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是典型印欧语,而中文则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不同语系,彰显不同思维与文化。而不同语言符号和思维,以及不同文化及文化联想,使两门语言间的翻译面临各种问题。本文就英汉两门语言对被动意义的表达差异进行阐释,尝试对英译汉、汉译英中对“被”动意义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望对学习翻译有所助益。
【关键词】:形式被动;意义被动;形合;意合
1、引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翻译便是如此。而始于足下的是对两门语言及语言背后文化和思维的对比和学习。而翻译过程中的大部分障碍正是源于两门语言的差异:英语形合,汉语意合;英语静态,汉语动态;英语重省略,汉语在重复;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句子前重心,汉语句子后重心;且相较中文,英语多时态与情态(陈,2011:21)。诸多语言差异,甚是繁复,更不用说语言之后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诸多联想。本文从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入手,试归纳英汉间被动式的翻译。
2、英语多被动 汉语少被动
汉语动词有无被动形式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相较英语,中文少见“被”字句(王,2004:255)。在《水浒》一回中能发现两三处有“被”字,而《红楼梦》中,可能二三十回也遇不到一个。一方面,汉语使用“被”字的动词多有迫害意味,表示令人不快的强加于人。例如:被迫害、被杀死、被打伤、被陷害、被擒、被逼、被盗、被抄家、被关押、被关进笼子等。英语可说You are invited to our English party, and it is going to be held this evening. 而中文则是“诚邀您参加我们的英语派对,派对定于今晚举行” 。如果说“您被邀请参加英语派对”则有被迫而不愿之嫌。另一方面,汉语表被动意义不仅限于“被”字,常有“挨”、“蒙”、“叫”、“遭”、“受”、“给”、“由”、“让”、“为”。例如:为盗所惊,挨饿受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换言之,汉语被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完全一致。汉语表达被动意义不一定必须出现被动词,即意义被动而形式可不被动。
与汉语相比,英语被动使用频率颇高。英语被动态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出至少一倍,科技英语中被动态使用频率则比汉语高出二三十倍(王,2004:261)。丹麦语言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托·叶斯柏森指出,英语使用被动有五种情况:当施动者不可知或不易说;当施动者在上下文中显而易见,不必说;当有特殊原因不愿说出施动者;当关注重心是受动者;或者仅为上下文联结紧凑(叶斯柏森,2009:167)。英文被动使用频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且英文被动常是形神一致,为be/可充当be动词的其他动词+动词的过去分词,即形式被动,意义被动(徐,2005:14)。请看以下实例:
例1英:This could be done, and must be done.
汉:这可以做到,且必须做到。
析:英文用被动be done两次,而中文无被动语词。
例2英:Real knowledge, like everything else of value, is not to be obtained easily, it must be worked for, studied for, thought for, and more than all, must be prayed for . – Thomas Amold.
汉:真知灼见,如一切珍贵事物,不可唾手而得,必须通过学习、钻研、思考,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求知欲。
析:英语用了五个被动式:“to be obtained”,“be worked for, studied for, thought for”,“be prayed for”,而中文转换了表达,一个“被”字也没有。
鉴于英语和汉语中被动式的使用差异,翻译过程中必须审慎。英译汉时不可全以“被”字译出。但凡譯为汉语“被”字句却读来别扭者,就应考虑改译为主动句,或换译其余可表被动意义的字眼,否则有犯翻译腔之嫌。而汉译英时,则需提防虽无被动语词却能表达了被动含义,若如此则需译为英文被动句。以下分述。
3、英译汉中的被动
英语句子被动较多,尤见于科技英语和时政英语。而汉语中则较少。现代汉语中多数被动意义往往不用“被”字表达。因此,英译汉时“被”字结构使用不可过于频繁。应当酌情而定:一方面考虑英语句子本身的内容和音律,另一方面考虑汉语上下文的连贯。英语被动句在译为汉语时,一般可译为“被”字句、主动句、无主句,还有一些可归为固定表达。以下按四种情况分述(孙,2011: 101):
3.1 改变被动语词
中文表达被动不一定出现“被”字,而是通过具有被动含义的其它词语表达。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被动句可译成“受到”、“遭到”、“得到”等,但这些词语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因此需格外注意中文表达中的褒贬含义,看是否符合英文原文意旨。一些表示材料、工具和手段的被动句可译为“由……”、“以……”、“用……”等,有时还可译为“为……”、“所……”、“是……的”,视句子本身及上下文而定。有一种情况还可以把动词转化为名词,前面加上“予以”、“给予”、“加以”、“进行”等动词。以下各举一例:
例1英:Americans prefer to discipline themselves rather than be disciplined by others.
