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篮球巨星姚明是我们小学生的偶像,他的球感很强能将篮球顺利的玩弄于“股掌之上”,想投哪里到哪里。运动员的球感哪里来?是经常练习的结果。那我们小学生的数感哪里来,也是练习的结果。《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数感排在10个核心概念之首,这说明建立和培养数感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低年级的数学老师我认为设计有效的数学练习是培养低段儿童数感的关键。
一、设计有效的数数练习,建立学生数感
设计有效的数数练习,让低年级儿童从学习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建立学生的数感。学习用数表示多少的第一步就是数数,即是用自然数表示多少。教学时我们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数字6时,我先分发给每个小孩6个圆片并把圆片在桌面上排成一排,让孩子们从左往右一个一个数,学生边点着圆片边数出1个 、2个、3个……当数到第3个圆片时我让学生发现3个圆片比2个圆片多了一个,当数到最后一个圆片孩子念出6个时我追问这个圆片排第几,老师一共分给你几个圆片。最后又让孩子们从右往左一,再数一遍。从而让孩子们感知在数数的过程中:数数的顺序不会改变数的结果,数的过程中下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一,数数中的最后一个数不但代表这个数,也代表了这组物体的总数从而建设立起数与数量的感知。然后出示练习数6个小棒,6本书,6张纸,6位同学,6支笔……提供很多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我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最后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数一数生活中哪里有6。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对数数要求的不断加深,在教学完100这个数时,我会布置一条这样的家庭作业:回家数出100个花生米。第二天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家是怎样数的,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说我是两个两个地数,有的说我是五个五个数,有的说我是十个十个数的。孩子们就是在不停的数数练习中对数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逐渐帮学生建立起数感。
二、设计有效的情境练习,积累学生数感
设计有效的情境练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如在教学《千米》时,我提前准备了一条10米长的绳子,在教室讲台前拉直,先让孩子们估一估这条10米长的绳子你能几步走完。七嘴八舌后我挑选身材高、中、矮有代表性的几名孩子用自己的脚步去验证刚才自己的估计。即测量10米长的绳子约有多少步并分别做好记录,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0米长的绳子太约是我们的20步左右。再小组内交流100米约有多少步,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100米是10个10米,也就是10个20步即200步左右,用同样的方法知道了1000米约有2000步左右。课中我多次让学生亲自用脚去测量,不断在现实情境中练习,让学生对10米、100米、1000米的感知有一定的积累。课后我又布置了一条这样的家庭作业用脚步长去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有没有1千米?从学校出发到哪儿是100米、1千米?从家出发到哪儿是500米、1千米?走一圈足球场是多少米,走几圈才有1千米?等等。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在情境练习中感知到了1千米有多长,不断在实际情境中积累数感。
三、设计有效的运算练习,发展学生数感
设计有效的运算练习,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26个同学要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4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6÷4=6(条)……2(人),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6表示若每条船都坐满4人,还有2个人也需要1条船,得出必须租7条船才可以,而对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5条船上各乘4个人,另外2条船上各剩3人。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驗的丰富,在选择恰当的算法中能很快发展数感。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我们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应结合知识的重难点,合理设计有效的练习,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建立、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设计有效的数数练习,建立学生数感
设计有效的数数练习,让低年级儿童从学习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建立学生的数感。学习用数表示多少的第一步就是数数,即是用自然数表示多少。教学时我们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数字6时,我先分发给每个小孩6个圆片并把圆片在桌面上排成一排,让孩子们从左往右一个一个数,学生边点着圆片边数出1个 、2个、3个……当数到第3个圆片时我让学生发现3个圆片比2个圆片多了一个,当数到最后一个圆片孩子念出6个时我追问这个圆片排第几,老师一共分给你几个圆片。最后又让孩子们从右往左一,再数一遍。从而让孩子们感知在数数的过程中:数数的顺序不会改变数的结果,数的过程中下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一,数数中的最后一个数不但代表这个数,也代表了这组物体的总数从而建设立起数与数量的感知。然后出示练习数6个小棒,6本书,6张纸,6位同学,6支笔……提供很多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我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最后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数一数生活中哪里有6。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对数数要求的不断加深,在教学完100这个数时,我会布置一条这样的家庭作业:回家数出100个花生米。第二天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家是怎样数的,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说我是两个两个地数,有的说我是五个五个数,有的说我是十个十个数的。孩子们就是在不停的数数练习中对数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逐渐帮学生建立起数感。
二、设计有效的情境练习,积累学生数感
设计有效的情境练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如在教学《千米》时,我提前准备了一条10米长的绳子,在教室讲台前拉直,先让孩子们估一估这条10米长的绳子你能几步走完。七嘴八舌后我挑选身材高、中、矮有代表性的几名孩子用自己的脚步去验证刚才自己的估计。即测量10米长的绳子约有多少步并分别做好记录,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0米长的绳子太约是我们的20步左右。再小组内交流100米约有多少步,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100米是10个10米,也就是10个20步即200步左右,用同样的方法知道了1000米约有2000步左右。课中我多次让学生亲自用脚去测量,不断在现实情境中练习,让学生对10米、100米、1000米的感知有一定的积累。课后我又布置了一条这样的家庭作业用脚步长去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有没有1千米?从学校出发到哪儿是100米、1千米?从家出发到哪儿是500米、1千米?走一圈足球场是多少米,走几圈才有1千米?等等。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在情境练习中感知到了1千米有多长,不断在实际情境中积累数感。
三、设计有效的运算练习,发展学生数感
设计有效的运算练习,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26个同学要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4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6÷4=6(条)……2(人),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6表示若每条船都坐满4人,还有2个人也需要1条船,得出必须租7条船才可以,而对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5条船上各乘4个人,另外2条船上各剩3人。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驗的丰富,在选择恰当的算法中能很快发展数感。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我们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应结合知识的重难点,合理设计有效的练习,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建立、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