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探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优化是一件极有必要的工程,笔者对优化语文课堂提问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能为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语文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自始至终的过程中,起到课堂之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提问于是便成为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过程里必不可少的研究范围。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的提出,应该依据影响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包括语文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1.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直接对语文课堂提问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这一必不可少的课堂环节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打开思维,发挥想象,掌握好、拓展好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
  2.学生的学习特点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本。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社会生活规范或行为准则。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掌握这些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为自己日后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做必要的准备。而教会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灌输,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好更优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现实意义
  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的落实,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水平产生影响,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效果产生事半功倍的功效。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时效性,首先可以快速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语文课堂提问实现优化,则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要学并乐于学,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学生会自觉利用所学,想方设法地活跃思维,积极思考问题答案。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最终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学生积极努力地回答出问题,教师则能够及时获得对各自均有益的教学反馈,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及原因分析
  眼观现实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则能明显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有原因。
  (一)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灌輸。然而现实教学生活中,很多教师对提问这种师生之间最常用最普遍的交流方式重视不够,研究不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提问量次不当
  有的教师一整堂课都在向学生提问,十分重视学生的想法。然而这其中必然存在问题,例如有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抛给学生,认为是活跃课堂气氛,防止学生走神,增加学生自信,然而四十分钟的课堂每一分钟都应是宝贵的,抛给学生太多过于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己滔滔不绝,很少向学生提问,想利用好每一分钟把精准的知识要点都完完整整的灌给学生。然而这又容易产生另一个问题,一堂课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填塞式的讲述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提问只面向个体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喜欢走到被叫学生面前听取他的回答,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是教师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移除胆怯心理,然而这也产生一个极易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却只是与某一个学生交流,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真正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之一,每一个课堂中的学生是平等的,都拥有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提问误区原因探析
  出现上文提及的关于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学生的主体性不明确
  新课程中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而现实课堂提问过程中,依旧有许多老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不足
  教师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对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进行了解,只有在了解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恰当有效的问题,而许多老师在备课中只抱书本备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绝对不可取的。教师应当提前了解把握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全面掌握每一位同学的现有水平。
  三、语文课堂提问优化实践策略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积极地打开思维,说出合理的想法,并能全面地思考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下面笔者提出自己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看法: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奖励和惩罚、维持教学秩序、安排集体活动等权力,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教育中都存在着不当的管理倾向,比如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近代德国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说,都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定位于被动接受的“塑造形象”,造成师生间的授受、主次、上下关系十分明显,这对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语文教师要破除“唯我独尊”的观念,增强教学民主意识。具体到课堂提问,也要时刻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坚持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教师要起到启发、指导的作用。于永正老师就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合理适当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翠鸟》一课中的教学实录:
  师:“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从上面的教学实录看,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问出相关问题,而是师生双方围绕话题进行交谈,与学生共同解答,学生摆脱了被“牵”的处境,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励。这就是合理坚持了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二)优化问题结构
  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做到合理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适时选择发问时机是明显不够的,还需要优化问题结构,也就是明确先问什么,再问什么,精心设计出准确、有效的问题。笔者认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结构便是优化的问题结构。
  如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一段对话:
  师:选择一处,谈谈感受!
  生: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像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
  师笑着说:看给你美的呀!
  生:我这是在哪呀?
  师:你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慨?
  生:就是在那个平湖秋月。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
  师:美死了,不用他的“美”,你再换一个字或一个词。
  生:美妙。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时并不直接问这里蕴藏的感情,而是让学生读,读时顺势而问,问题结构便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充分勾起了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课堂提问优化是一件极有必要的工程,以上是笔者对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与研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本文能为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全新的助人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主要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社会心理学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初中生班级凝聚力水平,设计出一套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为取向的初中生班级凝聚力的团体辅导方案,包括团体成员甄选、团体名称、团体性质、团体目标、团体辅导过程和团体辅导效果评估,并对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
【摘要】传统小说课堂承载着太多意义和价值问题。意义性问题固然重要,但单纯的意义探讨并非文学。本文尝试从文学层面出发,寻找一种根植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小说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说切入;多元赏析;小说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立足文本,独立收获美感与情节架构  (一)转变态度  阅读小说内容时,首先要转变阅读态度,避免用“讲的是什么”来审视作品。如鲁迅的小说以批判现实为主
【摘要】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整个语文教学也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满足了对传统文化传播诉求,也实现了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促进我国现代教育、深化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展开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摘要】阅读教学要求重视“以读为本”。“读”不仅体现在朗读,还体现在默读。审视当下语文课,朗读已成为课堂中的点缀,而学生只是扯着嗓子,为“读”而“读”。默读也被弱化甚至缺失。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  【关键词】朗读;默读;语文教学;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的课
【摘要】在当前注重保护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阅读文学经典能让沉寂的激情和忘却已久的梦想渐渐升起。而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能让自己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感悟人性的美好、生命的伟大,同时获得心灵的愉悦。接下来就从汉语言文学经典的价值着手,探究新形势下阅读策略,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新形势;汉语言文学;文学经典;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汉语言文
【摘要】由于当下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呈现小班化的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应对新的教学形势。如何根据地方化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探索发展的课题。老师应该改变课堂中学生以静为主的课堂原则,加入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本文讨论了四项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班化;学生  
【摘要】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有效提高班级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有:缺乏自信心,骨子里很自卑;缺乏自控力和自制力等。他们的转变工作应该对症下药,从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着手。  【关键词】后进生;扬长避短;刚柔并济;多方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后进”即“后来进步”之意,后进生一般是指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
【摘要】屈原的作品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学作品的顶峰。提及屈原的文学艺术特色,学者往往关注 “香草美人”这一意象,“思美人”这一情节则经易被忽略,笔者认为,这个情节的因袭与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本文尝试从“思美人”这个情节原型的演变与发展,从另一个侧面探讨屈原的文学成就。  【关键词】思美人;屈原;因袭;文学成就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思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中就已经
【摘要】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地倡导全民阅读,全社会也越来越重视阅读,因为阅读能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阅读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但农村地方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仍有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还没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对阅读不够重视,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虽然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也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南沙鱼窝头第二中学;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状况;对策  
【摘要】《飘》中刻画的主人公是一位集矛盾、复杂、多面于一体的人物,她在乱世中表现出来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  的性格、现实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顽强的生活能力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深深吸引着笔者,让笔者发自内心地佩服。这些与她叛逆、现实、坚强、勇敢而又自私虚荣的性格密切相关。本文是笔者拜读作品后的一篇感想,具体讨论了她无畏的可敬的坚强女性的形象以及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