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能力的探讨近些年来已成为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者研究的重点。纵观近些年来关于跨文化的文献,研究者发现,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由固定不变的几个成分组成。实际上,Darla K. Dearforff(2006)将跨文化能力看作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评价标准也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将跨文化的过程看作是动态发展的,符合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不容易统一的特性。
一、理论介绍
关于跨文化能力的评价, Deardorff(2006,2009)提出跨文化过程导向的动态模型(参考图示),认为跨文化能力首先要考虑的是态度,从个人层面(态度)向互动模式转换(结果)。跨文化能力的程度取决于获得态度的程度,知识或理解能力,以及技能。具体来说,跨文化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开放的态度,尊重所有文化以及好奇心和发现欲。开放的态度是指对文化持有保留观点;尊重则意味着重视所有文化;而好奇心和发现欲则是能力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这些态度对于成功的跨文化过程是十分关键的。一旦获得了这些态度,跨文化过程才可以得以发生。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中国留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如何?
2. 研究預设
本研究是定性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访谈法。研究对象为一位在法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男,25岁,非英语专业。该被试已经在法国呆过三个月。利用被试暑假的时间,研究者对其进行访问。研究工具是访谈问卷,由研究者向被试提问,引导被试回忆自己的跨文化经历,自我评价跨文化能力的强弱。
3. 研究过程
采取单独访谈的方法,一对一的对话模式。在被试回答的过程中,研究者边听边做笔记,以备作为研究结果使用。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访谈,该留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具备的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所在地(外来文化)国家了解的程度高低,是否接受外国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语言能力。与外国人交流时,语言仍然是沟通的障碍,再加上很多法国人不会说英文,更是给初到法国的被试带来了很多不便。关于文化差异的方面,被试也深有感触。他认为法国人的办事效率不高,是个太过于自由的国度,但是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所以只能去适应。如果在人文素质必修和选修课中,可以开设一些国外电影鉴赏的课程,以及老师对于外国文化的讲述与分析,就更能使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得到提高。现在的网络通讯技术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就是很好的助手,学习者可以自行学习,有很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选择性学习也更利于培养学生对跨文化培养的兴趣,鼓励他们以宽容的心接受外来文化。
其次,关于跨文化态度,被试展现出了对于他国文化的包容态度,可以接受他国和本国文化的差异,并尊重他国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开放性的态度在访谈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均说明被试的跨文化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这样的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帮助作用的。在被试举的例子中,他与一位法国男士的对话就很好的说明了他具有一颗探索、好奇的心,可以容忍不确定性,并且很容易融入到目标语文化中去。这一点或许是很多文献没有提到的。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正在提高,而在跨文化态度方面尤为突出。现在的学生更加的“国际化”,不管是他们在网络上,或者是生活中,他们通常被暴露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这对于学生跨文化态度的培养是及其有帮助的。这样,在异国他乡,中国学生更容易有清晰的跨文化意识感,进而秉持积极的跨文化态度。简单的说,中国学生在海外是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
关于目标语文化知识的理解方面,这一点体现出被试的不足。在他谈及法国办事效率的问题时,体现出十分不解的神情,从这可以看出他似乎对于这种状态有些不满,但自己又无法改变这样现状,凸显出一种矛盾的心态。这种现象属于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关乎上层建筑的,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对于目标语的深层文化还是不很了解,甚至产生怀疑、质疑的态度。这种上层建筑的,思维方式的知识在中国学生身上的确是很欠缺,这也是我们外语教育需要加强的地方。深层知识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外语教育更多的对目标语文化的渗透。
从Deardorff的跨文化过程图中,中国学生达到了跨文化外部结果。学生能自如运用听,观察、评价,分析,理解这些跨文化技巧,帮助自己完成交际的目的,并拥有很强的“国际性”意识,十分乐于与目标与文化下的人进行交流,尊重他们的文化。而内部结果是还没有达到的。
四、结语
本研究着眼于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过程模型,运用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一名中国留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在海外的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乐于接受目标语文化,对目标语文化十分有容忍的态度;在跨文化知识方面,浅层次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要好于深层次的有关于上层建筑的,精神层面的深层知识;并且可以自如的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技巧,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外部结果。而跨文化能力的内部结果的达到,有赖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跨文化态度的培养,文化知识框架的建立,跨文化技能的鍛炼,三者需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好我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庄恩平,2006)。但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高兆金 2010),融入到目标与文化中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Deardorff, D.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0.3 (2006): 241-66.