汉:美国人宁自我约束,也不愿受人约束。
析:英文中的be disciplined对应到中文中的“受人约束”,没出现“被”,被动意义通过“受”表达,且保留不情愿的感情色彩。
例2英:Wine is made from grapes. 汉:葡萄酒是葡萄做的。
析:英文中is made转换成中文“是……的”。
例3 英:This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汉:该问题将在下一章中加以讨论。
析:英文中be discussed转换成了中文名词短语“讨论”,并在前面辅以动词“加以”。
3.2 化被动为主动
汉语中存在大量无主句,许多句子不需主语语意同样完整。在汉译英时,不仅可以将英语被动句视情况转化为主动句,有时还可处理成无主句。
例1英: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autonomous imagination can be stimulated by computers, or whether it’s limited by the fact that you have to sit in front of a screen with a mouth.
汉:使用电脑会激发想象力,握着鼠标面对电脑屏幕会限制想象力,两者孰是孰非,我们还需时日证明。
析:本句将be stimulated和is limited的主语与宾语对换,交换了施动者与受动者的语法位置,变被动成主动。
例2英:The class was done.
汉:课上完了。
析:本句英文没有交代施动者,译文直接处理成无主句。
3.3 固定表达
英语中有一类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在译成汉语时,一般处理为主动句,甚至有一些有固定译法。但需注意这些固定表达的变体,即主语不一定是it 。(章,2003: 263)
固定表达:it is said that … 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须承认;it is believed / thought / understood that… 人们/我们/有人认为;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大家认为;it is well-known that / known to all… 众所周知;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应当指出;it is supposed that… 据推测;it is hoped / expected that… 人们希望;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见;it can be easily proved that… 很容易证明;it is feared that… 人们担心
固定表达的变体:
例1 英:The USA is reputed to be a classless society.
汉:人们都说美国是一个无阶级社会。
例2英:He is thought to be coming.
漢:大家觉得他会来。
3.4 译为“被”字句
在英译汉中,很有一部分英语被动句可译为或需要译为“被”字结构,多见于科技类。如:
英:As we know, nearly three quarters of the earth’s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water, and remaining one quarter of the earth’s surface, at least 60 percent, is considered to be arid.
汉: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将近3/4的地方被水覆盖着,其余1/4的地球表面至少有60%被认为是干旱地区。
总体而言,英语以形式表达被动,但也有少数例外,如: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very well. 这种布料很耐洗。便是用了意义被动。这恰合中文思维,不是翻译难点,在此略过不提。
4、汉译英中巧用被动
汉语作为意合语,其被动含义可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可以使用“被”字或者具有被动含义的语词,如“遭”、“受”、“让”等,还可以不使用这些含有被动意义的符号,就完成了被动意义的表达。对于有明显被动语词的句子,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直接处理成被动句,顺理成章,在此略过不提。而需要注意的是,有被动意义而不具有被动形式的句子。以下中文句子皆为无被动语词,但表达了被动含义。(孙,2009: 340)
例1汉:中国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
英:Chinese culture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析:中文表述未出现被动,但按逻辑,文化是被植于文化中,因此处理成被动。
例2汉:第一版于2002年发行。
英: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2.
