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地位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还要自学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传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单一的必修课模式,教学中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课堂上由于重教师传授,轻视学生探索,忽视实践,缺乏对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少,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能彻底释放,导致创新意识淡薄。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 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开展初中数学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单一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在实施全面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2 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当今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发明创造使知识量迅速增加,不断更新。而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难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技术,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获得大量信息。如介绍科普知识,参观科技展览馆,组织各种各样科技实践活动操作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才能。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学生的禀赋、爱好及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相当大的,课堂教学的集体性和进度的同步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开辟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新天地。
再次,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同步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活动,精力充沛,加之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很容易受具体事物感染。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实践活动,在互相交往的合作中进行智力活动。教师适当引导他们概括归纳应掌握的知识,促使学生将活动的内容化为理性的思维,掌握规律。给学生适当自由度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见解及行为习惯,这些既可以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英勇顽强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同时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数学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换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教学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实践活动之一。
3 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培养目标
苏联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作为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三种意识”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意识是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懂得要学到实践的本领,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所讲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竞争意识主要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当今社会存在竞争,如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学校之间,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种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调查能力,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去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科学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完整地去观察事物。思考能力是指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开动脑筋,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操作能力是指让学生广泛参与实验实践等活动,经受实际锻炼,学会简单操作技术。发明创造能力这是最高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它是通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把学到知识再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又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会发明创造,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比方说到农村里面参与分田地,丈量工作就要用到三角形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分方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还要用到近似值的处理等。培养学生形成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和交际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能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初中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当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活动课形式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初中生特点的可操作性。可遵循以下原则: 4.1 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说给学生一张统计图表,他们可以简单的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大量的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
4.2 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的话要精彩,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喜欢这一学科。比方说学习二次函数最大最小值时,引导学生若去开店,如去开一家服装店,销售定的价格过高和过低都不行,那么怎么样去选择一个适当的价格,可以使得总利润最高。引导学生走进商场作一些商品销售知识调查,把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比方说生活中的函数问题,可让较差的学生去演戏,中等的学生去计算,好的生上黑板画图,最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4.4 两主结合性:所谓两主结合性即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老师主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老师只起引领作用,不包办代替。如果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老师引导,学生可能象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只有两者结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少走弯路。比方说讨论时老师一定要先给学生分好组,明确讨论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让学生带者任务,带着方向去参加活动。
4.5 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亢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主动发展得以加强,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有条件的话多采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6 “统一”和“自由”相结合性。由于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有时含有隐性的特征,如果放任自由,活动内容就得不到监控,例如测旗杆高度,如果没有统一参照物,没有规定的测量目标,那么他所测的物体长、宽无法说明他到底有没有实践,也无法一一证明他们的答案准确与否,所以有时活动内容必须统一。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层次的参差不齐,个性特长的不同,有时允许他们自由选题,例如“生活中的函数现象”就让他们自由选题,因为他们生活环境不同,对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体会,自由选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课外实践活动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自主性得以发展,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数学教师学习、领会、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活动在学校育人过程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开设实践活动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全面发展,各有所长”的一代新人。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还要自学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传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单一的必修课模式,教学中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课堂上由于重教师传授,轻视学生探索,忽视实践,缺乏对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少,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能彻底释放,导致创新意识淡薄。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 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开展初中数学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单一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在实施全面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2 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当今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发明创造使知识量迅速增加,不断更新。而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难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技术,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获得大量信息。如介绍科普知识,参观科技展览馆,组织各种各样科技实践活动操作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才能。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学生的禀赋、爱好及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相当大的,课堂教学的集体性和进度的同步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开辟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新天地。
再次,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同步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活动,精力充沛,加之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很容易受具体事物感染。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实践活动,在互相交往的合作中进行智力活动。教师适当引导他们概括归纳应掌握的知识,促使学生将活动的内容化为理性的思维,掌握规律。给学生适当自由度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见解及行为习惯,这些既可以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英勇顽强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同时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数学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换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教学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实践活动之一。
3 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培养目标
苏联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作为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三种意识”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意识是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懂得要学到实践的本领,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所讲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竞争意识主要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当今社会存在竞争,如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学校之间,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种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调查能力,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去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科学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完整地去观察事物。思考能力是指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开动脑筋,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操作能力是指让学生广泛参与实验实践等活动,经受实际锻炼,学会简单操作技术。发明创造能力这是最高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它是通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把学到知识再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又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会发明创造,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比方说到农村里面参与分田地,丈量工作就要用到三角形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分方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还要用到近似值的处理等。培养学生形成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和交际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能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初中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当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活动课形式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初中生特点的可操作性。可遵循以下原则: 4.1 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说给学生一张统计图表,他们可以简单的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大量的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
4.2 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的话要精彩,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喜欢这一学科。比方说学习二次函数最大最小值时,引导学生若去开店,如去开一家服装店,销售定的价格过高和过低都不行,那么怎么样去选择一个适当的价格,可以使得总利润最高。引导学生走进商场作一些商品销售知识调查,把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比方说生活中的函数问题,可让较差的学生去演戏,中等的学生去计算,好的生上黑板画图,最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4.4 两主结合性:所谓两主结合性即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老师主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老师只起引领作用,不包办代替。如果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老师引导,学生可能象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只有两者结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少走弯路。比方说讨论时老师一定要先给学生分好组,明确讨论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让学生带者任务,带着方向去参加活动。
4.5 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亢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主动发展得以加强,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有条件的话多采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6 “统一”和“自由”相结合性。由于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有时含有隐性的特征,如果放任自由,活动内容就得不到监控,例如测旗杆高度,如果没有统一参照物,没有规定的测量目标,那么他所测的物体长、宽无法说明他到底有没有实践,也无法一一证明他们的答案准确与否,所以有时活动内容必须统一。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层次的参差不齐,个性特长的不同,有时允许他们自由选题,例如“生活中的函数现象”就让他们自由选题,因为他们生活环境不同,对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体会,自由选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课外实践活动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自主性得以发展,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数学教师学习、领会、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活动在学校育人过程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开设实践活动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全面发展,各有所长”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