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同物理一样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化学二字的表面意思是变化的科学,可见化学是一门非常富有活力和新意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创新性非常强。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例分析法,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四种策略,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教师;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活,是科技进步的关键,对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变化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化学的实践性和变化性等基本特点,采用单方面理论灌输或者海题战术培养学生。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思维迟钝,木讷呆滞习惯按部就班,创新能力低下,违背我国化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下面本文根据我国化学教学现状,详细分析了四种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开发、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化学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讨厌上化学课,创新就无从谈起。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喜欢上化学。学生只有喜欢化学,才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继而主动开拓创新。
兴趣的源泉是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首先要勾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比如:九年级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与原子,教师在讲解这节课时,可通过提问勾起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好奇心。例如我们可以看到水、书本、笔、黑板等东西,但是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利用提问勾起学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是营造环境,营造浓厚的化学学习环境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化学。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分子与原子运动时,可将分子、原子运动做一个微视频,将微观运动轨迹转化为可看见的运动过程,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探索分子、原子的好奇心,继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收集与任务相关的资源,主動相互结合相互合作,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分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封闭型任务、半开放型任务和全开放型任务。封闭型任务比较适合初学化学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化学知识几乎为零,没有一定知识背景根本无法独立去探索、解决化学高深问题。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设计封闭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积累化学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可设计半开放型任务,这类任务其实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根据化学教材设计相应的实验,驱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相互协作,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化学实验大多具有一定危险性,所以教师必须全程监控,及时阻止学生误操作危险实验。比如: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如果化学实验需要用到浓硫酸,教师应提前让学生熟记浓硫酸的化学、物理特性,特别强调危险注意事项。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腐蚀性,不能沾皮肤,或者滴到眼睛里。如果皮肤或者眼睛里溅上,应立即用清水清洗。全开放型任务主要是拓展,通过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优化实验设计
3.1趣味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传统教学往往跳过实验,只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前人实验结果。或者教师进行实验,但是实验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教师进行化学实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选择将实验所需的东西搬到课堂,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直接省略学生亲自动手过程。教师在上面讲解的再详细,总有学生听不到、看不到,听到、看到的学生因讲解枯燥冗长也会失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跟不上教师步骤就会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在选择趣味性实验时,应注意三点,分别是奇而显、避繁就简和生活化。化学实验奇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化学实验好奇才会全神贯注投入学好化学。因此,教师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选择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方便学生观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繁就简的意思是尽量精简实验步骤,减少不必要的实验用品、工具。如果实验太过复杂,耗时就比较长,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消磨学生的好奇心,降低实验的趣味性,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对化学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生活化是指化学实验用品尽量源于生活,学生熟悉的用品容易产生亲切感。如果选择陌生的实验用品的工具,陌生感容易消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碳酸钙与醋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选择鸡蛋、玻璃瓶、棉花、酒精、火柴等工具,问学生怎样才能让鸡蛋完好无损的放入细口玻璃瓶中。边说边做,先将鸡蛋放在醋里泡软,然后将棉花沾酒精备用,捞出鸡蛋擦干后将棉花点燃放入广口瓶中,然后将鸡蛋放在瓶口,鸡蛋会一点点被吸进瓶中,过一段时间,学生会发现鸡蛋慢慢恢复原样。利用实验勾起学生好奇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这个实验的奥妙,布置任务,让学生再想一个与鸡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实验,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3.2优化实验设计
优化实验设计,也可培养、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化学课堂的化学实验绝大部分是来自教材的经典案例,就有一定的传统性,教师在做的时候大多是照搬,对实验侧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通常一节实验课下来,有些学生连仪器、药品都搞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整合实验内容,构建化学实验知识点,增强效果。调整实验开展形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尽量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新课改后,化学教学由教师主体走向双主体模式。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很多改革并没有被运用到课堂,或者曲解改革,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弊端,学校化学教师应从激发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理念和优化实验设计等方面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扎世鹏.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2(14):138-139.
