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台湾新浪潮电影运动推动者之一,吴念真影响了一代台湾电影创作,他对比电影和剧场的不同:“在剧场,你甚至可以从他们的那种轻微的声音中,去感受他们有没有进入故事的状态,剧场让你前所未有地感觉到自己跟观众的接近,而越贴近生活越好。”
2015年年初,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台北上午零时》联排现场,吴念真在做最后的安排。他戴着黑框眼镜,白色衬衣外套件深色毛衣,手插在浅色工装裤的口袋里。说起话来,柔柔糯糯的台湾腔让人安心。
等着大幕开启时,舞台上出现了一样的黑框眼镜,一样的衬衣,毛衣和工装裤,这是剧里中年的阿生。他和阿荣在面摊重逢,两人眼望着舞台左区背景一转、光一斜打、记忆深处,往事重现。
“这是我在全剧里最喜欢的桥段。”吴念真说,他是阿生的人物原型。这一刻,吴念真静看着舞台上的故事,回溯着自己走过的命运。戏里戏外,相隔四十余年。
“面摊的戏,要有热气”
第一次把《台北上午零时》带到大陆,吴念真说自己心里有点没底。
不过这部由闽南语改成国语的话剧,在北京、上海各地迅速通过了票房和口碑的考验:演出场场爆满,看完戏的观众在调查问卷中写道:“质朴,感受到了生活中真的东西。”等到剧组将于2015年8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加演的消息一传出,票就被迅速抢购一空。
这部戏讲述的是1960年代的台北故事:从农村来到私人铁工厂当学徒的三位年轻人爱上了隔壁面摊老板娘的外甥女阿玲,但因铁工厂的老板性侵犯了阿玲,阿荣杀死了老板入狱九年;阿嘉娶了怀孕的阿玲,却担心自己会偏心,做了结扎手术断绝拥有亲生骨肉的可能性;阿生则暗藏心迹没有表露,坚持用阿玲的名字给狱中的阿荣写信……
如果只有这些,这会像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黄金剧场”故事。但吴念真的功力“远不止于此”。爱情的主线背后,是生活、是岁月、有历史、有政治,看尽世事的市井哲学下,有小人物的卑微坚强。
吴念真说自己想在剧场里表达的,是最通俗、最本真的感情。“戏剧其实就是生活的抽样嘛,你必须要抽样到那个东西,像路边面摊的戏,就要能感受到面的热气,人的味道。只有有了真实的情境,人才可以在里面活出自己的角色来。”
透过戏剧,吴念真希望能呈现人们真正的生活状态和日常忧喜,不用太浮夸,就像写剧本时,他会对着书架上的祖父照片跟他说:“阿公,这个戏如果你来看,也一定看得懂。”所以多年前他就在想象中许下愿景,“我做舞台剧的话,我希望观众可以有80岁的老太太和18岁的年轻人,他们坐在一起,一起笑,一起流泪。”现在他的愿望达到了。满满的剧场,两个半小时的戏,观众笑了又哭,再破涕为笑。
“用情最深”“为了理解”
《台北上午零时》是吴念真与台湾绿光剧团合作的“人间条件”系列舞台剧中的第三部,吴念真自称“用情最深”。戏里细枝末节,都是吴念真年轻时候的影子:他的生命里,也曾遇到过一个深爱的女孩,情未及盛开就已凋落。他记下了当兵离开的前夜,她为他准备的一千多个嘱咐他寄信的信封;去台北当学徒时,他曾与三兄弟一样被老板训斥打骂难以入眠,台北午夜节目里播着《台北上午零时》,“红灯绿灯光微微,风送烟酒味”,他记下了这黑夜里的声音,就像一个隐秘的出口;他也曾跟剧里的阿生一样不明白,为何城市是如此“无情的现实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方”,为何这里的人这样傲慢自大看不起农村人,他记下了阴暗的阁楼里,安抚他的那本黑塞的《彷徨少年时》,就像记下自己无人倾听的感受。
吴念真记下的这些细节,有些重现在他后来的作品里,被人形容为“点穴”一般。“你看到那里,就会被点住穴道,过了几年你再看,你想躲闪一下,还是那个地方被点中。”
