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其中诗歌部分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从我们小学开始便熟背《唐诗三
百首》《诗经》等名著,在古人的字里行间了解历史,感受人生的哲理。到了近现代,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被很多名家推崇,大量优秀的诗篇被广为流传。大家进行诗歌品读更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大家提升语文素养,陶冶情操,铸造民族精神。本文针对如何进行诗歌品读展开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诗歌品读;提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有了变化,现代的诗歌和过去的形式并不相同。现在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因素,整体节奏也更加符合现在的音律。为了让大家在诗歌的学习中体会我国的文化精髓,了解文化的演变和扩展,应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学会品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甚至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缔造民族精神。那么怎么样才能增加学生的诗歌品读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下文列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律之美
《朗读者》节目的火热,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诵读的乐趣。朗读文章,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诗歌的意味。在现在的课本中,朗读都是课文后面的一项必备练习,可见诵读在学习语文方面的重要性。有些课文后的练习是“熟读诗歌,并背诵”,有些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而有些是“朗讀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这些练习要求都反映出了编写者的意图,教学人员更应该明白诵读在诗歌品读中的含义。反复诵读可以更加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色彩和人物形象。在《金色花》中,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便可以明白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有童趣,更有人间欢爱的感情。孩子们正是像这金色花一样,美丽的外表下有着纯洁的灵魂,香气袭人,虽有点调皮,却有着这世间最高尚天真的心灵。在她的心里和世界中,到处都充满了爱。反复地诵读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之爱,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不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升华了自己的心灵。更加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懂得回报父母,传承中华美德。
诵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感受诗歌的音律之美。诗歌都像音乐一样,讲究押韵、旋律和节奏感。诗歌不仅要朗朗上口,还要悦耳动听,诵读的时候可以抑扬顿挫,如音乐一般,不绝于耳。所以在品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诵读,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旋律、韵味,感受其中的音律之美,便也不难理解作者的心灵感受、情感波动。
二、感受意境,提升品读能力
所谓意境,就是文章的主旨。“意”即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诗歌中,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和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融合。它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品读作品的关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这么评价:“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品读诗歌,要去理解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张若虚的《春江湖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交错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闻一多先生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评价极高。词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失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十分鲜明。
除此以外,品读诗歌的时候还需要对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每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都是作者精心创作,贾岛的“推敲”也是每一位诗人的真实写照。严谨的文字、精妙的布局和优美的修辞表达,都会让诗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三、展开联想,品味诗歌含蕴
诗歌篇幅短,很多意境都要靠读者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所要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初看来,这两个没有什么关联,但是细细联想才明白:远征的丈夫早已命归黄土,可怜的妻子还在家里做着团聚的美梦。由“河边骨”到“梦里人”,这两个画面突兀翻转却是让人震撼、心伤,给读者无限巨大的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说:“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只有进行深入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空灵”空间,才能更好地挖掘体味出诗歌充实的一面。
四、知人论世,感受意象之美
一首诗歌最感动人的地方就是文章的主旨,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情感是通过诗歌的意象表现出来,不仅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还带有诗人的主观意识。品读一首诗歌,要对诗人所在的时代有所了解,明白诗人写这首诗时所处的状况。同样题材的诗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景下,所表达的主旨也是不同的。例如李煜,如果不了解他从贵为天子到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就不会理解“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大哀伤。李清照如果没有晚年丧夫、生活颠沛流离,也不会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深婉哀痛的诗句。
五、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优秀的诗歌作品数不胜数。对诗歌的品读可以传扬中华民族精神,了解历史的演变,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品读的时候要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展开联想,深入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华文祥.“初细”读诗“品诵”传诗——让小学生在快乐讲课中学诗歌[J].江西教育,2014(15).
(编辑:张驰)
百首》《诗经》等名著,在古人的字里行间了解历史,感受人生的哲理。到了近现代,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被很多名家推崇,大量优秀的诗篇被广为流传。大家进行诗歌品读更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大家提升语文素养,陶冶情操,铸造民族精神。本文针对如何进行诗歌品读展开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诗歌品读;提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有了变化,现代的诗歌和过去的形式并不相同。现在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因素,整体节奏也更加符合现在的音律。为了让大家在诗歌的学习中体会我国的文化精髓,了解文化的演变和扩展,应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学会品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甚至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缔造民族精神。那么怎么样才能增加学生的诗歌品读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下文列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律之美
《朗读者》节目的火热,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诵读的乐趣。朗读文章,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诗歌的意味。在现在的课本中,朗读都是课文后面的一项必备练习,可见诵读在学习语文方面的重要性。有些课文后的练习是“熟读诗歌,并背诵”,有些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而有些是“朗讀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这些练习要求都反映出了编写者的意图,教学人员更应该明白诵读在诗歌品读中的含义。反复诵读可以更加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色彩和人物形象。在《金色花》中,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便可以明白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有童趣,更有人间欢爱的感情。孩子们正是像这金色花一样,美丽的外表下有着纯洁的灵魂,香气袭人,虽有点调皮,却有着这世间最高尚天真的心灵。在她的心里和世界中,到处都充满了爱。反复地诵读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之爱,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不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升华了自己的心灵。更加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懂得回报父母,传承中华美德。
诵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感受诗歌的音律之美。诗歌都像音乐一样,讲究押韵、旋律和节奏感。诗歌不仅要朗朗上口,还要悦耳动听,诵读的时候可以抑扬顿挫,如音乐一般,不绝于耳。所以在品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诵读,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旋律、韵味,感受其中的音律之美,便也不难理解作者的心灵感受、情感波动。
二、感受意境,提升品读能力
所谓意境,就是文章的主旨。“意”即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诗歌中,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和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融合。它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品读作品的关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这么评价:“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品读诗歌,要去理解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张若虚的《春江湖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交错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闻一多先生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评价极高。词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失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十分鲜明。
除此以外,品读诗歌的时候还需要对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每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都是作者精心创作,贾岛的“推敲”也是每一位诗人的真实写照。严谨的文字、精妙的布局和优美的修辞表达,都会让诗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三、展开联想,品味诗歌含蕴
诗歌篇幅短,很多意境都要靠读者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所要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初看来,这两个没有什么关联,但是细细联想才明白:远征的丈夫早已命归黄土,可怜的妻子还在家里做着团聚的美梦。由“河边骨”到“梦里人”,这两个画面突兀翻转却是让人震撼、心伤,给读者无限巨大的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说:“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只有进行深入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空灵”空间,才能更好地挖掘体味出诗歌充实的一面。
四、知人论世,感受意象之美
一首诗歌最感动人的地方就是文章的主旨,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情感是通过诗歌的意象表现出来,不仅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还带有诗人的主观意识。品读一首诗歌,要对诗人所在的时代有所了解,明白诗人写这首诗时所处的状况。同样题材的诗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景下,所表达的主旨也是不同的。例如李煜,如果不了解他从贵为天子到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就不会理解“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大哀伤。李清照如果没有晚年丧夫、生活颠沛流离,也不会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深婉哀痛的诗句。
五、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优秀的诗歌作品数不胜数。对诗歌的品读可以传扬中华民族精神,了解历史的演变,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品读的时候要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展开联想,深入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华文祥.“初细”读诗“品诵”传诗——让小学生在快乐讲课中学诗歌[J].江西教育,2014(15).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