[2]马建虎.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学创新,2015(10):109-109.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教师;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活,是科技进步的关键,对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变化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化学的实践性和变化性等基本特点,采用单方面理论灌输或者海题战术培养学生。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思维迟钝,木讷呆滞习惯按部就班,创新能力低下,违背我国化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下面本文根据我国化学教学现状,详细分析了四种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开发、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化学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讨厌上化学课,创新就无从谈起。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喜欢上化学。学生只有喜欢化学,才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继而主动开拓创新。
兴趣的源泉是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首先要勾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比如:九年级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与原子,教师在讲解这节课时,可通过提问勾起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好奇心。例如我们可以看到水、书本、笔、黑板等东西,但是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利用提问勾起学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是营造环境,营造浓厚的化学学习环境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化学。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分子与原子运动时,可将分子、原子运动做一个微视频,将微观运动轨迹转化为可看见的运动过程,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探索分子、原子的好奇心,继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收集与任务相关的资源,主動相互结合相互合作,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分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封闭型任务、半开放型任务和全开放型任务。封闭型任务比较适合初学化学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化学知识几乎为零,没有一定知识背景根本无法独立去探索、解决化学高深问题。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设计封闭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积累化学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可设计半开放型任务,这类任务其实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根据化学教材设计相应的实验,驱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相互协作,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化学实验大多具有一定危险性,所以教师必须全程监控,及时阻止学生误操作危险实验。比如: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如果化学实验需要用到浓硫酸,教师应提前让学生熟记浓硫酸的化学、物理特性,特别强调危险注意事项。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腐蚀性,不能沾皮肤,或者滴到眼睛里。如果皮肤或者眼睛里溅上,应立即用清水清洗。全开放型任务主要是拓展,通过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优化实验设计
3.1趣味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传统教学往往跳过实验,只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前人实验结果。或者教师进行实验,但是实验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教师进行化学实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选择将实验所需的东西搬到课堂,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直接省略学生亲自动手过程。教师在上面讲解的再详细,总有学生听不到、看不到,听到、看到的学生因讲解枯燥冗长也会失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跟不上教师步骤就会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在选择趣味性实验时,应注意三点,分别是奇而显、避繁就简和生活化。化学实验奇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化学实验好奇才会全神贯注投入学好化学。因此,教师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选择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方便学生观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繁就简的意思是尽量精简实验步骤,减少不必要的实验用品、工具。如果实验太过复杂,耗时就比较长,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消磨学生的好奇心,降低实验的趣味性,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对化学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生活化是指化学实验用品尽量源于生活,学生熟悉的用品容易产生亲切感。如果选择陌生的实验用品的工具,陌生感容易消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碳酸钙与醋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选择鸡蛋、玻璃瓶、棉花、酒精、火柴等工具,问学生怎样才能让鸡蛋完好无损的放入细口玻璃瓶中。边说边做,先将鸡蛋放在醋里泡软,然后将棉花沾酒精备用,捞出鸡蛋擦干后将棉花点燃放入广口瓶中,然后将鸡蛋放在瓶口,鸡蛋会一点点被吸进瓶中,过一段时间,学生会发现鸡蛋慢慢恢复原样。利用实验勾起学生好奇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这个实验的奥妙,布置任务,让学生再想一个与鸡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实验,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3.2优化实验设计
优化实验设计,也可培养、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化学课堂的化学实验绝大部分是来自教材的经典案例,就有一定的传统性,教师在做的时候大多是照搬,对实验侧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通常一节实验课下来,有些学生连仪器、药品都搞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整合实验内容,构建化学实验知识点,增强效果。调整实验开展形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尽量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新课改后,化学教学由教师主体走向双主体模式。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很多改革并没有被运用到课堂,或者曲解改革,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弊端,学校化学教师应从激发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理念和优化实验设计等方面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扎世鹏.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2(14):138-139.
[2]马建虎.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学创新,2015(10):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