后来,他名誉满身,成了知名的电影导演、编剧,还拍广告,做主持人。少有人知,他还演唱过一首叫做《桂花巷》的台语歌,歌中他用毫无技巧和修饰的声音,一遍遍吟唱着自己写作的词:“往事何必转头看,将伊当作梦一般。”
也许因为他深藏于心的孤独,所以明白沟通和理解变得如此珍贵。他主持节目《台湾念真情》,在其中介绍台北的城市人很少看过的村庄、很少看过的行业、还有不被大家注视到的人;
他为台湾老字号提神饮料拍摄了一系列广告,聚焦矿工、船民、建筑工不同行业的底层人的辛苦努力;他的舞台剧《人间条件》系列中,也有各种沟通和理解的故事:历史背景下个人的多年秘密、当下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来大陆漂泊的台商的异乡孤独……“只可惜异乡变故乡,故乡变异乡”。吴念真说,他认识很多台商,一直在收集很多故事。
“我人生里面曾经碰到过你”
吴念真记忆里却有幅画面挥之不去,画面中是浓浓的雾。
“我爸爸是台湾九份的矿工,小时候我在教室上课时,最怕听到矿物所敲钟,因为每次敲完钟后就会广播,说是几号矿坑出事,然后有一个穿得像死神一样的女人,出现在教室门口,告诉某个小孩跟她走,去接爸爸的尸体回家。”
“雾很大看不清,每一个时刻我都在祈祷,不要是我爸爸。所以长大之后,我很怕离别,我怕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是那么浅。”长大后的吴念真,养成了随时关注和欣赏身边人的习惯。“我跟人见面时会想,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说不定是最后一次。所以我一定要把你看清楚,我人生里面曾经碰到过你。”
等到他发现自己心里还是埋着很大的、解决不了的痛时,他把这些故事写进了作品《这些人,那些事》,写下了心底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人生的苦难和生离死别的痛楚,在其中,他终于道出了弟弟自杀时母亲的悲痛呼号“你为什么要来剜我的心呢?!”但全书的序言仍然是克制平和的。他引用麦克阿瑟的话写道:“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文字洗练冲淡,就像经历了人生高原和低谷的大河,涤荡掉厚重的泥沙尘土,只剩下温存和朴实。“我觉得自己在写作上比较平静,写作就是我在舒缓情绪,和看书一样,是我自己的一个安慰。”他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吴念真写过的日式俳句:“雾散了,景物终于清晰起来了,但为什么都含着泪呢”,可耳边响起的却是他笑吟吟的声音“我给人家温温的东西也不错哦,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太冷酷啦。”
Q&A
《财富堂》:您最早开始接触戏剧是什么样的契机?
吴念真:很多事情都是意外啦,戏剧也是,是因为很多朋友他们都在做剧团,差不多是90年代初。
《财富堂》:那后来是怎么开始做《人间条件》系列的?
吴念真:是我觉得很多戏观众也不是看得很懂,跟观众距离太远。我不断想说你们是不是应该先把观众群做大,就是,让戏先通俗一点嘛,不要搞那么抽象的东西。我说任何艺术家应该先从写实做起,从素描开始再做抽象画,你不要一下子做抽象画,做得演员很辛苦、导演很辛苦、观众很辛苦。
他们就问我说那你要不要写一个剧本,写完之后他们说你来导,我说我不会啊,就像当初拍电影要我当导演我也说我不会,他们说没关系,很多人可以帮你。而且不会有不会的好处,因为你不知道舞台剧有什么限制,你可能会乱搞,那说不定才是一种新的,后来那个东西就出来就叫《人间条件》第一集,反映还不错,两年后就做了第二集,之后就变成一个惯例,就是做系列一集一集这样。
《财富堂》:那当时为什么会取名叫《人间条件》?
