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结果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y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进入高三,有同学说:“今天的我,是为了明天有个更好的自己。”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①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模拟得分: 46分】
  综观全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文章直接以“痕迹”为标题,难以反映主旨,建议重拟标题,以体现作者重视的是“过程的体验”。
  名句开篇,有一定可读性。后几句围绕如何“明志致远”展开论述,先说要“学会淡然”,后说不要“一味淡然”,语意矛盾。应开门见山,明确表达出“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的观点。
  屈原的例子太常见了,缺乏新意,可以删去。
  陆澄和陶渊明的例子用得不错:一是陆澄的例子本身比较新颖,很少有同学引用;二是表述较为简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组织;三是陆澄和陶渊明的例子形成鲜明对比,较好地表明了“不要刻意去创造痕迹,而应享受过程”的主旨。
  痕 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明志”前必先学会淡然,静如秋水;“致远”也需有波澜不惊、无尘而明朗的心。然而为什么呢?明志而致远岂非依靠于他人才能成就事业。如果一味淡然,又怎么能体会到其中志趣,获得满足?当然不是。
  屈原人生大好的境界,皆在于不去刻意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笃志修身,钻研自己天地中的学问。若获得他人赞赏,则视为惊喜。
  南北朝一学者陆澄,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能将《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明白其中一点意思。他也想要像文人墨客般出口成章,示于天下,但眼界过低,不能通过读书使自己优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却“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读书让他真正有了提升,也使他独特。他并不在意得失,却获得了流芳百世的资格。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介意是否留下痕迹,因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别人看到,知道飞过的滋味,获得了自我的提高也许才是真的财富。
  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次帮助一个名为吴庚舜的青年修改关于《长恨歌》的论文,钱先生热心帮助,把文章每个段落都细细作了修改。文章刊登后,青年十分过意不过,一定要钱钟书署上名。几次推辞不下,钱先生署上笔名“郑辛禹”。原来,百家姓中“郑”在“吴”后,天干中“辛”在“庚”后,古代圣贤“禹”在“舜”后,三个“后”,尽显大学者不计名利、热心助人的风范。
  “今天的我,是为了明天有个更好的自己。”奋斗中的汗水也许会蜕变为最终的泪水,或甜或咸,无论结果的成败,我们都必须为其负责。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左思的《三都赋》是千古名篇,但左思却是个也许让人见了一眼就不快的丑八怪,甚至他父亲也斥其愚蠢。他创作《三都赋》时遭受了众人耻笑,才子陆机扬言左思的书只能被他拿来盖酒坛子。我们看不见左思的艰辛,看不见他飞过的或许有些笨拙的身影,但他的人格,最终属于他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却留了下来。的确,我们知道他曾飞翔过。
  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正如人们会用心记住每一个美丽的东西一样,不计艰辛,甚至不计成败,像修身一样对待。凡事,终会有美好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间。
  在前三段的铺垫下,作者对第二则材料进行了解读,引申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别人看到”的观点,有一定的哲理性。
  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主旨是“不要刻意追求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钱钟书的例子表现的是他不计名利、热心助人的风范,与主旨无关,例证不当,应该删去。
  本段对第一则材料的解读十分混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要奋斗”还是“看淡成败”?观点不明,结构上也未能承上启下。应结合文章主题作解读。
  紧扣主题举了左思的例子,从一开始不被人理解到最后名扬天下,左思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贴切地表达了“重视过程的体验”的观点。
  结尾首句“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本已点题,后几句却又不知所云,表述不清,议论散漫,未能升华主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明志”前必先学会淡然,静如秋水;“致远”也需有波澜不惊、无尘而明朗的心。然而为什么呢?明志而致远岂非依靠于他人才能成就事业。如果一味淡然,又怎么能体会到其中志趣,获得满足?当然不是。
  屈原人生大好的境界,皆在于不去刻意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笃志修身,钻研自己天地中的学问。若获得他人赞赏,则视为惊喜。
  南北朝一学者陆澄,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能将《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明白其中一点意思。他也想要像文人墨客般出口成章,示于天下,但眼界过低,不能通过读书使自己优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却“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读书让他真正有了提升,也使他独特。他并不在意得失,却获得了流芳百世的资格。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介意是否留下痕迹,因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别人看到,知道飞过的滋味,获得了自我的提高也许才是真的财富。
  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次帮助一个名为吴庚舜的青年修改关于《长恨歌》的论文,钱先生热心帮助,把文章每个段落都细细作了修改。文章刊登后,青年十分过意不过,一定要钱钟书署上名。几次推辞不下,钱先生署上笔名“郑辛禹”。原来,百家姓中“郑”在“吴”后,天干中“辛”在“庚”后,古代圣贤“禹”在“舜”后,三个“后”,尽显大学者不计名利、热心助人的风范。
