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伴关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的幼儿,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大人的溺爱、骄纵给孩子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要求与同伴所需要的平等合作原则形成冲突,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将受到挫折。家庭社会幼儿园应从小就注意对幼儿进行交往技能的培养,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并对存在交往问题的幼儿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幼儿同伴交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同伴关系 幼儿 交往
一、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 儿童自身行为特征。
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强度过于强烈或对情感体验不深,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对过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不懂得如何去调节,对情绪的表达上往往比较笨拙,要么用攻击性行为表现,要么就显示对同伴的不在意。因此,幼儿管理情绪的能力对儿童的行为有很大影响。
2. 家庭因素。
父母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作为管理者如何对儿童进行明确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同伴关系的质量。例如,那些父母主动促进子女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就表现出更容易被同伴所接纳的倾向。
3. 教师因素。
教师评价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在选择同伴时往往是那些经常被老师称赞的幼儿,这说明教师的好恶及标准对幼儿有较大的影响。幼儿开始是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的。在幼儿园里,幼儿对同伴的评价是从教师的评价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4. 玩具与电视。
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或吵嘴的现象就会更容易发生。儿童同伴行为的类型也会因所提供的玩具而异。电视节目大受儿童的欢迎,较长时间看电视使得儿童的活动范围缩小,与周围客体交往的机会减少,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而且容易使之形成刻板、模式化的行为。
二、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交往环境,激发交往愿望
1.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
(1)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根据主题活动的进行过程创设环境,如中班的庆新年主题“咚咚隆咚锵”,幼儿将搜集来的新装饰品悬挂在教室里,用折纸组成红灯笼、鞭炮、舞狮等喜庆画面,美化墙壁,让幼儿体验大家动手合作装饰生活环境给自己带来的美的感受。
(2)生活活动的环境创设。在饮水处、盥洗室、寝室贴一些轮流、等待、安静等提示性的图示或文字,久而久之便在幼儿的心里植下了良好交往习惯的种子。
(3)活动区的环境创设。幼儿在活动区的交往活动往往受活动区内容、材料的影响,因此,在活动区开设多个区域,投放多种材料,如娃娃家、建筑城、医院等,让幼儿有充分的想象、选择合作的空间,以促使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2.创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
温馨、和谐的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基础。要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交往、敢交往、喜欢交往、有机会交往并能积极互动的平等、民主、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由于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有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出现“事与愿违”或“弄巧成拙”的失误。若教师此时采用训斥、讽刺的方式处理,就会压抑幼儿交往的积极主动性,挫伤其自尊心,若教师给幼儿解释和补充的机会,支持和鼓励的力量,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交往水平和技巧也会得到提高。
3.坚持家园同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每个孩子的交往背景都不相同,要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园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真实情况,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实施计划方案。如按幼儿居住的社区,按幼儿的个性特征,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或按意愿组成“家园互动组”,在节假日开展共同出游、参观、聚会等活动,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充实孩子的交往内容,让孩子充分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
(二)创造交往条件,提供交往机会
1.在学科活动中渗透交往能力的培养。
应针对不同学科教育活动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奇妙安排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如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相互讨论、表演故事;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开展小组观察、合作实验;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交换使用材料;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对唱、合唱、结伴跳集体舞等。这些集体活动中的交往加深了幼儿对交往的认识,训练了交往技能。
2.在游戏活动中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师为幼儿设置各种活动区,提供多种游戏材料或场景,如娃娃家、医院、百货商店、饮食店、理发店、剧场等,模仿成人进行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较多的自由交往机会。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由开始的独立活动发展到无意识的合作,从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3.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做事比较匆忙,有时有打翻汤、撞倒同伴的现象发生,而对这些情况不妨让幼儿展开讨论,谈一谈所造成的后果,应该用什么办法补救等,使他们学会为他人考虑。此外,还可以通过值日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感,把责任感转化为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实际行动。
