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茈

  “客家山歌真好听,句句山歌有妹名……”
  “东边落雨西边晴,新做田唇唔敢行。灯心造桥唔敢过,心肝想妹唔敢声……”
  是春天。白云挂在蓝天上。风是轻轻柔柔的,阳光也是温温柔柔的。客家公园开满了桃花。这时候,我居然在广场上听见几个大叔大婶唱山歌。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让我遽然生出许多温暖的情怀。
  郎在对面唱山歌,妹在山头把草割。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我是听着父辈的山歌长大的。此时此刻,我仿佛回到那些旧时光,看着隔壁的阿妈在锅头灶尾、田头地尾唱着同样的歌谣。她们曾一边割草,一边和身边的“女姑(姑娘)”谈论着那个喜欢自己的小伙,听他在山头唱歌;也曾盘起头发,柴米油盐,背着小孩,在灶台旁转来转去,哼几句年轻时唱过的歌。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花生地里,忙忙碌碌,却依然可以听见父亲唱山歌:“石榴打花红津津,嫁人就唔好嫁读书人,读书阿哥冇腰筋,算盘厉啦吵死人。”我一边摘花生,一边编一段歌词和父亲对唱:“石榴打花红津津,嫁人就唔好嫁耕田人,耕田阿哥冇文化,写信捉笔爱求人。”这时候,父亲这个耕田人哭笑不得,只好呵呵地笑,骂我忘本,然后表扬我对得还挺工整。
  我常常回忆这段时光,父女两人一唱一和,唱着世间最朴实、最纯美的歌。
  我喜欢听老人讲那些山歌的故事:一男一女在不同的山头砍柴割草,对了一上午的山歌,结果什么都没有做,一个忘了砍柴,一个草没有割。有的回到家才发现,和自己对唱的那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另一半。两个人哈哈大笑,一上午就挣得一场欢乐。
  我觉得最可爱的歌词是蜘蛛和蟑螂吵架:“蜘蛛骂蟑螂,日爬夜爬,爬到没下巴。蟑螂骂蜘蛛,日织夜织,织得一件烂衫巾。”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我最喜欢的歌是《看月光》:“八月十五看月光,看见鲤鱼跟水上;鲤鱼不怕飘江水,探妹不怕路途长。八月十五看月华,阿哥出饼妹出茶;吃哥月饼甜到肚,喝妹细茶开心花。”这首歌热情洋溢,富有文采,委婉押韵,能够引起所有恩爱着的男女强烈的共鸣。
  这就是客家人自己的歌。在这美妙动听的歌声面前,很难想象客家人曾经经历过的苦难。记得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常常觉得父亲很傻,因为他把我的爷爷奶奶叫作叔叔婶婶,叔公叔婆又唤作爹和娘。后来发现傻的人不止我父亲,还有人叫自己的父母叫得更生分的:“阿舍”“阿奶”。“阿舍”意思是邻舍的孩子。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听说,客家人的祖先是战乱时期迁徙过来的,在逃亡的路上,怕被灭门杀害,叫得生分一点,可以保住一些人。这样的解释让我开始心疼我的祖先,他们为了逃避战乱,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肯定也是叫爹娘的吧?是有人全家遇难,悲伤的故事让其他人吸取教训——只是这一声改口,经历了多少血和泪的痛苦。
  “要问客从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要问客家哪里住?逢山有客客住山……”诵读着这多少年来铭记在心的歌谣,我却总是对“客家”这个称谓有些陌生。迄今为止,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考证研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流传最广泛的是: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5次大迁徙,先后流落南方。迁移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让今天的我们仅凭想象,都对期间的艰难困苦感到惧怕。
  饱受战乱之苦的客家人一次次拖家带口,远离自己的家乡,艰难地走在他乡的路上,寻找他们梦中的桃花源。多少次在途中回望,盼望硝烟退去,可以回到最初的地方,像从前一样和乐融融。可总是在一次次的回望中失望,他们只能走向离家园越来越远的地方。而作为客家人,我总是非常敏感地记住和“逃难”有关的故事。
  端午节,在客家人的门楣上,除了悬菖蒲、艾叶,还会挂上红线,捆住叶片如蝶的葛藤。据说唐末黄巢起义中,一名中原女人独自带着两名年幼的孩童徒步千里,流亡到宁化石壁。奇怪的是,她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却将幼小的男童牵在手里,小男童走在路上踉踉跄跄,这有悖常理的行为引发了黄巢的好奇心。一问才知道,妇人背上的大孩子是她兄嫂的遗孤,手中牵着的幼童才是她的亲生儿子。在颠沛流离的乱世里,中原女人为保存兄嫂的一点血脉,只好做出如此牺牲。
  这位中原女人千里奔亡的悲壮,触动了黄巢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黄巢便私下嘱咐中原女人落户后在家门口挂上葛藤,并承诺她一定会平安。黄巢回去后立马下令不准砍杀门前挂着葛藤的人家。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们都在门口挂上葛藤,因门口的葛藤,很多百姓在兵荒马乱的杀伐里得以平安。故事的结局虽也算是个好结局,却不免唏嘘。