  “今天的我,是为了明天有个更好的自己。”奋斗中的汗水也许会蜕变为最终的泪水,或甜或咸,无论结果的成败,我们都必须为其负责。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左思的《三都赋》是千古名篇,但左思却是个也许让人见了一眼就不快的丑八怪,甚至他父亲也斥其愚蠢。他创作《三都赋》时遭受了众人耻笑,才子陆机扬言左思的书只能被他拿来盖酒坛子。我们看不见左思的艰辛,看不见他飞过的或许有些笨拙的身影,但他的人格,最终属于他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却留了下来。的确,我们知道他曾飞翔过。
  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正如人们会用心记住每一个美丽的东西一样,不计艰辛,甚至不计成败,像修身一样对待。凡事,终会有美好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间。
  得分点:
  (1) 审题立意基本准确。
  这个作文题审题有一定难度。第一则材料重点讲“过程是为了结果”,第二则材料重点讲“享受过程,而不强求结果”,出题人希望同学们能够综合分析材料,理解“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并作出阐述。但多数同学只根据其中一则材料来立意作文,比如根据第一则材料写“经历与价值”;根据第二则材料写“雁过无痕,行者自知”“成长的痕迹充满意义”等。这篇文章的立意是“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是基本准确的。
  (2) 举例丰富,有一定特色。
  作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列举了屈原、陆澄、陶渊明、钱钟书和左思五个例子来论证观点,比较充实。列举的例子涉及古代、现代,正反对照,角度也很丰富。
  (3) 语言上有一些文采。
  作者在语言表述上下了一些功夫,比如倒数第二段中“我们看不见左思的艰辛,看不见他飞过的或许有些笨拙的身影”,形象生动,还有点押韵。
  失分原因:
  (1) 主旨表达不明。
  文章立意虽基本准确,但行文散漫,不论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都未能很好地点明“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的主旨。开头在抛出“明志致远”要“淡然”的观点后又予以否定,十分混乱;结尾在重申“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后又表达了其他不知所云的观点。综观全文,作者对主旨的表达很含糊,影响得分。
  (2) 有些例子例证不当。
  文章列举的五个例子中,屈原和钱钟书的例子与主旨无关,堆砌无用的例子反而导致论证不贴切。
  (3) 逻辑混乱。
  文中有些语句缺乏内在逻辑性。比如,文章开头先说要“学会淡然”,又说 不能“一味淡然”,前后矛盾;结尾“正如人们会用心记住每一个美丽的东西一样,不计艰辛,甚至不计成败,像修身一样对待。凡事,终会有美好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间”更是不知所云,很难读懂。
  (4) 结构机械。
  一例一析的结构安排,不够灵活,导致文章看起来没有什么层次。
其他文献
学习管理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成绩是一个班级的生命线,一个好的班集体,和谐融洽,人人上进.在这样的班级里,基础好的孩子更加优秀,基础差一点的孩子也被环境“熏陶
期刊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各地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那些曾经受到纳粹迫害的人。  英国利物浦一所高中的16岁男孩John Denno也参与到了对纳粹受害者的纪念活动中,但他的方式和大家都不一样。他用自己的乐高玩具搭了很多三维模型,展现了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迫害犹太人暴行中的一些场景。  起初,Denno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撰写一份关于纳粹掌
这种橙,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甜,被称为“褚橙”。它的创始人,是昔日鼎鼎大名的“烟草大王”——褚时健。  褚时健的人生经历颇为传奇。他成长于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战火中冶炼了无畏;成名于改革开放初期,把濒临倒闭的香烟小厂——玉溪烟厂一举打造成了家喻户晓名扬中外的“红塔山”烟草集团,年缴税额逾百亿;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却因贪污锒铛入狱,结束了“烟草大王”的神话。在他入狱期间,女儿自杀了。后来,他因患有严重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不仅应是师生交流的粘合剂,而且还是思维灵感的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好课就由一串好问题构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胸中有教材
当前中小企业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根据有关调查情况,就农发
作为新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做到用心体会,及时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反思性教学”.无论课前的准备多么的充分,要上好一节课,或多或少总有点得失,需要细心体会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感受能力.目前,为保障我国小学生语文学习效
“心理健康的人无往不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曾说:“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可见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眼里,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秋”,更适于表现人的愁思乱绪。将古诗词中的悲秋情怀稍作梳理,大概可以有以下几类。  相思怀人寄秋月  古人因求学、生计、征戍、仕宦、贬谪等原因而离家者常有。远离亲人朋友,关山阻隔,音信不便,思念之情在所难免,若恰逢秋季,更会平添几分愁绪。于是,在秋
“在面对书籍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意去探究那些声名显赫、个性突出的作者的经历和心灵,而忽略像词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那样的无名英雄。”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这一类的东西,我们通常叫作工具书,也就是说,它们是帮助我们克服阅读障碍的工具,如果没有遇到障碍,我们就想不起它们,就可以完全不理睬它们。它们只是辅助性的工具,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用,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难道工具也会有感情,觉得使用者都很实用主义,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