(三)教给幼儿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1.发展交往语言,并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礼仪规范教育。
交际语言的掌握是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可靠保证,因此要教给幼儿有关的交际词汇。也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礼仪规范教育。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深情地写道:“礼节是无论在如何情况下,都能尊重他人的感受,有意帮助不幸者,以控制自我本位主义形成的一种习惯。”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他让人看起来充满热情,富有合作精神。
2.教给幼儿交往的方式。
幼儿独立性意识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组织幼儿的 生活与学习活动时应针对其发展特点,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启发幼儿积极与他人合作,为解决问题而主动与同伴协商、配合、互助,让幼儿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增强其合作意识。
3.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策略。
冲突能否解决取决于矛盾双方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否能形成共识,威胁、羞辱和强制都背离冲突解决的基本要求,那些不受欢迎的幼儿往往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所以应该交给幼儿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例如表达个人的权利、需要或者情感——“这次该轮到我了”。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情感——“是的,我知道你等着看这本书已经过很长时间了。”建议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我们扔硬币决定吧。”反对不合理的要求——“不,你要最后选,现在轮到我了。”接受合理的不同意见——“是的,我没想过那个问题。”折衷解决方案——“我们去玩其他游戏吧。”
4.教育幼儿对同伴表示积极的情感。
情感交流也是衡量幼儿同伴认可程度和社交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受欢迎的幼儿往往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常常表现消极情感的幼儿更少受同伴的欢迎、更不被喜爱。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情感的个体差异在2-6岁期间都是很稳定的,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在以后的发展时期中社交能力的提高。对同伴的积极情感可以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礼貌用语,对同伴表示同意和赞赏,微笑、拥抱、轮流做事或共享一些东西,以及互相帮助等。对于这些行为,教师不要只是生硬的教给幼儿,更重要的是要亲身示范,做好榜样。
总之,幼儿园及家庭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对其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因为儿童之间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情感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在交往中,他们不断进行思想沟通和行动的协调,即互相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和对抗,从而掌握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幼儿的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都得到更新,学会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其社会能力得以逐步发展。
关键词:同伴关系 幼儿 交往
一、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 儿童自身行为特征。
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强度过于强烈或对情感体验不深,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对过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不懂得如何去调节,对情绪的表达上往往比较笨拙,要么用攻击性行为表现,要么就显示对同伴的不在意。因此,幼儿管理情绪的能力对儿童的行为有很大影响。
2. 家庭因素。
父母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作为管理者如何对儿童进行明确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同伴关系的质量。例如,那些父母主动促进子女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就表现出更容易被同伴所接纳的倾向。
3. 教师因素。
教师评价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在选择同伴时往往是那些经常被老师称赞的幼儿,这说明教师的好恶及标准对幼儿有较大的影响。幼儿开始是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的。在幼儿园里,幼儿对同伴的评价是从教师的评价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4. 玩具与电视。
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或吵嘴的现象就会更容易发生。儿童同伴行为的类型也会因所提供的玩具而异。电视节目大受儿童的欢迎,较长时间看电视使得儿童的活动范围缩小,与周围客体交往的机会减少,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而且容易使之形成刻板、模式化的行为。
二、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交往环境,激发交往愿望
1.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
(1)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根据主题活动的进行过程创设环境,如中班的庆新年主题“咚咚隆咚锵”,幼儿将搜集来的新装饰品悬挂在教室里,用折纸组成红灯笼、鞭炮、舞狮等喜庆画面,美化墙壁,让幼儿体验大家动手合作装饰生活环境给自己带来的美的感受。
(2)生活活动的环境创设。在饮水处、盥洗室、寝室贴一些轮流、等待、安静等提示性的图示或文字,久而久之便在幼儿的心里植下了良好交往习惯的种子。
(3)活动区的环境创设。幼儿在活动区的交往活动往往受活动区内容、材料的影响,因此,在活动区开设多个区域,投放多种材料,如娃娃家、建筑城、医院等,让幼儿有充分的想象、选择合作的空间,以促使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2.创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
