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品读之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la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其中诗歌部分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从我们小学开始便熟背《唐诗三
  百首》《诗经》等名著,在古人的字里行间了解历史,感受人生的哲理。到了近现代,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被很多名家推崇,大量优秀的诗篇被广为流传。大家进行诗歌品读更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大家提升语文素养,陶冶情操,铸造民族精神。本文针对如何进行诗歌品读展开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诗歌品读;提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有了变化,现代的诗歌和过去的形式并不相同。现在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因素,整体节奏也更加符合现在的音律。为了让大家在诗歌的学习中体会我国的文化精髓,了解文化的演变和扩展,应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学会品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甚至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缔造民族精神。那么怎么样才能增加学生的诗歌品读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下文列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律之美
  《朗读者》节目的火热,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诵读的乐趣。朗读文章,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诗歌的意味。在现在的课本中,朗读都是课文后面的一项必备练习,可见诵读在学习语文方面的重要性。有些课文后的练习是“熟读诗歌,并背诵”,有些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而有些是“朗讀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这些练习要求都反映出了编写者的意图,教学人员更应该明白诵读在诗歌品读中的含义。反复诵读可以更加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色彩和人物形象。在《金色花》中,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便可以明白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有童趣,更有人间欢爱的感情。孩子们正是像这金色花一样,美丽的外表下有着纯洁的灵魂,香气袭人,虽有点调皮,却有着这世间最高尚天真的心灵。在她的心里和世界中,到处都充满了爱。反复地诵读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之爱,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不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升华了自己的心灵。更加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懂得回报父母,传承中华美德。
  诵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感受诗歌的音律之美。诗歌都像音乐一样,讲究押韵、旋律和节奏感。诗歌不仅要朗朗上口,还要悦耳动听,诵读的时候可以抑扬顿挫,如音乐一般,不绝于耳。所以在品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诵读,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旋律、韵味,感受其中的音律之美,便也不难理解作者的心灵感受、情感波动。
  二、感受意境,提升品读能力
  所谓意境,就是文章的主旨。“意”即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诗歌中,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和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融合。它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品读作品的关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这么评价:“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品读诗歌,要去理解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张若虚的《春江湖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交错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闻一多先生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评价极高。词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失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十分鲜明。
  除此以外,品读诗歌的时候还需要对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每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都是作者精心创作,贾岛的“推敲”也是每一位诗人的真实写照。严谨的文字、精妙的布局和优美的修辞表达,都会让诗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三、展开联想,品味诗歌含蕴
  诗歌篇幅短,很多意境都要靠读者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所要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初看来,这两个没有什么关联,但是细细联想才明白:远征的丈夫早已命归黄土,可怜的妻子还在家里做着团聚的美梦。由“河边骨”到“梦里人”,这两个画面突兀翻转却是让人震撼、心伤,给读者无限巨大的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说:“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只有进行深入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空灵”空间,才能更好地挖掘体味出诗歌充实的一面。
  四、知人论世,感受意象之美
  一首诗歌最感动人的地方就是文章的主旨,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情感是通过诗歌的意象表现出来,不仅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还带有诗人的主观意识。品读一首诗歌,要对诗人所在的时代有所了解,明白诗人写这首诗时所处的状况。同样题材的诗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景下,所表达的主旨也是不同的。例如李煜,如果不了解他从贵为天子到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就不会理解“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大哀伤。李清照如果没有晚年丧夫、生活颠沛流离,也不会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深婉哀痛的诗句。
  五、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优秀的诗歌作品数不胜数。对诗歌的品读可以传扬中华民族精神,了解历史的演变,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品读的时候要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展开联想,深入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华文祥.“初细”读诗“品诵”传诗——让小学生在快乐讲课中学诗歌[J].江西教育,2014(15).
  (编辑:张驰)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从充分利用课内文本,培养学生人文底蕴;适切整合课外文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制定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就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阅读素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指明:“诵
【摘要】从《世说新语》精彩文段的赏析中,可以形象具体地领略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行为与风格,即鲁迅先生所说的“魏晋风度”。  【关键词】魏晋风度;超人雅量;聪慧大方;舍生取义;以身作则;自由洒脱;放诞不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本书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遗闻轶事。根据内容
【摘要】校园文化既有配合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稳定教育教学的约束作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凝聚  作用,又有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融合作用,调动学生上进和学习热情的激励作用以及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使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绘本是开启儿童阅读之旅的“金钥匙”,是培养阅读兴趣、启发思维、表达自我、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载体。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教师,长期从事低年段语文教育及班主任工作,近年来着重对在“互联网 ”背景下,探究如何把绘本阅读跟儿童品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阅读;品德教育;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绘本蕴含的独特属性  (一)图文的交融性  绘本的主题
【摘要】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课改的日新月异,学校更加关注新技术融入课堂的教学研究。为此,笔者潜心于借助“希沃授课助手”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希沃授课助手;高效达成目标;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信息技术
【摘要】“生活化”习作教学是能够极大激发出学生写作潜能的习作教学手段,其核心内容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的措施,包括注重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写作氛围等措施,旨在指导今后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摘要】从教材编排、试卷设题、高考改革来看,课堂教学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结合。贴近课本来进行引导群文阅读。通过群文阅读,整合教材与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构建课文中经典思想链条。  【关键词】传统文化;群文阅读;教材;勾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明仁知义,盈科而行”,源于《孟子》的章句:“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流水这个东西,不把坑坑
【摘要】对于处在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难度可以适当提高,以此来满足小学生持续增长的求知欲,在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文分析了如何优化语文拓展阅读,从多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优化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
【摘要】残雪作为先锋派作家之一,始终贯彻先锋文学的探索精神,以前卫的创作姿态,对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她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消泯了小说的日常时空逻辑,在充满神秘与恐惧的心理意识流动中,建构起新的小说心理时空逻辑,并在这种新的心理时空中,对死亡做出新的文学释义。本文将围绕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死亡做出新的释义;在对残雪小说《苍老的浮云》作细致解读的同时,分析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财富就在自己的脑子里”的说法,似乎您一下子接受不了,或者“懵圈”了,但這不要紧。您可能承认“世界上的所有富翁都是智慧的高手”的现实;您也可能承认,多数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赚钱吃饭,只有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凭借自己的智慧赚回了比别人强百倍甚至万倍的财富。不管怎么说,也不管说什么,这都证明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少数人赚钱就赚在了大多数人不善于用脑子上。   特拉德是一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