[2] 高兆金, 浅议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08): 第58-64页.
[3] 庄恩平, 跨文化能力: 我国 21 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2006 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外语界, 2006(5): 第79-80页.
一、理论介绍
关于跨文化能力的评价, Deardorff(2006,2009)提出跨文化过程导向的动态模型(参考图示),认为跨文化能力首先要考虑的是态度,从个人层面(态度)向互动模式转换(结果)。跨文化能力的程度取决于获得态度的程度,知识或理解能力,以及技能。具体来说,跨文化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开放的态度,尊重所有文化以及好奇心和发现欲。开放的态度是指对文化持有保留观点;尊重则意味着重视所有文化;而好奇心和发现欲则是能力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这些态度对于成功的跨文化过程是十分关键的。一旦获得了这些态度,跨文化过程才可以得以发生。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中国留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如何?
2. 研究預设
本研究是定性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访谈法。研究对象为一位在法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男,25岁,非英语专业。该被试已经在法国呆过三个月。利用被试暑假的时间,研究者对其进行访问。研究工具是访谈问卷,由研究者向被试提问,引导被试回忆自己的跨文化经历,自我评价跨文化能力的强弱。
3. 研究过程
采取单独访谈的方法,一对一的对话模式。在被试回答的过程中,研究者边听边做笔记,以备作为研究结果使用。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访谈,该留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具备的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所在地(外来文化)国家了解的程度高低,是否接受外国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语言能力。与外国人交流时,语言仍然是沟通的障碍,再加上很多法国人不会说英文,更是给初到法国的被试带来了很多不便。关于文化差异的方面,被试也深有感触。他认为法国人的办事效率不高,是个太过于自由的国度,但是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所以只能去适应。如果在人文素质必修和选修课中,可以开设一些国外电影鉴赏的课程,以及老师对于外国文化的讲述与分析,就更能使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得到提高。现在的网络通讯技术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就是很好的助手,学习者可以自行学习,有很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选择性学习也更利于培养学生对跨文化培养的兴趣,鼓励他们以宽容的心接受外来文化。
其次,关于跨文化态度,被试展现出了对于他国文化的包容态度,可以接受他国和本国文化的差异,并尊重他国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开放性的态度在访谈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均说明被试的跨文化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这样的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帮助作用的。在被试举的例子中,他与一位法国男士的对话就很好的说明了他具有一颗探索、好奇的心,可以容忍不确定性,并且很容易融入到目标语文化中去。这一点或许是很多文献没有提到的。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正在提高,而在跨文化态度方面尤为突出。现在的学生更加的“国际化”,不管是他们在网络上,或者是生活中,他们通常被暴露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这对于学生跨文化态度的培养是及其有帮助的。这样,在异国他乡,中国学生更容易有清晰的跨文化意识感,进而秉持积极的跨文化态度。简单的说,中国学生在海外是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
关于目标语文化知识的理解方面,这一点体现出被试的不足。在他谈及法国办事效率的问题时,体现出十分不解的神情,从这可以看出他似乎对于这种状态有些不满,但自己又无法改变这样现状,凸显出一种矛盾的心态。这种现象属于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关乎上层建筑的,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对于目标语的深层文化还是不很了解,甚至产生怀疑、质疑的态度。这种上层建筑的,思维方式的知识在中国学生身上的确是很欠缺,这也是我们外语教育需要加强的地方。深层知识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外语教育更多的对目标语文化的渗透。
从Deardorff的跨文化过程图中,中国学生达到了跨文化外部结果。学生能自如运用听,观察、评价,分析,理解这些跨文化技巧,帮助自己完成交际的目的,并拥有很强的“国际性”意识,十分乐于与目标与文化下的人进行交流,尊重他们的文化。而内部结果是还没有达到的。
四、结语
本研究着眼于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过程模型,运用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一名中国留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在海外的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乐于接受目标语文化,对目标语文化十分有容忍的态度;在跨文化知识方面,浅层次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要好于深层次的有关于上层建筑的,精神层面的深层知识;并且可以自如的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技巧,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外部结果。而跨文化能力的内部结果的达到,有赖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跨文化态度的培养,文化知识框架的建立,跨文化技能的鍛炼,三者需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好我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庄恩平,2006)。但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高兆金 2010),融入到目标与文化中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Deardorff, D.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0.3 (2006): 241-66.
[2] 高兆金, 浅议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08): 第58-64页.
[3] 庄恩平, 跨文化能力: 我国 21 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2006 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外语界, 2006(5): 第79-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