吴念真:没有啦,当初是因为第一集就要取一个名字,不会取名字嘛,因为它里面讲到是理解啊、沟通啊、感恩啊等等,我觉得那都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基本的素质,所以那想说,人间条件嘛。之后就一二三四就只用这名字这样。
那三是比较特别啦,不知道写什么,然后那就写自己的青春,因为我是十五岁就到城市来工作,然后那时候遇到了很多人都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当学徒很可怜,被骂来骂去被侮辱啊这样子,都是靠未来的梦想跟爱情的幻想间活着。
《财富堂》:所以三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出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
吴念真:对,出于年轻时候的某一些印象,也不是都跟我有关,就是说那时候在城市里面的一些感觉。晚上一些学徒挤在一起想未来要干什么,要当老板啊什么的。那我觉得,当初在讲的都是一些可以实现的梦,都是想我回去以后在家乡开一个修理摩托车的店呐,或者怎么样,然后如果找了学徒,一定不会对他这么坏啦等等。
《财富堂》:当时就只想这些?
吴念真:对对对,不会像现在小朋友每个人都要想当马云,都是很年轻的梦。我们挑系列里的“三”到大陆演出,也是我相信,现在在大陆每个大城市里面都有太多这种外地人,这些年轻人在这个城市里有他们的寂寞、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爱情等等。不过剧本重新写过一次,因为本来都是闽南语。
《财富堂》:两种语言演出,你觉得现场效果差别大吗?
吴念真:就台湾人来讲的话(闽南语)就是有一些味道,但是你作为这边的观众来讲,因为有些台语和国语的区别他不晓得嘛。应该差异不大,但是改的过程很累,因为要用普通话,就要贴近他们口语上的习惯,但很多情感的比较碰撞的东西,我觉得都还好。
我记得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面摊,这里我觉得台语和普通话没有什么差别,感情都是在的,阁楼上阿玲去问的谁娶我这个东西,这是感情最重的部分,我觉得也还好,没有变成缺少什么东西。
《财富堂》:您在用电影和戏剧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吴念真:没有啦,只是好玩呐。因为电影它很多科技啊,飞一飞啊,淡入淡出溶入溶出,用灯光声音过场,让你自由嘛,因为现在有剪接嘛。那舞台我就经常说,嗯可不可以这样来一下,所以他们有时候被我搞得很烦,因为换景很频繁,要降纱幕,面摊马上要去掉等等。
《财富堂》:这些都是您自己的想法?
吴念真:对对,只是不知道技术上能不能做到这样子。在台湾演出的时候,《台北上午零时》很特别,我是要求推舞台背景的人也出来谢幕,因为他们也是表演者,所以我让他们谢幕时站成团,敬礼然后走掉,我觉得它是表演的一部分,布景也是表演的部分。
《财富堂》:你觉得戏剧是一个更开放和好玩的方法?
吴念真:因为我不懂舞台的边界在哪里,所以我会乱搞。
《财富堂》:那在剧场的体验跟你做电影是不是不太一样?
吴念真:那不一样。因为戏剧真的是情感的交融啦,你那么长久,演员跟你之间那么长的时间相处,从排练开始一点一点怎样把他们的情绪激发出来,那种情感是很浓。电影不是啊,电影它随时可以NG重来,情绪可以是假的,可以堆的,可以通过剪辑去做那个东西,而且电影和广告一样的话,做完就再见吧这样子。剧场不是啊,工作人员会一直生活在一起,就像自己的家人啊。
《财富堂》:您的作品,风格都特别平实细腻,比较好奇您个人的心境是怎样一点点趋向平和的?
