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飞扬,激活课堂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p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的良师益友,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需要从课前活动、课堂导入、课上愉悦氛围的构建等方面多下功夫。
  一、课前要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小活动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学生课前的“热身”。笔者利用课前的2~3分钟时间,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内容一般由学生自选(老师有精彩的语料也可提供给学生),可以是名句讲析、励志小故事、也可以是学生即兴发挥的演讲。
  此项活动应注重阶段性。高一时,很多学生不善于表现自己,羞羞答答,因为他们习惯了坐在台下倾听,有一种“他人表演,与我何干”的心态。而新课程标准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话不敢说,何谈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于是笔者决定让学生先开口说话。只要他们能上讲台就迈出了成功了第一步,所以允许学生拿着稿子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精选的材料,与同学分享作品之美。起初,有的学生会紧张得声音发颤,手发抖,眼睛不时看向窗外或天花板……但笔者从没有嘲笑过任何学生,所做的只有鼓励、鼓励再鼓励,让他们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全班同学轮流上台,一个多月才有一次机会)。笔者适时指导学生活动应注意的事项,比如仪态大方、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表情自然、手势适当等。经过一年的锻炼,学生的紧张心理不复存在,“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已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
  高二时,笔者要求学生抛开稿子,流畅地演讲。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自然的表情,大方的姿态。笔者又鼓励学生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如果其他小组都对演讲者不满意的话,笔者会再给演讲者一次机会,第二天仍由他演讲。学生也并不认为这是惩罚,而是老师多给演讲同学一次锻炼的机会。
  到了高三,由于要迎接高考,活动内容一般跟考试挂钩。或是字音、字形、词语等语言知识的识记积累,或是语言表达运用题的解析,或是诗歌鉴赏,或是作文的审题立意解读,或是缓解压力之法,或是鼓舞士气之美文欣赏……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逐步提高。
  课前2~3分钟的小“热身”,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点燃学生的上课热情,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了视野。
  二、设疑导课是激活课堂的重要一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热身”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巧妙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保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要想尽办法把学生领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的欲望。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时,普遍认为“这门课太简单了,没什么好学的”。针对他们的轻“敌”思想,怎样才能让学生重视起来呢?何不设疑为难为难他们?笔者多方查找资料后,决定用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形式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以表明他对君主的忠贞。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失节降清,时人感其事,在这副对联上下句尾各加了一个虚词以刺其丑行。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请你加加看。”
  此疑一出,学生积极思考。有加“已”、“耳”的,有加“尔”“乎”的,有加“矣”、“然”的等。可是,没有一个同学加对。设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该揭示谜底了。当笔者说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时,学生恍然大悟:两个虚词,一叹一问,极尽讥讽,可谓“一字之增,严如斧钺”。这种设疑使学生对汉语再也没有了轻视的心理,汉语原来有这样的无穷魅力。学生带着对汉语的崇拜跟笔者一起学习《走进汉语的美丽世界》。
  设疑导入符合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爱好,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千万不可时时板起脸孔上课。那样的话,学生会如芒在背,学习兴趣被吓跑,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诚恳、友爱、态度谦和,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丰富多彩的课前小活动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上课充分“热身”;巧妙的设疑导入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欲望,为认真听课打下基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他文献
“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是学校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为此,学校严格按照山东省办学规范要求开齐上好各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其中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和学习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气和魂魄,没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了一个空壳。因此,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让
期刊
《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教学内容。由于引入参数圆周率π,加上圆内容丰富,题型众多,数值计算量大,学生解题计算出错率明显偏高。  在一次单元练习之后,笔者专门对计算出错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获得了初步的结论,并在此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症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出错原因分析  1.习惯性操作出错  答题和计算的过程中,由于习惯性操作(包括读题、书写、誊抄)或习惯不好导致出错。
期刊
美术教学,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像”。把“像不像”视作衡量学生美术习作的首要标准;把能不能教学生画出“像”的作品视作衡量美术教师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有一个画苹果的“三国故事”:美国学生画苹果,教师拎来苹果一筐,由学生拿一个作画;日本学生画苹果,教师髙擎鲜果一个,让学生瞻仰一番,便去作画;中国学生画苹果,是由老师先画一个,交代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中国学生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日
期刊
一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气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之所以再次奋进,就是因为”赏识”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课改教学的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如何把阅读教学渗透于教学中,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深化阅读教改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完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一部巨著,深具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近日品读,不禁感叹曹雪芹先生广博学识
期刊
一  下午第二节课,我来到七年级三班上课,师生互礼后,发现一个女生在座位上抽泣,我赶紧跑去询问。原来,课间她后面的男生趁她不注意,把她的凳子拿开,她坐下时跌倒地上,头撞到课桌腿上,很痛。我连忙问有没有恶心的感觉,她说没有,四周的同学都笑了,我的脸色变了,提醒她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要及时向老师反映。回到讲台边,我本想让那位男生找班主任,但没说出口。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教师的责任提醒我必须要将今天的事情解
期刊
将初中教材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排列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人物画廊。像热情好客、聪明机智的双喜;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的长妈妈;自私势利、尖酸泼辣的杨二嫂;辛苦麻木、乞福神灵的中年闰土;不学无术、靡烂庸俗的清国留学生;生活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务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在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下,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灵魂,有力地揭示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那个阶层、那一
期刊
一  很多时候,学生课间打闹的问题确实成了学校管理中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学校想尽了办法,就是屡禁不止。  通过反思,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所应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先从自身方面思考:  第一步追问“是什么”、“不是什么”。结论:学生是学生,是朝气蓬勃、精力过剩、躁动成长的少男少女,不是成人,更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不是机器、木偶。追逐、打闹、好动是正常的,如果相反又是不正常的。  第二步追问“为什么”。结论:
期刊
《秋月煌煌》讲的是民国初年发生在山乡的一个女人的故事。大灾之年,桂姐儿一家老弱病残,陷入生存绝境。无奈之中,家庭和家族不顾桂姐儿的反对,一致决定给桂姐儿找一个壮劳力“拉偏套”——刘柱儿走进了桂姐儿的家中。桂姐儿和刘柱的同心协力,含辛茹苦,终于使全家走出绝境。渐渐的,两人由反对到亲密以致日久生情,却又使这个家以至家族产生了矛盾……全剧诉说的是最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它给人们讲述了一出非常规的爱情悲剧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有构建起和谐的数学理想课堂,才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到数学之奇妙,感受到数学之乐趣,领悟到数学之奥秘,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理想课堂的基础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课堂上,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