分析:中文表达无被动,但按逻辑,出版物与发行是被动关系,因此用被动形式表达出被动意义。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中文中的无主句,有时也需译为英语被动句。
例1 汉:首先要保证质量。
英:Quality must be guaranteed first.
析:中文是典型无主句,就一简单的动宾结构,在译成英语时,可更换宾语的语法位置,变宾为主,译成被动句,既迎合了英语爱用被动的语言习惯,也表达了原文意旨,无增无减。
例2汉: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两岸对话和谈判即可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英:Although the two sides are not yet reunited, the talks and dialogues in-between can be resumed immediately, and there will be no limitations to the issues to be talked about.
析:“统一两岸”、“恢复谈判和對话”、“谈”的主语都是人,但原文略去,这是中文典型的无主句,处理成英文时,将宾语换作主语,语态改被动,反而不需强行添加施动者,既没超出原文信息,也符合英文习惯。
最后一提的是固定表达,即3.3所论述,如“据说”、“据报道”、“众所周知”等,这部分逆向使用上文提到的固定表达即可。需补充的是,有时对这些固定搭配略作调整,即使用其变体,可得到更好的译文。如:
汉:据说她自杀了。
英1: It is said that she has killed herself.
英2: She is said to have killed herself.
析:对比两个译文,略过字数不提,只从英语前重心(汪,2009:161)的角度考虑,第二个译文已胜出。
5、结语
英语作为形合语,其被动表达总体而言形神一致,被动式表达被动含义。而中文则复杂得多。中文作为意合语,不需形式与意义一致,就可完成意义表达。它可通过“被”字表达被动含义,可用暗含被动意义的词语表达被动含义,甚至不出现被动词语就完成了被动的表达。两门语言的差异无疑成为二语互译中的障碍,但将二者差异了然于心,加以练习,好的译文指日可待。本文只是对各家与各位前辈看法的归纳与整合,在此感激莫名!
参考文献:
[1]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孙万彪,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孙致礼,周晔.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王国栋.英语深层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
[5]汪海涛,邱政政.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6]叶斯柏森,奥托.语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丽薪(1985.07—),女,云南宣威人,学历:硕士,单位:云南大学外语学院;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形式被动;意义被动;形合;意合
1、引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翻译便是如此。而始于足下的是对两门语言及语言背后文化和思维的对比和学习。而翻译过程中的大部分障碍正是源于两门语言的差异:英语形合,汉语意合;英语静态,汉语动态;英语重省略,汉语在重复;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句子前重心,汉语句子后重心;且相较中文,英语多时态与情态(陈,2011:21)。诸多语言差异,甚是繁复,更不用说语言之后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诸多联想。本文从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入手,试归纳英汉间被动式的翻译。
2、英语多被动 汉语少被动
汉语动词有无被动形式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相较英语,中文少见“被”字句(王,2004:255)。在《水浒》一回中能发现两三处有“被”字,而《红楼梦》中,可能二三十回也遇不到一个。一方面,汉语使用“被”字的动词多有迫害意味,表示令人不快的强加于人。例如:被迫害、被杀死、被打伤、被陷害、被擒、被逼、被盗、被抄家、被关押、被关进笼子等。英语可说You are invited to our English party, and it is going to be held this evening. 而中文则是“诚邀您参加我们的英语派对,派对定于今晚举行” 。如果说“您被邀请参加英语派对”则有被迫而不愿之嫌。另一方面,汉语表被动意义不仅限于“被”字,常有“挨”、“蒙”、“叫”、“遭”、“受”、“给”、“由”、“让”、“为”。例如:为盗所惊,挨饿受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换言之,汉语被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完全一致。汉语表达被动意义不一定必须出现被动词,即意义被动而形式可不被动。
与汉语相比,英语被动使用频率颇高。英语被动态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出至少一倍,科技英语中被动态使用频率则比汉语高出二三十倍(王,2004:261)。丹麦语言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托·叶斯柏森指出,英语使用被动有五种情况:当施动者不可知或不易说;当施动者在上下文中显而易见,不必说;当有特殊原因不愿说出施动者;当关注重心是受动者;或者仅为上下文联结紧凑(叶斯柏森,2009:167)。英文被动使用频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且英文被动常是形神一致,为be/可充当be动词的其他动词+动词的过去分词,即形式被动,意义被动(徐,2005:14)。请看以下实例:
例1英:This could be done, and must be done.