吴念真:其实我有的戏,有时也想把它拉到一个硬的程度,但他们就认为说不要。很多人的东西,会给人家痛苦和很强的思考,那我给人家温温的东西也不错哦。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太冷酷了啦,我希望人跟人之间是很平和的。
2015年年初,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台北上午零时》联排现场,吴念真在做最后的安排。他戴着黑框眼镜,白色衬衣外套件深色毛衣,手插在浅色工装裤的口袋里。说起话来,柔柔糯糯的台湾腔让人安心。
等着大幕开启时,舞台上出现了一样的黑框眼镜,一样的衬衣,毛衣和工装裤,这是剧里中年的阿生。他和阿荣在面摊重逢,两人眼望着舞台左区背景一转、光一斜打、记忆深处,往事重现。
“这是我在全剧里最喜欢的桥段。”吴念真说,他是阿生的人物原型。这一刻,吴念真静看着舞台上的故事,回溯着自己走过的命运。戏里戏外,相隔四十余年。
“面摊的戏,要有热气”
第一次把《台北上午零时》带到大陆,吴念真说自己心里有点没底。
不过这部由闽南语改成国语的话剧,在北京、上海各地迅速通过了票房和口碑的考验:演出场场爆满,看完戏的观众在调查问卷中写道:“质朴,感受到了生活中真的东西。”等到剧组将于2015年8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加演的消息一传出,票就被迅速抢购一空。
这部戏讲述的是1960年代的台北故事:从农村来到私人铁工厂当学徒的三位年轻人爱上了隔壁面摊老板娘的外甥女阿玲,但因铁工厂的老板性侵犯了阿玲,阿荣杀死了老板入狱九年;阿嘉娶了怀孕的阿玲,却担心自己会偏心,做了结扎手术断绝拥有亲生骨肉的可能性;阿生则暗藏心迹没有表露,坚持用阿玲的名字给狱中的阿荣写信……
如果只有这些,这会像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黄金剧场”故事。但吴念真的功力“远不止于此”。爱情的主线背后,是生活、是岁月、有历史、有政治,看尽世事的市井哲学下,有小人物的卑微坚强。
吴念真说自己想在剧场里表达的,是最通俗、最本真的感情。“戏剧其实就是生活的抽样嘛,你必须要抽样到那个东西,像路边面摊的戏,就要能感受到面的热气,人的味道。只有有了真实的情境,人才可以在里面活出自己的角色来。”
透过戏剧,吴念真希望能呈现人们真正的生活状态和日常忧喜,不用太浮夸,就像写剧本时,他会对着书架上的祖父照片跟他说:“阿公,这个戏如果你来看,也一定看得懂。”所以多年前他就在想象中许下愿景,“我做舞台剧的话,我希望观众可以有80岁的老太太和18岁的年轻人,他们坐在一起,一起笑,一起流泪。”现在他的愿望达到了。满满的剧场,两个半小时的戏,观众笑了又哭,再破涕为笑。
“用情最深”“为了理解”
《台北上午零时》是吴念真与台湾绿光剧团合作的“人间条件”系列舞台剧中的第三部,吴念真自称“用情最深”。戏里细枝末节,都是吴念真年轻时候的影子:他的生命里,也曾遇到过一个深爱的女孩,情未及盛开就已凋落。他记下了当兵离开的前夜,她为他准备的一千多个嘱咐他寄信的信封;去台北当学徒时,他曾与三兄弟一样被老板训斥打骂难以入眠,台北午夜节目里播着《台北上午零时》,“红灯绿灯光微微,风送烟酒味”,他记下了这黑夜里的声音,就像一个隐秘的出口;他也曾跟剧里的阿生一样不明白,为何城市是如此“无情的现实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方”,为何这里的人这样傲慢自大看不起农村人,他记下了阴暗的阁楼里,安抚他的那本黑塞的《彷徨少年时》,就像记下自己无人倾听的感受。
吴念真记下的这些细节,有些重现在他后来的作品里,被人形容为“点穴”一般。“你看到那里,就会被点住穴道,过了几年你再看,你想躲闪一下,还是那个地方被点中。”
