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成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规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遵守常规有效学习呢?教师要让幼儿知道区域活动中的常规要求、教师常规教育要正确、及时发现问题并思考,循序渐进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区域常规。
关键字:区域活动;常规教育;常规要求;共参与;遵守区规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常规是维护幼儿日常生活秩序为目的,教育者为其制定的在集体生活和个人成长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作为一种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活动,幼儿自主性越强,活动形式越开放,幼儿和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大。建立制定针对区域活动的常规教育就现的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幼儿自主学习的质量。我从制定区域活动常规要求开始,形成合适的常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活动后思考问题,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
一、区域活动中的主要常规要求
按区按年龄段,常规的要求略有不同,主要的常规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能主动积极,友好共参与
這项是要求幼儿的游戏态度与情感体验,多体现在角色区、表演区,也是参加其他区域时的情感基础。比如在小班的角色区里,主要培养幼儿逐渐对角色游戏感兴趣,能够明确自己扮演的游戏角色,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中班幼儿喜欢参与角色游戏,愿意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能扩展情节,运用语言、表情和动作表现角色,初步学会协商、轮流、合作、友好地游戏,加强游戏的集体性;大班幼儿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地参与角色游戏,对游戏充满兴趣,能正确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之间社会关系,能大胆想象,较逼真地模仿扮演社会角色,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会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和纠纷。
2.垃圾扔桶里,保持区卫生
这是要求幼儿在进区时有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美工区最为体现这一点,还有科学区、益智区等,这些操作时要产生垃圾的区域,我们就要求幼儿垃圾扔桶里,保持区卫生。一线教师都知道,要想幼儿创造出好的美工作品,投放的材料五花八门,区的卫生和整洁就是个问题。在小班时,教师就要培养幼儿操作完成后,有意识地主动收拾和整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往后不但是在美工区还是其他区,幼儿就会演习这个好习惯,达到教育目标。
3.遵守区规则,不影响他人
在每个区域的进区之处,都有一个简单易懂的进区规则牌,教师在进区前都会提醒幼儿进区的规则,幼儿都知道每个区不同的进区规则。比如建构区里基本的规则要求:需要几块积木就拿几块,不用时不可占用过多积木影响他人使用;行走、搭建时,注意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不小心碰到别人的作品时,要道歉;拿走别人正在使用的建构材料时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当出现积木不够用时,懂得谦让;等等。
二、区域活动中的常规教育
进行区域常规教育才让幼儿正确的遵守区域规则。常规教育体现为以下几点:
1.让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活动常规的制定与修订
区域常规的制定,应该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的过程,尤其是中大班幼儿,他们已经有能力参与区域活动常规的制定。比如在建构活动之后,教师适时提问“在建构区搭建积木时要遵守哪些规则”。这是幼儿根据刚才进区时的情况进行集体的讨论,有的幼儿会说:
“刚才某某拿了我的积木,以后不可以拿别人的积木”;还有的幼儿会提意见,说:“老师,积木都不够了,我们人太多了,要规定进区的人数了”,等等。教师应给你幼儿讨论的机会,不仅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商量出适宜的规则,也有利用培养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意识。
当然,有些幼儿由于缺乏经验,所制定的规则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合理。比如在表演区,有些幼儿提出,角色从头到尾不能更换。这样的规则对喜欢尝试各个角色的幼儿是不公平,表演时角色的分配和扮演是一同商议的结果,而不是个人决定,其他幼儿也不会同意。规则出来后,要得到全体幼儿的认可,才能有效实施。
2.帮助幼儿合理呈现各个区域的常规
一个班级里,教师创设的区域很多,每个活动区的常规制定出来后,过几天幼儿就有所忘记。因此,教师要把幼儿讨论出来的常规以直观的方式把内容记录下来,并张贴在对应的区域内。我们通常运用较多的是用文字直接记录,但是这样的记录很抽象,幼儿看不懂文字,吸引力也不够。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去记录,用图形、图画或结合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比如很多区里有不争抢玩具的规则,教师可以画个“叉叉,一双小手,玩具”,幼儿一看就理解。这些记录的规则不仅能提醒幼儿进行自我约束,而且还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监督。
3.及时反馈,不断强化幼儿的常规意识
规则制定后,不仅要时时执行,还要不断强化。比如,在每次区域活动之后,教师应及时对幼儿在区域中常规的情况进行反馈,小结活动中出现的常规情况,让幼儿认识活动中常规的重要。
教师小结时,可以运用一些常规教育的方法。如代币法,当幼儿在区域中表现良好,即可以获得相应的代币,当幼儿表现出有待加强时,即被扣除已经得到的代币,到一定的时候幼儿可用手中的代币换取自己希望获得的奖励;榜样示范法,区域活动常规表现良好的幼儿,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引导其他幼儿向他学习,这对被肯定的幼儿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幼儿起到正确的向导作用;自然后果法,在区域活动进行中,教师不直接去拒绝或处罚幼儿违反区域常规的行为,而是让幼儿体会到违反常规的后果,如建构区总是喜欢拿别人积木的幼儿,其他孩子就不喜欢他进区玩,最终这个幼儿就尝到了行为的恶果,从而使他知道区域常规的重要。
以上这些区域活动常规要求和方法,不是为了束缚幼儿或者体现教师的权利,而是要保证区域活动安全、有序、高效的开展。教师只有扎实的掌握区域活动中的常规教育,才能便于自己利于幼儿,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幼儿园区域活动!
