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剔红工艺是我国漆器制作中重要的技艺,“剔红”又叫“雕红漆”、“雕红漆”北京雕漆与湖南湘绣、景德镇瓷器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象征着国家民族的昌盛,更寄寓着人们对吉庆、红火的愿景。这也是剔红工艺自古至今不断流传发展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剔红工艺的发展特征和价值意义。繁复绚丽的剔红雕漆艺术犹如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充分折射出了民族文化的智慧、绚丽和传统技艺的精湛、高超。
关键词: 漆器;剔红;传统工艺
1.剔红技艺的发展及特征
“剔红”就是在器物的胎体上,涂上几十甚至上百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它是雕漆工艺之一,又叫“雕红漆”、“红雕漆”是我国传统漆器艺术中重要的技艺,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漆器制品,从西漢东汉的发展衰败,到宋元复兴,明清的繁荣,到清末民初的衰落,漆器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它的技艺也是总体在不断提高优化和继承发展的。其技艺始于隋唐,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但早期基本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到宋代以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髹饰录》是一部漆艺专著,它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古代漆艺专著,是我们了解古代漆艺发展的重要参考,也记载着明代在制漆工艺上的伟大成果。索予明先生在《剔红考》一书中写到:“漆器在我国工艺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而剔红之制,自宋迄清,九百余年来,制作繁兴,为宫廷中重要的用器之一种”,古代制作一件雕漆作品时间较长,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从树上采集下来的生漆经过加工制成熟漆,还要经过制胎、髹涂、雕刻等再进行打磨,根据大漆的颜色不同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彩等,其中剔红是最常见的。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大家,如杨茂、张成等技艺大师。剔红工艺把漆的优良特性和古老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和艺术精华。
后来到明代时期的剔红有洪武剔红。其中以永乐年间记载最详,其中主要为雕漆。到了明清以后,剔漆加深,明清两朝至少髹漆三十几层,多者达到上百层。在制作技艺上达到了巅峰状态。宋元时期以盘盒之类小件工艺品居多,而明清则大为发展,出现大型剔红桌椅、屏风、橱柜、床榻等,规模宏大,雕工精细,将画与雕刻相互融合,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刀法上,清代则刀锋锐露,至乾隆年间由于高宗的喜爱,在高宗皇帝的倡导之下,清代的雕漆作品,一改以往历代的风格,力求刀工显露,形成了艳丽、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剔红以其华贵、大气的艺术风格在明清两代更是成为皇家宫廷的御用珍品。以精湛的技艺雕刻各色精美花卉纹样,花纹尤为繁复纤细,花朵盛开饱满,花叶穿插,不留一丝空白,体现出清代家具繁纹密布的艺术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2.剔红工艺及漆器艺术的价值意义
剔红这一技艺能历经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并展现出独特动人的魅力已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意义。它不但在髹漆的技术与艺术上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而且暗示了我们从材质语言角度探索艺术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汉代漆器的应用基至超过了青铜器,而随着魏晋时期陶瓷的兴起,使漆器又走向尬的处境,改变实用功能走向装饰情趣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向。于是雕漆的存在发展就更具时代需求和价值意义。
3.综述
雕漆是在器物上反复刷上很多层漆后又雕刻的制成的,就像在生活中重视积累一样,积累是成果之花绽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足够丰富的基础后才能使生命的价值意义更加完美。所以设计、制作者要不断积累优秀文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技能,这样漆器作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审美消费,如装饰艺术设计中,在人民大会堂的装饰中加入了古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元素使其兼具“新”、“老”之美,更加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团结、包容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暗示和顺应了人民大会堂的使命和地位。这恰好证明了作好文化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与实践,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艺术形式创新一直是艺术生存的命脉。所以雕漆工艺也要注重在继承中创新,没有创新,艺术形式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从石器时代简单的工具造型到原始社会的岩洞壁画,艺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和演化。艺术形式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创新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变化,漆器艺术也是如此。一种艺术形式能否传承和发展下去,取决于其艺术内涵和内容能否不断的跟随社会的发展和改变而改变。这种不断的改变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文艺术的发展,对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繁荣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荣.古代漆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 乔千光.传统漆器工艺[J].中国文化遗产,2004.(06).
