的机会,它可以启发每个参培教师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促使参与个体检查、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三)基层实践反馈
通过回访,了解参加教研的教师回园后进行的美术教学活动情况;组织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讨论交流,分享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基层教师“实践——反思”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问题,有选择地对新的生成点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研究。
教研活动的效果及反思
从上述教研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开展菜单式主题教研活动,满足了基层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共性需求,促进了教师思考、分析、评价等能力的提高,教师们在互动中获得成功感,而且通过教师与教师、教研员、专家间的互动、交流与智慧的碰撞,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了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益。
2.菜单式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断裂”现象。
3.通过问题征集、问题筛选、现场互动式研讨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思考、发现、梳理、诊断、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相互启发、学习、提高、发展。从问题的征集到现场的合作,每位青年教师不仅思考了问题,学习了相关理论,同时在现场的研讨、交流中共享了他人的经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身的教学行为。
4.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研训活动中,我们需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基层教师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活用活理论,对在实践中生成的新的研讨主题,寻求更加有效的研究策略;进一步完善研讨的后续交流平台,加强全区幼教教研网络的建设,形成信息传递通畅、合作交流平台多样、功能发挥良好的幼教教研网络体系,为提高幼教教研工作质量提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