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中考或高考落榜。这些学生有些共同特点:思想比较活跃,也就是平常大家说的爱调皮捣蛋,厌学,不服管教,急于走向社会。他们能再一次走进校园,主要是按照家长的意愿:迫于目前的就业现状,到学校拿个文凭,学点儿技能,将来毕业后能找个工作,有个事做。
班主任老师处于教育管理系统的最末梢,是直接与学生交流的教学管理员,如果说整个教育系统是一个大平台的话,班主任则是这个平台的“用户终端”。如何才能发挥好这个“终端”的作用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1 要把好“脉”,树立正确的职教价值取向
每个人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动机,要让学生遵守纪律、主动学习,首先要让他们明确来学校的目的,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动机,这个既符合职业教育实际又积极向上的动机应该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的生存是教育价值的本源。生存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还包含着发展意义的的生存。生存的本质是学会生存之道,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活下去”而必须学习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教育科学中的“发展”一般是指人的身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到衰退的变化过程,其理想状态是指人的身心潜能的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是普通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存性、发展性、至善性。所谓“生存性”是指人为了生存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趋向,即“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发展性”是指教育必须以充分开发人的生理、心理潜能为基础,实现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的最大化;“至善性”是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完善的人。
职业教育由于其生源素质不高,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办学体制的障碍等诸多原因,我们界定其价值取向时应同普通教育区别开,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通过确定一个合理而恰当的教育培养目标以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现实的需要,这个培养目标应该是——学生的生存性发展。生存性发展即使学生能够具有获得就业的优先机会,能够从事相关的技术、技能性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较好的报酬,具备转岗的能力,具有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的潜质。
2 要开好“方”,明确有的放矢职业教育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这样定义人才的:“只要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就是人才。”
如何使人们眼中的“差等生”变成自食其力、贡献社会的人才呢?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也就是教育科学中讲的“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天赋潜能、动机兴趣、爱好特长之上的差异性全面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体现在“职业”二字上,教育要围绕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社会性使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培养能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实践性,要从实际、实用、应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由于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主要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技能性劳动者,他们都是生产第一线的建设者,这些培养对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应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不必完整的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实践和理论的合理比例,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的有用性、应用性和技术的实用性、熟练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讲授与操作的同步进行,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3 要用好“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确定“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是和学生平等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能敞开心扉,心情舒畅地教与学。
其次是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一律”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合情”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团队联系起来。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要放眼全社会,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把“育才”和“育德”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具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班主任老师处于教育管理系统的最末梢,是直接与学生交流的教学管理员,如果说整个教育系统是一个大平台的话,班主任则是这个平台的“用户终端”。如何才能发挥好这个“终端”的作用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1 要把好“脉”,树立正确的职教价值取向
每个人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动机,要让学生遵守纪律、主动学习,首先要让他们明确来学校的目的,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动机,这个既符合职业教育实际又积极向上的动机应该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的生存是教育价值的本源。生存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还包含着发展意义的的生存。生存的本质是学会生存之道,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活下去”而必须学习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教育科学中的“发展”一般是指人的身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到衰退的变化过程,其理想状态是指人的身心潜能的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是普通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存性、发展性、至善性。所谓“生存性”是指人为了生存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趋向,即“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发展性”是指教育必须以充分开发人的生理、心理潜能为基础,实现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的最大化;“至善性”是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完善的人。
职业教育由于其生源素质不高,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办学体制的障碍等诸多原因,我们界定其价值取向时应同普通教育区别开,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通过确定一个合理而恰当的教育培养目标以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现实的需要,这个培养目标应该是——学生的生存性发展。生存性发展即使学生能够具有获得就业的优先机会,能够从事相关的技术、技能性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较好的报酬,具备转岗的能力,具有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的潜质。
2 要开好“方”,明确有的放矢职业教育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这样定义人才的:“只要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就是人才。”
如何使人们眼中的“差等生”变成自食其力、贡献社会的人才呢?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也就是教育科学中讲的“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天赋潜能、动机兴趣、爱好特长之上的差异性全面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体现在“职业”二字上,教育要围绕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社会性使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培养能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实践性,要从实际、实用、应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由于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主要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技能性劳动者,他们都是生产第一线的建设者,这些培养对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应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不必完整的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实践和理论的合理比例,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的有用性、应用性和技术的实用性、熟练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讲授与操作的同步进行,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3 要用好“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确定“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是和学生平等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能敞开心扉,心情舒畅地教与学。
其次是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一律”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合情”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团队联系起来。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要放眼全社会,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把“育才”和“育德”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具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