[3] 长北.解说髹饰录[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 张飞龙.中国漆工艺溯源[J].中国生漆,2008.(01).
[5]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作者简介
李学海(1993.01-),男,汉族,籍贯:山东日照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装饰设计,导师:刘芳教授
关键词: 漆器;剔红;传统工艺
1.剔红技艺的发展及特征
“剔红”就是在器物的胎体上,涂上几十甚至上百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它是雕漆工艺之一,又叫“雕红漆”、“红雕漆”是我国传统漆器艺术中重要的技艺,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漆器制品,从西漢东汉的发展衰败,到宋元复兴,明清的繁荣,到清末民初的衰落,漆器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它的技艺也是总体在不断提高优化和继承发展的。其技艺始于隋唐,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但早期基本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到宋代以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髹饰录》是一部漆艺专著,它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古代漆艺专著,是我们了解古代漆艺发展的重要参考,也记载着明代在制漆工艺上的伟大成果。索予明先生在《剔红考》一书中写到:“漆器在我国工艺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而剔红之制,自宋迄清,九百余年来,制作繁兴,为宫廷中重要的用器之一种”,古代制作一件雕漆作品时间较长,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从树上采集下来的生漆经过加工制成熟漆,还要经过制胎、髹涂、雕刻等再进行打磨,根据大漆的颜色不同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彩等,其中剔红是最常见的。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大家,如杨茂、张成等技艺大师。剔红工艺把漆的优良特性和古老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和艺术精华。
后来到明代时期的剔红有洪武剔红。其中以永乐年间记载最详,其中主要为雕漆。到了明清以后,剔漆加深,明清两朝至少髹漆三十几层,多者达到上百层。在制作技艺上达到了巅峰状态。宋元时期以盘盒之类小件工艺品居多,而明清则大为发展,出现大型剔红桌椅、屏风、橱柜、床榻等,规模宏大,雕工精细,将画与雕刻相互融合,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刀法上,清代则刀锋锐露,至乾隆年间由于高宗的喜爱,在高宗皇帝的倡导之下,清代的雕漆作品,一改以往历代的风格,力求刀工显露,形成了艳丽、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剔红以其华贵、大气的艺术风格在明清两代更是成为皇家宫廷的御用珍品。以精湛的技艺雕刻各色精美花卉纹样,花纹尤为繁复纤细,花朵盛开饱满,花叶穿插,不留一丝空白,体现出清代家具繁纹密布的艺术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2.剔红工艺及漆器艺术的价值意义
剔红这一技艺能历经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并展现出独特动人的魅力已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意义。它不但在髹漆的技术与艺术上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而且暗示了我们从材质语言角度探索艺术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汉代漆器的应用基至超过了青铜器,而随着魏晋时期陶瓷的兴起,使漆器又走向尬的处境,改变实用功能走向装饰情趣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向。于是雕漆的存在发展就更具时代需求和价值意义。
3.综述
雕漆是在器物上反复刷上很多层漆后又雕刻的制成的,就像在生活中重视积累一样,积累是成果之花绽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足够丰富的基础后才能使生命的价值意义更加完美。所以设计、制作者要不断积累优秀文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技能,这样漆器作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审美消费,如装饰艺术设计中,在人民大会堂的装饰中加入了古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元素使其兼具“新”、“老”之美,更加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团结、包容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暗示和顺应了人民大会堂的使命和地位。这恰好证明了作好文化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与实践,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艺术形式创新一直是艺术生存的命脉。所以雕漆工艺也要注重在继承中创新,没有创新,艺术形式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从石器时代简单的工具造型到原始社会的岩洞壁画,艺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和演化。艺术形式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创新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变化,漆器艺术也是如此。一种艺术形式能否传承和发展下去,取决于其艺术内涵和内容能否不断的跟随社会的发展和改变而改变。这种不断的改变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文艺术的发展,对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繁荣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荣.古代漆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 乔千光.传统漆器工艺[J].中国文化遗产,2004.(06).
[3] 长北.解说髹饰录[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 张飞龙.中国漆工艺溯源[J].中国生漆,2008.(01).
[5]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作者简介
李学海(1993.01-),男,汉族,籍贯:山东日照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装饰设计,导师:刘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