  听说,所谓的故乡,是我们的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而我们客家人的祖先在流落他乡的旅途中,永远不知道哪里才是漂泊的最后一站。这样长年累月的迁移什么时候是个头?他们心里相信,在中国南部一定有远离战乱的桃花源。而多数人在没有找到桃花源之前就已经离开人世,弥留之际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亲属:“你可不能把我丢在荒山野岭,一定要将我的老骨头带回老家去。”于是客家人有了非常特别的二次葬习俗。在近千年来流离转徙的生活中,客家人的祖先每转移一处地方,便要把已故亲人的骸骨带上,一起迁到新居留地,再行选地安葬或建坟场,不让亲人的骸骨遗落他乡。战乱中,他们拖家带口,扛着先人的骨头,背负着祖先的期待,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命脉,背负着对未知生活的向往,继续流亡。
  这些逃难的客家人所去之处,好的土地与资源早有人占有和居住,他们只能寻求偏僻和不适合居住耕种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所以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除了生存环境恶劣外,还要防外敌及野兽侵扰,这让客家人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非常在意。既要群居族群在一起,还要把房子建得牢靠、结实、安全,于是形成了围龍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大型一体建筑,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围龙屋始于唐宋时期,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工艺中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多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配套的还有晒坪和水塘,具有防火、防盗、防野兽等功能。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最多可以容纳几百人在此居住。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小社会。
  安全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围拢起来的房屋才是客家人的温暖,客家人的平安天下。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由家族这种血缘姻亲关系网,发展到乡里、乡党这种乡土情谊,共同的流浪命运和族群文化凝聚力,让客家人和睦共处,守望相助。
  这些故事无不体现客家祖先逃难的悲痛以及创建、守护家园的艰难。我们的祖先相信总有一个地方是没有你争我斗、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战争没有硝烟的净土。于是,一支支动人心弦的山歌从客家人的心灵深处荡漾开来,是那样自然淳朴的真情流露,夹杂着浓浓的乡土韵味,带着农耕生活的烟火,藏着客家人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高山上、在田园间、在流水旁……随风而歌,婉转悠扬。
  那些不幸与苦难终究成为过去。我们的生活离战争远了,离野兽远了,离排斥远了。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客家人终于找到了“漂泊的最后一站”,生活在梦中的桃花源。
  现如今,我又听见那熟悉的歌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着平安幸福,唱着美好和平的新时代,唱着伟大可爱的新中国。
其他文献
一   无聊可能是童年的美学核心。尤记我坐在老厝阴暗的客厅里,望着外面天井。天下着雨,水帘子从屋檐上垂挂而下,造成我与世界的阻隔。我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傻坐,漫长又空白地,隔着雨帘,看向天井。   以一个孩童的视线来看老厝,它是影影幢幢的。花木茂盛促进这个印象:天井里由水泥搭建成几层的架子,从低到高摆着百日红三角梅龙吐珠,最中间也是最顶端,是一个大莲缸。莲花是花中亮点,甚为矜贵。如果开花前小孩用
期刊
为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各行业都有行动,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我和我的祖国”“大片”,莫过于中国作家网推出的《文学的力量》系列视频。在其正式上线之前,作为精彩预告的“官宣”文章有一段话,我们不妨抄录于此:   即使隔着千年的时光,我也能辨认出那些从未见面而世代熟知的面庞,那是因为文学;   即使隔着万里的距离,我也能与那些至亲至情的人共一片月光,那也是因为文学;   即使身处无限的黑暗,我
