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不是工具书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ix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对书籍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意去探究那些声名显赫、个性突出的作者的经历和心灵,而忽略像词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那样的无名英雄。”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这一类的东西,我们通常叫作工具书,也就是说,它们是帮助我们克服阅读障碍的工具,如果没有遇到障碍,我们就想不起它们,就可以完全不理睬它们。它们只是辅助性的工具,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用,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难道工具也会有感情,觉得使用者都很实用主义,觉得自己常常遭受冷落?
  其实工具书并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书,一点也不张扬地包含着丰富的能量。你如果把它们看得很低、很简单,它们所散发出来的能量也就很少,你能够从中得到的也就很少。如果你把一部词典仅仅当作一本发音指南和释义手册,你当然也就不能认识到词典里含有在语言的生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富有启发性的历史知识;如果你使用百科全书就是为了查证一些简单的事实,无疑大大降低了它的效用。
  这种特殊类型的书,可查,也可读。一般人会觉得读词典、读百科全书是不可思议的事,那多半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益处。曾经见过一篇题为《百科全书之恋》的文章,那个作者就乐此不疲地翻阅工具书。文章说,百科全书或百科全书式的辞书最大的特色是包罗万象,具体而微地将诸多知识系统浓缩在一起,让你“一翻解万难,俯仰终宇宙”。它们是附有千万把钥匙的宝库,让你从一个个钥匙孔窥见天下,随时可以得其门而入,寻宝而回。“我觉得人太容易被日常的琐事所厌烦,被已知的经验所囿限,正需要百科全书这类的钥匙,时时为我们开启求知之欲、快乐之门。”
  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或个人的特别爱好,这种类型的书不必从头读到尾,单是你感兴趣的部分,就够丰富的了。假设你对音乐感兴趣,翻看的是大英百科全书,那么贝多芬就有六十多页,莫扎特七十多页,巴赫父子一百多页,读一个条目跟读一本小册子差不多。
  不过毕竟喜欢“读”词典和百科全书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用”它们。但怎么用,由于认识不同,也就存在很大差别。你在用的时候是不是就只把它们当作工具呢?如果只当作工具,会因此而忽略、错失什么吗?忽略、错失的,是不是基本的、重要的东西?
  词典和百科全书追求反映基本的事实和知识,追求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所以显得面目漠然,看不出喜怒哀乐,看不到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很多人据此认为这样的书是单调乏味的“死”书,是没有和人的“活”气相连的书。实际情形却是,这些特殊类型的书的编纂者,以牺牲和藏匿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隐身于书中,为的是使书更好地为你所用。
  有一位翻译家慢慢领悟到了这一点。他说:“在我看来,词典是名副其实的活词典。当我翻查词典,我并不是在翻查一本工具书,而是就一个疑难或初步想法向一位专家请教。译者的疑难或初步想法经过与各位专家的讨论,得到专家明确或较可靠的回答之后,便获得一种客观性,译者再在这个客观性的基础上,权衡、掂量,最后作出决定。”
  这位翻译家看到了词典当中有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因为这个发现使得词典的使用者和词典之间建立起了亲切的关系,像人和人之间一样的亲切关系。
  “当专家回答不明确和不可靠甚至有错误的时候,译者便加入讨论,并邀请另一个或多个专家小组(借助另外的词典),伸张意见,反复磋商,作出修改:这也是译者不照搬词典的时候。即使译者不照搬,事实上也已吸取了专家们很多有益的初步意见和想法。”
  和词典、百科全书建立起亲切的关系,在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上是理解那些隐身其中的编纂者,他们保持沉默,他们的原则和美德是奉献而不声张,他们是被选中的文明的维护者、文化的承传人。
  “如果我有什么值得张扬的自以为是,那就是,我对各种词典尤其是英汉词典的编纂者,常怀感恩之情。偶然翻至版权页、前言,尤其是编纂者名单,我总会不自觉地看下去,读下去。有时我想,当我的目光徘徊在这些名字中间的时候,尤其是当我的目光被一个个在编纂过程中病逝的、用长方形框框框住的、像墓碑一样的名字所吸引的时候,我心中响起什么样的声音?它包含着什么样的讯息?我想,是感恩。”
  (节选自张新颖《读书这么好的事》,有删改)
  【练一练】
  (1) 关于工具书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所有障碍,查证读者所需要的事实。
  B. 工具书内容丰富,既可以满足查阅的需要,也可以使人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C. 工具书可以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拓宽视野,开启求知之欲、快乐之门。
  D. 工具书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读者可以体会到编纂者奉献而不声张的美德。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并不是说工具书不再是工具,而是说除了工具属性,它还包含其他更为丰富的内容。
  B. 一般来说,工具书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有时不同的编纂者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C. 翻译家在查阅工具书时,心中有“我”,不盲目相信工具书,同时向专家、权威请教。
  D. 工具书的编纂者隐身其中,奉献而不声张,他们是文明的维护者、文化的传承人。对他们,我们应心存感恩。
  (3) 作者认为,工具书是一本“活”书。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作者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所有障碍”这一说法是无中生有)
  (2) C (原文将参照其他工具书——“借助另外的词典”比喻成“向专家、权威请教”,而不是真的去向专家、权威请教)
  (3) ①编纂者以牺牲和藏匿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隐身于书中,他们有奉献,有担当;②不同的工具书对同一问题有时会意见相左,表达编纂者的个人观点。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多媒体电教技术的内容也不断的丰富起来.电教手段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集声、光、 电等为一体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在美术课
学习管理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成绩是一个班级的生命线,一个好的班集体,和谐融洽,人人上进.在这样的班级里,基础好的孩子更加优秀,基础差一点的孩子也被环境“熏陶
期刊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各地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那些曾经受到纳粹迫害的人。  英国利物浦一所高中的16岁男孩John Denno也参与到了对纳粹受害者的纪念活动中,但他的方式和大家都不一样。他用自己的乐高玩具搭了很多三维模型,展现了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迫害犹太人暴行中的一些场景。  起初,Denno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撰写一份关于纳粹掌
这种橙,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甜,被称为“褚橙”。它的创始人,是昔日鼎鼎大名的“烟草大王”——褚时健。  褚时健的人生经历颇为传奇。他成长于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战火中冶炼了无畏;成名于改革开放初期,把濒临倒闭的香烟小厂——玉溪烟厂一举打造成了家喻户晓名扬中外的“红塔山”烟草集团,年缴税额逾百亿;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却因贪污锒铛入狱,结束了“烟草大王”的神话。在他入狱期间,女儿自杀了。后来,他因患有严重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不仅应是师生交流的粘合剂,而且还是思维灵感的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好课就由一串好问题构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胸中有教材
当前中小企业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根据有关调查情况,就农发
作为新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做到用心体会,及时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反思性教学”.无论课前的准备多么的充分,要上好一节课,或多或少总有点得失,需要细心体会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感受能力.目前,为保障我国小学生语文学习效
“心理健康的人无往不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曾说:“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可见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眼里,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秋”,更适于表现人的愁思乱绪。将古诗词中的悲秋情怀稍作梳理,大概可以有以下几类。  相思怀人寄秋月  古人因求学、生计、征戍、仕宦、贬谪等原因而离家者常有。远离亲人朋友,关山阻隔,音信不便,思念之情在所难免,若恰逢秋季,更会平添几分愁绪。于是,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