汉:这可以做到,且必须做到。
析:英文用被动be done两次,而中文无被动语词。
例2英:Real knowledge, like everything else of value, is not to be obtained easily, it must be worked for, studied for, thought for, and more than all, must be prayed for . – Thomas Amold.
汉:真知灼见,如一切珍贵事物,不可唾手而得,必须通过学习、钻研、思考,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求知欲。
析:英语用了五个被动式:“to be obtained”,“be worked for, studied for, thought for”,“be prayed for”,而中文转换了表达,一个“被”字也没有。
鉴于英语和汉语中被动式的使用差异,翻译过程中必须审慎。英译汉时不可全以“被”字译出。但凡譯为汉语“被”字句却读来别扭者,就应考虑改译为主动句,或换译其余可表被动意义的字眼,否则有犯翻译腔之嫌。而汉译英时,则需提防虽无被动语词却能表达了被动含义,若如此则需译为英文被动句。以下分述。
3、英译汉中的被动
英语句子被动较多,尤见于科技英语和时政英语。而汉语中则较少。现代汉语中多数被动意义往往不用“被”字表达。因此,英译汉时“被”字结构使用不可过于频繁。应当酌情而定:一方面考虑英语句子本身的内容和音律,另一方面考虑汉语上下文的连贯。英语被动句在译为汉语时,一般可译为“被”字句、主动句、无主句,还有一些可归为固定表达。以下按四种情况分述(孙,2011: 101):
3.1 改变被动语词
中文表达被动不一定出现“被”字,而是通过具有被动含义的其它词语表达。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被动句可译成“受到”、“遭到”、“得到”等,但这些词语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因此需格外注意中文表达中的褒贬含义,看是否符合英文原文意旨。一些表示材料、工具和手段的被动句可译为“由……”、“以……”、“用……”等,有时还可译为“为……”、“所……”、“是……的”,视句子本身及上下文而定。有一种情况还可以把动词转化为名词,前面加上“予以”、“给予”、“加以”、“进行”等动词。以下各举一例:
例1英:Americans prefer to discipline themselves rather than be disciplined by others.
汉:美国人宁自我约束,也不愿受人约束。
析:英文中的be disciplined对应到中文中的“受人约束”,没出现“被”,被动意义通过“受”表达,且保留不情愿的感情色彩。
例2英:Wine is made from grapes. 汉:葡萄酒是葡萄做的。
析:英文中is made转换成中文“是……的”。
例3 英:This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汉:该问题将在下一章中加以讨论。
析:英文中be discussed转换成了中文名词短语“讨论”,并在前面辅以动词“加以”。
3.2 化被动为主动
汉语中存在大量无主句,许多句子不需主语语意同样完整。在汉译英时,不仅可以将英语被动句视情况转化为主动句,有时还可处理成无主句。
例1英: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autonomous imagination can be stimulated by computers, or whether it’s limited by the fact that you have to sit in front of a screen with a mouth.
汉:使用电脑会激发想象力,握着鼠标面对电脑屏幕会限制想象力,两者孰是孰非,我们还需时日证明。
析:本句将be stimulated和is limited的主语与宾语对换,交换了施动者与受动者的语法位置,变被动成主动。
例2英:The class was done.
