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政课教学和时事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时事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予以加强,必须遵循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政课教学和时事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融合了品德与规则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时事教育资源涵盖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许多内容,但如何将这些时事教育资源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呢?本研究通过把时事教育和思政教学的融合,以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充实深化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既可以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弥补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际的不足,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见右图)
本研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体位置和作用,以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大理论为支撑,通过时政信息采集、教学情境导入、综合效果评估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坚持“四性”原则取得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即树牢教育性,引导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与呈现的时政材料之间找到契合点,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取得实效;坚持科学性,找准权威性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创设相关问题的情境,在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中取得实效;把握时效性,注重时效性和新鲜感,选取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时政热点;注重可操作性,把最能说明问题最有操作性的时事热点引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的同时,重点要研究如何合理地、适度地选取学生身边的新闻时事,采取多种小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启发的方式进行时事教育,提高时事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广泛精选时事教育资源,促进时政大事与教材内容融合
时事教育资源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也不是时事素材的原文呈现,要使时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精心选择与加工处理,才能更好地发挥时事教育资源的作用。
把握时效性。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紧扣教学目标,选取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时政热点,提高时事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逝世,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有追忆袁隆平院士的新闻报道。这些内容正好与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中的小活动相吻合,教師在教学时就可以将这些报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袁隆平院士研究发明的“三系法”“二系法”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解决了全球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中国在农业领域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坚持科学性。教师在平时应关注如《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学习强国》等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媒体,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最新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七大主题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信息资源库,及时跟进同类信息做成小专题。教师在引入这些资源时,还要对其进行优化、整合,找准权威性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如讲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一课,就可以选取《新闻联播》中的相关报道,让学生感悟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更有九千多万名普通共产党员,以大爱、以坚守、以担当、以牺牲,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凝固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灵活呈现时事教育素材,促进学生情感认同及能力提升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积极利用新型传播媒介开展教育活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展现时事教育内容,如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图表、漫话等多种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有效信息,学会用所学知识理解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讲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视频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起导致15人丧生的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如何人人都遵守规则,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引发了学生对悲剧发生的根源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创设丰富多彩活动情境,促進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寓道德与法治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而时事政治的一个特点是“人人关心,都有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科学的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掌握本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达到学思并举,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如讲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中《中国与国际组织》这一板块内容时,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中国在近期参加的国际组织的相关资料,课上通过新闻播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播报的新闻内容提出具有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在当今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的历史关口,中国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丰富了情感。
四、搭建拓展时事教育平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思政课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和学校,教师要将思政课的教学与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多种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哲学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在人生“拔节孕穗期”茁壮成材。
如2021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时,恰逢建党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可开展“颂百年辉煌历程,展中国少年风采”“童心向党,礼赞百年”“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等主题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讲党史故事,看党史电影,参观革命纪念馆,唱红色歌曲,做手抄报,感党恩,强信念,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教育在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帮助学生拓宽眼界,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美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做一个眼光远大、有智慧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廖珊珊.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时政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2期
[2]高福平.把时事政治更好融入思政课堂.《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5日 05 版
[3]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202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时事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立项编号:2021027)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刘瑞芳、郝玉伟、倪秀娟。
关键词:时事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予以加强,必须遵循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政课教学和时事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融合了品德与规则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时事教育资源涵盖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许多内容,但如何将这些时事教育资源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呢?本研究通过把时事教育和思政教学的融合,以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充实深化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既可以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弥补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际的不足,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见右图)
本研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体位置和作用,以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大理论为支撑,通过时政信息采集、教学情境导入、综合效果评估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坚持“四性”原则取得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即树牢教育性,引导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与呈现的时政材料之间找到契合点,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取得实效;坚持科学性,找准权威性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创设相关问题的情境,在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中取得实效;把握时效性,注重时效性和新鲜感,选取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时政热点;注重可操作性,把最能说明问题最有操作性的时事热点引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的同时,重点要研究如何合理地、适度地选取学生身边的新闻时事,采取多种小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启发的方式进行时事教育,提高时事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广泛精选时事教育资源,促进时政大事与教材内容融合
时事教育资源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也不是时事素材的原文呈现,要使时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精心选择与加工处理,才能更好地发挥时事教育资源的作用。
把握时效性。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紧扣教学目标,选取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时政热点,提高时事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逝世,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有追忆袁隆平院士的新闻报道。这些内容正好与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中的小活动相吻合,教師在教学时就可以将这些报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袁隆平院士研究发明的“三系法”“二系法”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解决了全球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中国在农业领域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坚持科学性。教师在平时应关注如《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学习强国》等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媒体,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最新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七大主题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信息资源库,及时跟进同类信息做成小专题。教师在引入这些资源时,还要对其进行优化、整合,找准权威性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如讲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一课,就可以选取《新闻联播》中的相关报道,让学生感悟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更有九千多万名普通共产党员,以大爱、以坚守、以担当、以牺牲,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凝固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灵活呈现时事教育素材,促进学生情感认同及能力提升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积极利用新型传播媒介开展教育活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展现时事教育内容,如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图表、漫话等多种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有效信息,学会用所学知识理解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讲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视频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起导致15人丧生的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如何人人都遵守规则,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引发了学生对悲剧发生的根源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创设丰富多彩活动情境,促進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寓道德与法治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而时事政治的一个特点是“人人关心,都有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科学的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掌握本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达到学思并举,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如讲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中《中国与国际组织》这一板块内容时,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中国在近期参加的国际组织的相关资料,课上通过新闻播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播报的新闻内容提出具有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在当今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的历史关口,中国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丰富了情感。
四、搭建拓展时事教育平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思政课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和学校,教师要将思政课的教学与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多种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哲学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在人生“拔节孕穗期”茁壮成材。
如2021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时,恰逢建党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可开展“颂百年辉煌历程,展中国少年风采”“童心向党,礼赞百年”“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等主题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讲党史故事,看党史电影,参观革命纪念馆,唱红色歌曲,做手抄报,感党恩,强信念,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教育在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帮助学生拓宽眼界,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美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做一个眼光远大、有智慧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廖珊珊.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时政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2期
[2]高福平.把时事政治更好融入思政课堂.《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5日 05 版
[3]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202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时事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立项编号:2021027)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刘瑞芳、郝玉伟、倪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