后来,他名誉满身,成了知名的电影导演、编剧,还拍广告,做主持人。少有人知,他还演唱过一首叫做《桂花巷》的台语歌,歌中他用毫无技巧和修饰的声音,一遍遍吟唱着自己写作的词:“往事何必转头看,将伊当作梦一般。”
也许因为他深藏于心的孤独,所以明白沟通和理解变得如此珍贵。他主持节目《台湾念真情》,在其中介绍台北的城市人很少看过的村庄、很少看过的行业、还有不被大家注视到的人;
他为台湾老字号提神饮料拍摄了一系列广告,聚焦矿工、船民、建筑工不同行业的底层人的辛苦努力;他的舞台剧《人间条件》系列中,也有各种沟通和理解的故事:历史背景下个人的多年秘密、当下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来大陆漂泊的台商的异乡孤独……“只可惜异乡变故乡,故乡变异乡”。吴念真说,他认识很多台商,一直在收集很多故事。
“我人生里面曾经碰到过你”
吴念真记忆里却有幅画面挥之不去,画面中是浓浓的雾。
“我爸爸是台湾九份的矿工,小时候我在教室上课时,最怕听到矿物所敲钟,因为每次敲完钟后就会广播,说是几号矿坑出事,然后有一个穿得像死神一样的女人,出现在教室门口,告诉某个小孩跟她走,去接爸爸的尸体回家。”
“雾很大看不清,每一个时刻我都在祈祷,不要是我爸爸。所以长大之后,我很怕离别,我怕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是那么浅。”长大后的吴念真,养成了随时关注和欣赏身边人的习惯。“我跟人见面时会想,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说不定是最后一次。所以我一定要把你看清楚,我人生里面曾经碰到过你。”
等到他发现自己心里还是埋着很大的、解决不了的痛时,他把这些故事写进了作品《这些人,那些事》,写下了心底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人生的苦难和生离死别的痛楚,在其中,他终于道出了弟弟自杀时母亲的悲痛呼号“你为什么要来剜我的心呢?!”但全书的序言仍然是克制平和的。他引用麦克阿瑟的话写道:“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文字洗练冲淡,就像经历了人生高原和低谷的大河,涤荡掉厚重的泥沙尘土,只剩下温存和朴实。“我觉得自己在写作上比较平静,写作就是我在舒缓情绪,和看书一样,是我自己的一个安慰。”他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吴念真写过的日式俳句:“雾散了,景物终于清晰起来了,但为什么都含着泪呢”,可耳边响起的却是他笑吟吟的声音“我给人家温温的东西也不错哦,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太冷酷啦。”
Q&A
《财富堂》:您最早开始接触戏剧是什么样的契机?
吴念真:很多事情都是意外啦,戏剧也是,是因为很多朋友他们都在做剧团,差不多是90年代初。
《财富堂》:那后来是怎么开始做《人间条件》系列的?
吴念真:是我觉得很多戏观众也不是看得很懂,跟观众距离太远。我不断想说你们是不是应该先把观众群做大,就是,让戏先通俗一点嘛,不要搞那么抽象的东西。我说任何艺术家应该先从写实做起,从素描开始再做抽象画,你不要一下子做抽象画,做得演员很辛苦、导演很辛苦、观众很辛苦。
他们就问我说那你要不要写一个剧本,写完之后他们说你来导,我说我不会啊,就像当初拍电影要我当导演我也说我不会,他们说没关系,很多人可以帮你。而且不会有不会的好处,因为你不知道舞台剧有什么限制,你可能会乱搞,那说不定才是一种新的,后来那个东西就出来就叫《人间条件》第一集,反映还不错,两年后就做了第二集,之后就变成一个惯例,就是做系列一集一集这样。
《财富堂》:那当时为什么会取名叫《人间条件》?