期刊
《高逸图》是一幅残卷,本应是《竹林七贤图》,嵇康、向秀、阮咸三人画像均已遗失,不知所踪。如今只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四位高士依次席坐在花毯之上,另有侍者侧边而立。每位主要人物段落之间有树木花石相隔,错落有致,优雅静穆。右首美须长者,赤衣袒肚,披襟抱膝而坐,目光微眺,若有所思者,山涛山巨源也;侍者手托长琴,静立一边。第二人跣足趺坐,手持长柄如意,嘴角微微上扬,目淡神闲,此乃善作“如意舞”的王
期刊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中,小说研究无疑是备受推崇的显学,而散文研究则相对薄弱得多。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散文研究甚至被视为君子不为的“末技小道”。当下的散文研究与小说研究相比,呈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异性。从小说来看,其创作已经成为主导当今文学创作的主潮,小说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的资料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性;从散文来看,其创作似乎居于文学主潮的边缘,散文研究尤其是散文研究的资料建设,整体性和
期刊
同行者去登塔了,“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关于这塔,其实我们还是所知甚多的。   譬如,它名为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著名的玄奘和尚,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它;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眼前所看到的七层塔身,数据详尽到通高64.517米
期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三千年下,春天的灿烂和新婚的喜悦,依然给力地扑到你的面前,而其标志意象,便是盛若云霞的桃花。   我们今天吃到的水果干果,大多从域外传来。葡萄当然直接就是外语译音,核桃本名胡桃,苹果也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丝绸之路仿佛从尘封的历史中重新活起来。其实,丝绸之路从未被湮灭,我们每天一衣一食,都承泽着她的恩惠,却是日用而不自知。   桃
期刊
周作人在1921年6月8日《晨报》发表的短论《美文》,公认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早的散文理论建设名篇。他开篇就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论文”和“美文”,他没作更明晰的定义,后人的解释也有些歧义,这涉及现代散文概念的词源、命名和释义等问题,应继续加以
期刊
小时候,每天吃晚饭时,总和父母坐在小圆餐桌前,观看那部九吋黑白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日复一日下来,就牢牢记住了片头那一组长城画面,对长城充满了向往。后来,我来到北京读大学,开学后第一个周末,就兴冲冲地搭乘长途汽车去了八达岭一偿夙愿,对那种横卧天地间的壮观气象铭记于脑海,至今难忘。毕业后客居京城多年,长城更是去得多了。等到有了车,自驾游成了家常便饭,远在北京范围之外的长城,如天津蓟县的黄崖关,河北滦
期刊
张秀丽  中国家长在送孩子去美国留学之前,可能会有这样一些担忧:孩子英语不好,难以适应美国小学的校园生活,怎么办?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好,与美国学生一起学习,会不会被拖后腿?假如孩子有很高的天赋,在教育环境比较宽松的美国公立小学读书,会不会影响将来的发展……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美国小学实行的是分层教学,老师会根据各科的考试成绩,把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群体,分别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
期刊
季羡林是个学者,也是個优秀散文家,但我最看重他关于散文的论述,这主要体现在他那篇《漫谈散文》中。通过1998年发表的《漫谈散文》这面镜子,我们既可理解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也可了解其学问人品,还可对整个散文乃至文学有着新的认知。一、重新为“散文”定位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散文的地位最不受重视,它远远不能与诗歌、小说、戏剧相提并论。究其因,恐怕主要与人们的长期认识有关:散文的文体不纯,又过于传统,向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