参考文献
[1]莫源秋 韦凌云 刘揖建. 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董旭花 王翠霞 阎莉 刘霞. 幼儿园创造性幼儿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关键字:区域活动;常规教育;常规要求;共参与;遵守区规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常规是维护幼儿日常生活秩序为目的,教育者为其制定的在集体生活和个人成长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作为一种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活动,幼儿自主性越强,活动形式越开放,幼儿和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大。建立制定针对区域活动的常规教育就现的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幼儿自主学习的质量。我从制定区域活动常规要求开始,形成合适的常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活动后思考问题,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
一、区域活动中的主要常规要求
按区按年龄段,常规的要求略有不同,主要的常规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能主动积极,友好共参与
這项是要求幼儿的游戏态度与情感体验,多体现在角色区、表演区,也是参加其他区域时的情感基础。比如在小班的角色区里,主要培养幼儿逐渐对角色游戏感兴趣,能够明确自己扮演的游戏角色,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中班幼儿喜欢参与角色游戏,愿意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能扩展情节,运用语言、表情和动作表现角色,初步学会协商、轮流、合作、友好地游戏,加强游戏的集体性;大班幼儿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地参与角色游戏,对游戏充满兴趣,能正确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之间社会关系,能大胆想象,较逼真地模仿扮演社会角色,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会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和纠纷。
2.垃圾扔桶里,保持区卫生
这是要求幼儿在进区时有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美工区最为体现这一点,还有科学区、益智区等,这些操作时要产生垃圾的区域,我们就要求幼儿垃圾扔桶里,保持区卫生。一线教师都知道,要想幼儿创造出好的美工作品,投放的材料五花八门,区的卫生和整洁就是个问题。在小班时,教师就要培养幼儿操作完成后,有意识地主动收拾和整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往后不但是在美工区还是其他区,幼儿就会演习这个好习惯,达到教育目标。
3.遵守区规则,不影响他人
在每个区域的进区之处,都有一个简单易懂的进区规则牌,教师在进区前都会提醒幼儿进区的规则,幼儿都知道每个区不同的进区规则。比如建构区里基本的规则要求:需要几块积木就拿几块,不用时不可占用过多积木影响他人使用;行走、搭建时,注意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不小心碰到别人的作品时,要道歉;拿走别人正在使用的建构材料时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当出现积木不够用时,懂得谦让;等等。
二、区域活动中的常规教育
进行区域常规教育才让幼儿正确的遵守区域规则。常规教育体现为以下几点:
1.让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活动常规的制定与修订
区域常规的制定,应该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的过程,尤其是中大班幼儿,他们已经有能力参与区域活动常规的制定。比如在建构活动之后,教师适时提问“在建构区搭建积木时要遵守哪些规则”。这是幼儿根据刚才进区时的情况进行集体的讨论,有的幼儿会说:
“刚才某某拿了我的积木,以后不可以拿别人的积木”;还有的幼儿会提意见,说:“老师,积木都不够了,我们人太多了,要规定进区的人数了”,等等。教师应给你幼儿讨论的机会,不仅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商量出适宜的规则,也有利用培养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意识。
当然,有些幼儿由于缺乏经验,所制定的规则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合理。比如在表演区,有些幼儿提出,角色从头到尾不能更换。这样的规则对喜欢尝试各个角色的幼儿是不公平,表演时角色的分配和扮演是一同商议的结果,而不是个人决定,其他幼儿也不会同意。规则出来后,要得到全体幼儿的认可,才能有效实施。
2.帮助幼儿合理呈现各个区域的常规
一个班级里,教师创设的区域很多,每个活动区的常规制定出来后,过几天幼儿就有所忘记。因此,教师要把幼儿讨论出来的常规以直观的方式把内容记录下来,并张贴在对应的区域内。我们通常运用较多的是用文字直接记录,但是这样的记录很抽象,幼儿看不懂文字,吸引力也不够。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去记录,用图形、图画或结合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比如很多区里有不争抢玩具的规则,教师可以画个“叉叉,一双小手,玩具”,幼儿一看就理解。这些记录的规则不仅能提醒幼儿进行自我约束,而且还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监督。
3.及时反馈,不断强化幼儿的常规意识
规则制定后,不仅要时时执行,还要不断强化。比如,在每次区域活动之后,教师应及时对幼儿在区域中常规的情况进行反馈,小结活动中出现的常规情况,让幼儿认识活动中常规的重要。
教师小结时,可以运用一些常规教育的方法。如代币法,当幼儿在区域中表现良好,即可以获得相应的代币,当幼儿表现出有待加强时,即被扣除已经得到的代币,到一定的时候幼儿可用手中的代币换取自己希望获得的奖励;榜样示范法,区域活动常规表现良好的幼儿,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引导其他幼儿向他学习,这对被肯定的幼儿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幼儿起到正确的向导作用;自然后果法,在区域活动进行中,教师不直接去拒绝或处罚幼儿违反区域常规的行为,而是让幼儿体会到违反常规的后果,如建构区总是喜欢拿别人积木的幼儿,其他孩子就不喜欢他进区玩,最终这个幼儿就尝到了行为的恶果,从而使他知道区域常规的重要。
以上这些区域活动常规要求和方法,不是为了束缚幼儿或者体现教师的权利,而是要保证区域活动安全、有序、高效的开展。教师只有扎实的掌握区域活动中的常规教育,才能便于自己利于幼儿,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幼儿园区域活动!
参考文献
[1]莫源秋 韦凌云 刘揖建. 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董旭花 王翠霞 阎莉 刘霞. 幼儿园创造性幼儿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