吴念真:没有啦,当初是因为第一集就要取一个名字,不会取名字嘛,因为它里面讲到是理解啊、沟通啊、感恩啊等等,我觉得那都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基本的素质,所以那想说,人间条件嘛。之后就一二三四就只用这名字这样。
那三是比较特别啦,不知道写什么,然后那就写自己的青春,因为我是十五岁就到城市来工作,然后那时候遇到了很多人都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当学徒很可怜,被骂来骂去被侮辱啊这样子,都是靠未来的梦想跟爱情的幻想间活着。
《财富堂》:所以三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出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
吴念真:对,出于年轻时候的某一些印象,也不是都跟我有关,就是说那时候在城市里面的一些感觉。晚上一些学徒挤在一起想未来要干什么,要当老板啊什么的。那我觉得,当初在讲的都是一些可以实现的梦,都是想我回去以后在家乡开一个修理摩托车的店呐,或者怎么样,然后如果找了学徒,一定不会对他这么坏啦等等。
《财富堂》:当时就只想这些?
吴念真:对对对,不会像现在小朋友每个人都要想当马云,都是很年轻的梦。我们挑系列里的“三”到大陆演出,也是我相信,现在在大陆每个大城市里面都有太多这种外地人,这些年轻人在这个城市里有他们的寂寞、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爱情等等。不过剧本重新写过一次,因为本来都是闽南语。
《财富堂》:两种语言演出,你觉得现场效果差别大吗?
吴念真:就台湾人来讲的话(闽南语)就是有一些味道,但是你作为这边的观众来讲,因为有些台语和国语的区别他不晓得嘛。应该差异不大,但是改的过程很累,因为要用普通话,就要贴近他们口语上的习惯,但很多情感的比较碰撞的东西,我觉得都还好。
我记得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面摊,这里我觉得台语和普通话没有什么差别,感情都是在的,阁楼上阿玲去问的谁娶我这个东西,这是感情最重的部分,我觉得也还好,没有变成缺少什么东西。
《财富堂》:您在用电影和戏剧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吴念真:没有啦,只是好玩呐。因为电影它很多科技啊,飞一飞啊,淡入淡出溶入溶出,用灯光声音过场,让你自由嘛,因为现在有剪接嘛。那舞台我就经常说,嗯可不可以这样来一下,所以他们有时候被我搞得很烦,因为换景很频繁,要降纱幕,面摊马上要去掉等等。
《财富堂》:这些都是您自己的想法?
吴念真:对对,只是不知道技术上能不能做到这样子。在台湾演出的时候,《台北上午零时》很特别,我是要求推舞台背景的人也出来谢幕,因为他们也是表演者,所以我让他们谢幕时站成团,敬礼然后走掉,我觉得它是表演的一部分,布景也是表演的部分。
《财富堂》:你觉得戏剧是一个更开放和好玩的方法?
吴念真:因为我不懂舞台的边界在哪里,所以我会乱搞。
《财富堂》:那在剧场的体验跟你做电影是不是不太一样?
吴念真:那不一样。因为戏剧真的是情感的交融啦,你那么长久,演员跟你之间那么长的时间相处,从排练开始一点一点怎样把他们的情绪激发出来,那种情感是很浓。电影不是啊,电影它随时可以NG重来,情绪可以是假的,可以堆的,可以通过剪辑去做那个东西,而且电影和广告一样的话,做完就再见吧这样子。剧场不是啊,工作人员会一直生活在一起,就像自己的家人啊。
《财富堂》:您的作品,风格都特别平实细腻,比较好奇您个人的心境是怎样一点点趋向平和的?
吴念真:其实我有的戏,有时也想把它拉到一个硬的程度,但他们就认为说不要。很多人的东西,会给人家痛苦和很强的思考,那我给人家温温的东西也不错哦。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太冷酷了啦,我希望人跟人之间是很平和的。