汉:课上完了。
析:本句英文没有交代施动者,译文直接处理成无主句。
3.3 固定表达
英语中有一类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在译成汉语时,一般处理为主动句,甚至有一些有固定译法。但需注意这些固定表达的变体,即主语不一定是it 。(章,2003: 263)
固定表达:it is said that … 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须承认;it is believed / thought / understood that… 人们/我们/有人认为;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大家认为;it is well-known that / known to all… 众所周知;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应当指出;it is supposed that… 据推测;it is hoped / expected that… 人们希望;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见;it can be easily proved that… 很容易证明;it is feared that… 人们担心
固定表达的变体:
例1 英:The USA is reputed to be a classless society.
汉:人们都说美国是一个无阶级社会。
例2英:He is thought to be coming.
漢:大家觉得他会来。
3.4 译为“被”字句
在英译汉中,很有一部分英语被动句可译为或需要译为“被”字结构,多见于科技类。如:
英:As we know, nearly three quarters of the earth’s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water, and remaining one quarter of the earth’s surface, at least 60 percent, is considered to be arid.
汉: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将近3/4的地方被水覆盖着,其余1/4的地球表面至少有60%被认为是干旱地区。
总体而言,英语以形式表达被动,但也有少数例外,如: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very well. 这种布料很耐洗。便是用了意义被动。这恰合中文思维,不是翻译难点,在此略过不提。
4、汉译英中巧用被动
汉语作为意合语,其被动含义可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可以使用“被”字或者具有被动含义的语词,如“遭”、“受”、“让”等,还可以不使用这些含有被动意义的符号,就完成了被动意义的表达。对于有明显被动语词的句子,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直接处理成被动句,顺理成章,在此略过不提。而需要注意的是,有被动意义而不具有被动形式的句子。以下中文句子皆为无被动语词,但表达了被动含义。(孙,2009: 340)
例1汉:中国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
英:Chinese culture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析:中文表述未出现被动,但按逻辑,文化是被植于文化中,因此处理成被动。
例2汉:第一版于2002年发行。
英: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2.
分析:中文表达无被动,但按逻辑,出版物与发行是被动关系,因此用被动形式表达出被动意义。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中文中的无主句,有时也需译为英语被动句。
例1 汉:首先要保证质量。
英:Quality must be guaranteed first.
析:中文是典型无主句,就一简单的动宾结构,在译成英语时,可更换宾语的语法位置,变宾为主,译成被动句,既迎合了英语爱用被动的语言习惯,也表达了原文意旨,无增无减。
例2汉: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两岸对话和谈判即可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英:Although the two sides are not yet reunited, the talks and dialogues in-between can be resumed immediately, and there will be no limitations to the issues to be talked about.
析:“统一两岸”、“恢复谈判和對话”、“谈”的主语都是人,但原文略去,这是中文典型的无主句,处理成英文时,将宾语换作主语,语态改被动,反而不需强行添加施动者,既没超出原文信息,也符合英文习惯。
最后一提的是固定表达,即3.3所论述,如“据说”、“据报道”、“众所周知”等,这部分逆向使用上文提到的固定表达即可。需补充的是,有时对这些固定搭配略作调整,即使用其变体,可得到更好的译文。如:
汉:据说她自杀了。
英1: It is said that she has killed herself.
英2: She is said to have killed herself.
析:对比两个译文,略过字数不提,只从英语前重心(汪,2009:161)的角度考虑,第二个译文已胜出。
5、结语
英语作为形合语,其被动表达总体而言形神一致,被动式表达被动含义。而中文则复杂得多。中文作为意合语,不需形式与意义一致,就可完成意义表达。它可通过“被”字表达被动含义,可用暗含被动意义的词语表达被动含义,甚至不出现被动词语就完成了被动的表达。两门语言的差异无疑成为二语互译中的障碍,但将二者差异了然于心,加以练习,好的译文指日可待。本文只是对各家与各位前辈看法的归纳与整合,在此感激莫名!
参考文献:
[1]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孙万彪,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孙致礼,周晔.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王国栋.英语深层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
[5]汪海涛,邱政政.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6]叶斯柏森,奥托.语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丽薪(1985.07—),女,云南宣威人,学历:硕士,单位:云南大学外语学院;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