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大歌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哪里有侗家,那里就有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因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演唱内容、多变的艺术形式等有机结合构成其整体之美,也使得侗族大歌能世代传唱、经久不衰。
【关键词】侗族大歌;整体美;内容美;形式美
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艺术节。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观众为之倾倒,连演六场,场场座无虚席。各报刊纷纷撰文赞扬,认为侗族大歌是“金秋艺术节的重要发现和成就之一”,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大歌很美,美极了。”侗家人这么说,其它民族的人也这么说;中国人这么说,外国人也这么说;总之一句话,凡听过侗族大歌演唱的人都这么说。不管你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者你只不过是一个音乐的门外汉;也不管你是否懂侗语,能否听懂演唱的内容,都会被其整体和谐之美而感动。
侗族大歌之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才产生了侗族大歌的整体美。
一、侗族大歌的内容美
侗族大歌整体美,首先表现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当然,这个真实不是自然的事实,而是经过能够正确地把握生活的作者(们)对五光十色的自然存在的事实深思熟虑地加工提炼后显示出来的艺术真实,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质地、情感地、形象地反映了侗族社会的生活风貌。
侗族大歌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民族的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材料,二是引进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传统故事。后者主要反映在锦老(叙事大歌)作品中,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嘎英台”(祝英台之歌)了。这些都是他族文化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名篇,不会有人去怀疑它的艺术真实性;而前者却直接来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爱情生活和一切发生在民族内部的事实,这些自然状态的事象,经过侗族大歌的作者们根据民族的道德观念、审美心理加工改造提炼创作成为具有民族的内容、民族的神韵、民族的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侗族大歌以真、以善为本的演唱内容当然是侗族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这样的内容又反过来影响着侗族社会和谐、和睦、友爱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展,推动着侗族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富有音乐感的侗家语言也是形成其内容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形成的载体。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以南部方言为主,因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音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一、p、c、s、t、x、v、k、h),其中有六个人声调O、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有人说听侗家人讲话如听歌声一般,这种说法正说明了语言在音乐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在音乐旋律的构成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侗语的特点就是声调多,多达九个调值。字调的高低是相对的,其升降变化是有规律的,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无固定音高和音律可循,又对旋律音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侗族人民把自己这种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经过长期加工,创造了极富韵味的歌词,提炼寻求出美的音乐旋律与美的和声——侗族大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美
侗族大歌的形式美与它的内容美相比较,总的说来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从艺术的本质特征方面来讲,形式美又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很突出的。
侗族大歌的形式美表现在它的曲调、歌曲结构、调式,尤其是多声的结合上。这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外化形式,显现出了侗族大歌音乐美的两大特点:其一,音域不宽,可以使演唱者轻松自如,基本上用自然音色的本嗓就可以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听众欣赏到人类本嗓音色之自然美,又便于演唱者对于歌词内容的表述;其二,级进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体现出侗语声调的自然音韵,产生一种朴素的自然(语言声调)音韵美。这正是词曲完美结合的标志。
当然侗族大歌的和声有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之别,由于高音声部的轮流领唱,歌手既能轮流换气,同时又有不同音色的对比。有了低音声部为背景和基础,也让高音声部得以任意发挥,从而产生了美妙的和声效果。这种多声部复调音乐是侗族音乐不断朝着纯粹音乐美的方向发展的最终结果,从而使大歌以其优美抒情的旋律与和谐协调的和音的完美结合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侗族大歌基本上是中国五声调式中最具抒情性的羽调式,但它也常运用“同宫犯调”或“异宫犯调”的手法来扩大调性的接触面,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此外,模仿手法和调式转换等等的运用,都使得侗族大歌演唱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侗族大歌以其真与善的演唱内容以及富有音乐感的侗家语言形成的内容美和旋律线、节奏的级进与平稳和声(音程)的协和结构的对称形成的形式美,共同构成了其整体和谐之美,使其不断地得到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中笑.真·善·和谐[J].中国音乐学,1997(S1).
[2]朱慧珍.侗族审美特征漫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6).