温馨、和谐的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基础。要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交往、敢交往、喜欢交往、有机会交往并能积极互动的平等、民主、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由于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有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出现“事与愿违”或“弄巧成拙”的失误。若教师此时采用训斥、讽刺的方式处理,就会压抑幼儿交往的积极主动性,挫伤其自尊心,若教师给幼儿解释和补充的机会,支持和鼓励的力量,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交往水平和技巧也会得到提高。
3.坚持家园同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每个孩子的交往背景都不相同,要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园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真实情况,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实施计划方案。如按幼儿居住的社区,按幼儿的个性特征,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或按意愿组成“家园互动组”,在节假日开展共同出游、参观、聚会等活动,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充实孩子的交往内容,让孩子充分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
(二)创造交往条件,提供交往机会
1.在学科活动中渗透交往能力的培养。
应针对不同学科教育活动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奇妙安排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如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相互讨论、表演故事;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开展小组观察、合作实验;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交换使用材料;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对唱、合唱、结伴跳集体舞等。这些集体活动中的交往加深了幼儿对交往的认识,训练了交往技能。
2.在游戏活动中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师为幼儿设置各种活动区,提供多种游戏材料或场景,如娃娃家、医院、百货商店、饮食店、理发店、剧场等,模仿成人进行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较多的自由交往机会。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由开始的独立活动发展到无意识的合作,从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3.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做事比较匆忙,有时有打翻汤、撞倒同伴的现象发生,而对这些情况不妨让幼儿展开讨论,谈一谈所造成的后果,应该用什么办法补救等,使他们学会为他人考虑。此外,还可以通过值日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感,把责任感转化为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实际行动。
(三)教给幼儿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1.发展交往语言,并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礼仪规范教育。
交际语言的掌握是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可靠保证,因此要教给幼儿有关的交际词汇。也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礼仪规范教育。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深情地写道:“礼节是无论在如何情况下,都能尊重他人的感受,有意帮助不幸者,以控制自我本位主义形成的一种习惯。”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他让人看起来充满热情,富有合作精神。
2.教给幼儿交往的方式。
幼儿独立性意识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组织幼儿的 生活与学习活动时应针对其发展特点,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启发幼儿积极与他人合作,为解决问题而主动与同伴协商、配合、互助,让幼儿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增强其合作意识。
3.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策略。
冲突能否解决取决于矛盾双方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否能形成共识,威胁、羞辱和强制都背离冲突解决的基本要求,那些不受欢迎的幼儿往往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所以应该交给幼儿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例如表达个人的权利、需要或者情感——“这次该轮到我了”。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情感——“是的,我知道你等着看这本书已经过很长时间了。”建议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我们扔硬币决定吧。”反对不合理的要求——“不,你要最后选,现在轮到我了。”接受合理的不同意见——“是的,我没想过那个问题。”折衷解决方案——“我们去玩其他游戏吧。”
4.教育幼儿对同伴表示积极的情感。
情感交流也是衡量幼儿同伴认可程度和社交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受欢迎的幼儿往往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常常表现消极情感的幼儿更少受同伴的欢迎、更不被喜爱。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情感的个体差异在2-6岁期间都是很稳定的,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在以后的发展时期中社交能力的提高。对同伴的积极情感可以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礼貌用语,对同伴表示同意和赞赏,微笑、拥抱、轮流做事或共享一些东西,以及互相帮助等。对于这些行为,教师不要只是生硬的教给幼儿,更重要的是要亲身示范,做好榜样。
总之,幼儿园及家庭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对其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因为儿童之间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情感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在交往中,他们不断进行思想沟通和行动的协调,即互相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和对抗,从而掌握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幼儿的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都得到更新,学会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其社会能力得以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