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能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云南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云南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云南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家园。
一、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逐步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污染防治的市场化进程
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必须逐年增加环保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政府环保投入应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随财政的增长同步增加。要积极探索高效的环保投融资模式,在政府投资的引导下,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投融资体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污染治理产业化,以此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2、继续加强对现有污染源治理和对新污染源的控制
要加强对现有污染源治理工作,对现有超排总量企业督促实施消减计划,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全面监控管理,继续实施“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工程和清洁能源行动计划,遏制已关闭的污染企业死灰复燃,对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重点查处。要依法推动规划环评的实施,积极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优化选址,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3、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做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要从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要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根本目标,以公众关心的环境敏感问题为主要切入口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做好重点流域、重点城市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重点抓好滇池治理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九大高原湖泊的环境保护。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着重解决城市噪声、油烟扰民问题,以及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建筑扬尘和垃圾管理与控制问题,通过“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安静小区”、“绿色工地”等建设工作,不断努力保持或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固体废物管理,深化城市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要协调推进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以科学施肥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重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控制酸雨污染,以辐射源监管为重点,提高辐射环境安全水平,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治理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
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1、加强国土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全省的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切实加强各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保护工作,力争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测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生态脆弱区,严格控制开发,建立以保护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鼓励当地居民外出发展,并逐步扩大生态移民规模;抓住国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机遇,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培养当地居民在保护前提下开发的能力。
2、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建设绿色云南、生态云南的要求,转变开发思路,实现生态建设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转变。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功能的恢复和自然恢复,继续推进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生态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维护总体生态系统稳定,遏制局部区域生态恶化趋势。要切实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探索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网络,维护生物多样性。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控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以遏制产生新的重大生态破坏。要制定“三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促进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要逐步建立资源开发监管体系,提高矿产、水、森林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要力争建成一个地面生态观测站,利用国家生态遥感监测资源数据,建立起高效、快捷、可靠的污染源远程监控和污染应急系统,监测全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快速反应、应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能力。要加强相关地区环境监管和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环保监管和执法机制,进一步提高环保监管和执法能力,加大对“三江”水电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和保护力度。要提高环境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重视新型环境问题的预防。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并监督环境保护。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来的十多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难以控制的阶段,资源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依托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要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推广环境友好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钢铁、铝、水泥等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提出能耗、水耗、环保准入条件,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协调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换。对于市场已经饱和、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进步缓慢、创新乏力的产业,要果断地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污染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要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试点、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再利用等途径,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从国民教育、价值导向、消费等方面引导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1)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大力推行可用废弃物资源化,通过在冶金、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行业的推广利于节约、可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积极推进对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体系,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与耦合,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中水回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
(2)大力促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积极倡导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冶金(含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火电)、造纸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并逐步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措施推广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服务行业等社会各个领域;加强对超标排污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其清洁生产技术改进和升级;加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推行清洁生产的深度和强度,对新建项目的清洁生产提出更严格要求。大力发展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善。
(3)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导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积极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公平消费,倡导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舆论,把节约资源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科斯R,阿尔钦A.诺斯D,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4]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云南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云南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家园。
一、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逐步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污染防治的市场化进程
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必须逐年增加环保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政府环保投入应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随财政的增长同步增加。要积极探索高效的环保投融资模式,在政府投资的引导下,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投融资体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污染治理产业化,以此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2、继续加强对现有污染源治理和对新污染源的控制
要加强对现有污染源治理工作,对现有超排总量企业督促实施消减计划,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全面监控管理,继续实施“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工程和清洁能源行动计划,遏制已关闭的污染企业死灰复燃,对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重点查处。要依法推动规划环评的实施,积极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优化选址,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3、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做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要从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要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根本目标,以公众关心的环境敏感问题为主要切入口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做好重点流域、重点城市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重点抓好滇池治理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九大高原湖泊的环境保护。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着重解决城市噪声、油烟扰民问题,以及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建筑扬尘和垃圾管理与控制问题,通过“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安静小区”、“绿色工地”等建设工作,不断努力保持或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固体废物管理,深化城市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要协调推进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以科学施肥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重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控制酸雨污染,以辐射源监管为重点,提高辐射环境安全水平,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治理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
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1、加强国土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全省的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切实加强各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保护工作,力争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测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生态脆弱区,严格控制开发,建立以保护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鼓励当地居民外出发展,并逐步扩大生态移民规模;抓住国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机遇,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培养当地居民在保护前提下开发的能力。
2、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建设绿色云南、生态云南的要求,转变开发思路,实现生态建设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转变。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功能的恢复和自然恢复,继续推进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生态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维护总体生态系统稳定,遏制局部区域生态恶化趋势。要切实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探索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网络,维护生物多样性。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控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以遏制产生新的重大生态破坏。要制定“三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促进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要逐步建立资源开发监管体系,提高矿产、水、森林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要力争建成一个地面生态观测站,利用国家生态遥感监测资源数据,建立起高效、快捷、可靠的污染源远程监控和污染应急系统,监测全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快速反应、应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能力。要加强相关地区环境监管和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环保监管和执法机制,进一步提高环保监管和执法能力,加大对“三江”水电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和保护力度。要提高环境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重视新型环境问题的预防。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并监督环境保护。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来的十多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难以控制的阶段,资源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依托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要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推广环境友好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钢铁、铝、水泥等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提出能耗、水耗、环保准入条件,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协调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换。对于市场已经饱和、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进步缓慢、创新乏力的产业,要果断地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污染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要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试点、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再利用等途径,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从国民教育、价值导向、消费等方面引导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1)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大力推行可用废弃物资源化,通过在冶金、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行业的推广利于节约、可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积极推进对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体系,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与耦合,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中水回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
(2)大力促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积极倡导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冶金(含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火电)、造纸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并逐步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措施推广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服务行业等社会各个领域;加强对超标排污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其清洁生产技术改进和升级;加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推行清洁生产的深度和强度,对新建项目的清洁生产提出更严格要求。大力发展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善。
(3)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导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积极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公平消费,倡导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舆论,把节约资源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科斯R,阿尔钦A.诺斯D,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4]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