[3]张泽中.论侗族文化之根性及其美学特征[J].怀化师专学报,1999(4).
[4]侗族歌谣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民族出版社,
【关键词】侗族大歌;整体美;内容美;形式美
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艺术节。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观众为之倾倒,连演六场,场场座无虚席。各报刊纷纷撰文赞扬,认为侗族大歌是“金秋艺术节的重要发现和成就之一”,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大歌很美,美极了。”侗家人这么说,其它民族的人也这么说;中国人这么说,外国人也这么说;总之一句话,凡听过侗族大歌演唱的人都这么说。不管你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者你只不过是一个音乐的门外汉;也不管你是否懂侗语,能否听懂演唱的内容,都会被其整体和谐之美而感动。
侗族大歌之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才产生了侗族大歌的整体美。
一、侗族大歌的内容美
侗族大歌整体美,首先表现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当然,这个真实不是自然的事实,而是经过能够正确地把握生活的作者(们)对五光十色的自然存在的事实深思熟虑地加工提炼后显示出来的艺术真实,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质地、情感地、形象地反映了侗族社会的生活风貌。
侗族大歌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民族的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材料,二是引进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传统故事。后者主要反映在锦老(叙事大歌)作品中,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嘎英台”(祝英台之歌)了。这些都是他族文化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名篇,不会有人去怀疑它的艺术真实性;而前者却直接来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爱情生活和一切发生在民族内部的事实,这些自然状态的事象,经过侗族大歌的作者们根据民族的道德观念、审美心理加工改造提炼创作成为具有民族的内容、民族的神韵、民族的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侗族大歌以真、以善为本的演唱内容当然是侗族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这样的内容又反过来影响着侗族社会和谐、和睦、友爱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展,推动着侗族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富有音乐感的侗家语言也是形成其内容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形成的载体。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以南部方言为主,因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音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一、p、c、s、t、x、v、k、h),其中有六个人声调O、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有人说听侗家人讲话如听歌声一般,这种说法正说明了语言在音乐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在音乐旋律的构成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侗语的特点就是声调多,多达九个调值。字调的高低是相对的,其升降变化是有规律的,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无固定音高和音律可循,又对旋律音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侗族人民把自己这种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经过长期加工,创造了极富韵味的歌词,提炼寻求出美的音乐旋律与美的和声——侗族大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美
侗族大歌的形式美与它的内容美相比较,总的说来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从艺术的本质特征方面来讲,形式美又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很突出的。
侗族大歌的形式美表现在它的曲调、歌曲结构、调式,尤其是多声的结合上。这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外化形式,显现出了侗族大歌音乐美的两大特点:其一,音域不宽,可以使演唱者轻松自如,基本上用自然音色的本嗓就可以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听众欣赏到人类本嗓音色之自然美,又便于演唱者对于歌词内容的表述;其二,级进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体现出侗语声调的自然音韵,产生一种朴素的自然(语言声调)音韵美。这正是词曲完美结合的标志。
当然侗族大歌的和声有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之别,由于高音声部的轮流领唱,歌手既能轮流换气,同时又有不同音色的对比。有了低音声部为背景和基础,也让高音声部得以任意发挥,从而产生了美妙的和声效果。这种多声部复调音乐是侗族音乐不断朝着纯粹音乐美的方向发展的最终结果,从而使大歌以其优美抒情的旋律与和谐协调的和音的完美结合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侗族大歌基本上是中国五声调式中最具抒情性的羽调式,但它也常运用“同宫犯调”或“异宫犯调”的手法来扩大调性的接触面,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此外,模仿手法和调式转换等等的运用,都使得侗族大歌演唱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侗族大歌以其真与善的演唱内容以及富有音乐感的侗家语言形成的内容美和旋律线、节奏的级进与平稳和声(音程)的协和结构的对称形成的形式美,共同构成了其整体和谐之美,使其不断地得到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中笑.真·善·和谐[J].中国音乐学,1997(S1).
[2]朱慧珍.侗族审美特征漫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6).
[3]张泽中.论侗族文化之根性及其美学特征[J].怀化师专学报,1999(4).
[4]侗族歌谣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