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性认知是理性认知的基础,这在数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运用强调“生活数学”、提供直观感知、运用感官协同、鼓励课外活动等策略,加强对学生感性认知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感性认知;培养;策略
“数学课应该讲‘理’”,这是一些老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从某些角度而言,这样的理解是没错的,数学课本就应该重视数理、算理的学习。但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样的理解却又是不全面的。学生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即便是数学的“理”,也不例外,既要重视“讲”,还要重视提供知识建构的基础和条件。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老师只注意了计算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或“(ab+ah+bh)×2”的推导过程以及片面强调计算公式的背诵和套用,而忽视了学生对“表面积”的感性认知和对其意义的理解的话,那么,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对现实中大量的诸如“金鱼缸(少一个面)”“通风管(少两个面)”等物体的表面积进行计算时,就极易生搬硬套公式而产生错误。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采用合适的方式与策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学生能在自身经验与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强调“生活数学”,使知识更有生命力
数学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的数学信息,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
1.创设生活情境。这种情境包含数学问题和需要的情境。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例题的出现就不是简单的算式的呈现,而是一个商场购物的情境,里面有各种的商品,包括0.75元的软皮本和一叠10.5元的纸币,然后通过让学生模拟购物,引出算式10.5÷0.75,继而展开学习。
2.提炼数学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可以说,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譬如,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公园秋游,共有28名老师,150名学生。公园的售票处显示的票价为成人30元/人,学生15元/人,30人以上团体20元/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最佳的购票方案。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这些信息中提炼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包括:全部买团体票的、不买团体票的、以及一部分买团体票的,并且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进行解决。
二、提供直观感知,使知识更形象具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一般是依靠形状、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因此,直观教学对儿童是必需的,教学不应建筑在抽象的概念和词汇上,而应建筑在儿童能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之上。”因此,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1.运用实物直观。如教学第七册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的认识时,采用到实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式,真实地感知到1公顷到底有多大?更有利于学生把公顷的进率、单位的运用以及转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运用模象直观。各种幻灯片、图表、图片、模型和电影、教学电视等观察和演示,都属模象直观。还有,对实物进行缩小、放大、着色、模拟、变动为静、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等,都属于模象直观。例如,教学第十二册“圓锥的认识”中有关“圆锥的高”时,若用实物或用画图的方式,难以把“圆锥的高”准确地呈现给学生——画图不够形象准确、用实物学生无法看到实物中间的“高”。但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教学,就可以运用动画的形式,通过透视等方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的高。
3.运用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就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举例或言语描绘,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从而获得感性认知。当然,当教师通过言语来描述时,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语调要句逗分明,有变化起伏,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运用感官协同,使知识更精准深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3]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譬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如果只是让学生听老师讲,或者只是看老师的演示,那么,最后学生很可能只会生硬地记住其计算公式;但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移、拼,而得到一个长方形,继续推导出其计算公式“底×高”,那么,学生不仅对计算公式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以及两个公式的意义和关系也有更深的理解,更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架构。
四、鼓励课外活动,使知识更丰富丰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46]。而这些经验的获得,不可能只靠师生之间的口授耳闻,更重要的是要靠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哪里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不断的参与中积累。就小学生而言,感性经验,最主要的是他们在直接触环境和活动中完成的。
所以,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经常组织学生游览、访问、参观等课外活动,以及布置适当的课外生活实践、课外阅读等实践性的作业,从而丰富感性知识。
感性认知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感性认知的培养,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聂小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1(1)
[3]冯秀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现途径[J].清风.2020(11)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加禾小学 何洁莉
【关键词】小学数学;感性认知;培养;策略
“数学课应该讲‘理’”,这是一些老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从某些角度而言,这样的理解是没错的,数学课本就应该重视数理、算理的学习。但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样的理解却又是不全面的。学生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即便是数学的“理”,也不例外,既要重视“讲”,还要重视提供知识建构的基础和条件。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老师只注意了计算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或“(ab+ah+bh)×2”的推导过程以及片面强调计算公式的背诵和套用,而忽视了学生对“表面积”的感性认知和对其意义的理解的话,那么,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对现实中大量的诸如“金鱼缸(少一个面)”“通风管(少两个面)”等物体的表面积进行计算时,就极易生搬硬套公式而产生错误。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采用合适的方式与策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学生能在自身经验与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强调“生活数学”,使知识更有生命力
数学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的数学信息,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
1.创设生活情境。这种情境包含数学问题和需要的情境。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例题的出现就不是简单的算式的呈现,而是一个商场购物的情境,里面有各种的商品,包括0.75元的软皮本和一叠10.5元的纸币,然后通过让学生模拟购物,引出算式10.5÷0.75,继而展开学习。
2.提炼数学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可以说,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譬如,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公园秋游,共有28名老师,150名学生。公园的售票处显示的票价为成人30元/人,学生15元/人,30人以上团体20元/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最佳的购票方案。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这些信息中提炼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包括:全部买团体票的、不买团体票的、以及一部分买团体票的,并且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进行解决。
二、提供直观感知,使知识更形象具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一般是依靠形状、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因此,直观教学对儿童是必需的,教学不应建筑在抽象的概念和词汇上,而应建筑在儿童能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之上。”因此,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1.运用实物直观。如教学第七册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的认识时,采用到实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式,真实地感知到1公顷到底有多大?更有利于学生把公顷的进率、单位的运用以及转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运用模象直观。各种幻灯片、图表、图片、模型和电影、教学电视等观察和演示,都属模象直观。还有,对实物进行缩小、放大、着色、模拟、变动为静、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等,都属于模象直观。例如,教学第十二册“圓锥的认识”中有关“圆锥的高”时,若用实物或用画图的方式,难以把“圆锥的高”准确地呈现给学生——画图不够形象准确、用实物学生无法看到实物中间的“高”。但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教学,就可以运用动画的形式,通过透视等方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的高。
3.运用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就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举例或言语描绘,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从而获得感性认知。当然,当教师通过言语来描述时,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语调要句逗分明,有变化起伏,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运用感官协同,使知识更精准深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3]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譬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如果只是让学生听老师讲,或者只是看老师的演示,那么,最后学生很可能只会生硬地记住其计算公式;但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移、拼,而得到一个长方形,继续推导出其计算公式“底×高”,那么,学生不仅对计算公式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以及两个公式的意义和关系也有更深的理解,更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架构。
四、鼓励课外活动,使知识更丰富丰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46]。而这些经验的获得,不可能只靠师生之间的口授耳闻,更重要的是要靠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哪里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不断的参与中积累。就小学生而言,感性经验,最主要的是他们在直接触环境和活动中完成的。
所以,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经常组织学生游览、访问、参观等课外活动,以及布置适当的课外生活实践、课外阅读等实践性的作业,从而丰富感性知识。
感性认知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感性认知的培养,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聂小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1(1)
[3]冯秀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现途径[J].清风.2020(11)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加禾小学 何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